同任江西两地县官39年!(舒城进士县官曾在先祖)

谱系树(来源 | 图虫创意)

探寻先人足迹我们知道一世祖文望公是勤劳淳朴,善良的农民,他来到潜川这片风水宝地开荒拓土,种粮植棉,代代相传。
先辈们既有勤劳双手,又有聪明智慧的大脑,他们在解决温饱后崇尚儒学,设私塾,供子女读书以博取功名,从事手工商业者,已不仅仅局限在潜川这一处,现已遍布外地,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忽缺的一员。

先辈的文化智慧从凌氏潜川派百字派即可看出文化底蕴深厚,用心良苦,她既是教育后人的金玉良言,又是一首启迪儿孙的美妙诗章,在先辈们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影响下凌氏族人英才倍出,光宗耀祖,美誉一方,名扬华夏。

同任江西两地县官39年!(舒城进士县官曾在先祖)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我小时候不知道老家在哪里?十几岁时去郭河镇汪家圩三姑奶家,只听她说我老家在金牛梁山圩,当时很有钱,有“远望一座城,近望梁山凌”的赞叹,于是我非常想去祖籍金牛梁山看看,但是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的年代,一直未能成行。
直到八十年代我终于去了一趟金牛梁山圩,给我的印象是家势衰微,风光不再,目之所及仅剩断垣残壁,几蓬衰草,水圩变成水沟,大门中门也只剩下青石门框孤零零的伫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和现在的沧桑。
感触良久,我写下了《过金牛梁山圩感怀》二首:

(一)

当年远望水圩城,圣旨焉然挂后门。
断壁残垣今尚在,难寻昔日梁山凌。

(二)

百年时事实堪嗟,燕舞莺歌感物华。
墙倒蓬深花溅泪,后人遥指是谁家?

时过境迁,风光不再,但我们的先祖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是永恒的,尚存的遗迹证明当年凌氏的辉煌,将激励后人奋发向上。

2010年春我与柳园诗友谒周瑜墓,有幸受到庐江县文化局夏东坡局长接待,说到先祖锦章公时,夏局长说:“清志有载,属庐江明清23进士,名刻奎星楼,老奎星楼文革被毁,新奎星楼将在新一中附近重建以励后人。

庐江奎星楼旧影(来源 | 微聚庐江)

我在《潜川今古》中看到虽有锦章公的记载,但此书可能属文革后期所写,明显带色不能公正评价我祖凌锦章。

时值太平盛世,凌氏六修主编凌胜老长说:“锦章公有很多故事在族里乡邻中久传不衰,惜谱志未载,清志因战乱无考,你作为老人后代未尝不可写其一二件事以励后人。
”我感其言,由是勉为其难。
然终属水平有限,有辱先祖功绩之嫌,只是作为锦章公后人略表孝心罢了。
亦希望锦章公当年那种为国为民锲而不舍、勤政务实的精神能激励凌氏后人,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为振兴中华而贡献出我凌氏一族的力量。

(来源 | 原文附图)

壹 | 锦章其人

据凌氏五谱记载,先祖凌锦章谱名凌克新,是文望公17世孙,后桂公(文望公16世孙)的儿子。
他生于道光八年(1827年)九月二十九日,是同治甲子科(1864年)举人、光绪丙子科(1876年)进士,署江西进贤知县,特授武宁知县,光绪巳卯(1879年)、乙酉(1885年)江西乡试同考试官,在任候补知府钦加道衔。
殁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享年74岁,诰授荣禄大夫,葬本县小西乡岔河口。

贰 | 童年失怙

据同心堂《束氏宗谱温公支》载,先祖锦章公所撰写的《外祖父超群公暨外祖母董太孺人传》中讲述:“锦章四岁失怙,随先慈常居外家,外祖父母钟爱之,逾于诸孙,身受饮食教诲十余年之久。
”从中可知他很小失去了父亲,跟随着母亲在外祖父母家生活十多年,外祖父母对他的疼爱超过了亲孙。

在另一篇《束氏重修宗谱序》中公写道:“锦章幼年常居外家。
道光庚辰,从本族舅氏鉴堂公读书于古楼冈束氏支祠。
”由此印证,先祖锦章是在古楼岗外祖父母家度过青少年时光,并在那里读书生活的。

日本测绘地图中“古楼岗束氏祠”

叁 | 墨误为糖

“公每读书几近痴迷”。
有一年元宵节,锦章正在房中读书,夫人束氏端来一碟糖和一碗元宵,让他蘸着糖吃,结果夫人来收碗时,发现糖未动而边上的一砚墨汁却不见了,再看锦章公嘴上全是墨才知道他看书入迷,将墨误为糖吃了。

元宵(来源 | 图虫创意)

肆 | 锲而不舍

在那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先祖锦章公为博取功名,持之以恒,历尽艰辛,百折不挠,经过多次考试落榜的打击,18岁到34岁16次失败。
但每次落榜先祖都总结经验继续努力,次年再考。
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实是感人。

(来源 | 东方IC)

伍 | 束氏美德

当然这与他的母亲和妻子两代束夫人大贤大德,大力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
谱载:“先祖锦章公之妻系舒邑束氏,生于道光八年(1828年),卒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享年64岁,“生五子,惟存毓芬毓芝(文望公18世孙)。
公之母舅女与公之母亲是姑姪之亲。
己母是皇封束夫人,圩内建有牌坊,上有光绪皇帝圣旨,谨表贞烈。
”牌坊文革时被毁。
公之妻束夫人不但操持家务,相夫教子,还积极鼓励丈夫。
考前端茶送饭,不让孩子吵闹,影响学习。
考试回来后帮助夫君总结经验,劝他不要气馁,来年再考。
有一年大旱饥荒,束夫人娘家把锦章公与孩子接到束家祠堂居住,束府送粮给米,大力支持度过饥荒。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锦章公35岁那年终于考中举人。

陆 | 猫逢死鼠

那时考试起早煮饭去赶考,锦章想年年要妻子煮饭,挨冻受累,不好意思,今年自己起早煮饭。
锦章公伸葫芦瓢往水缸一舀,舀到一只死老鼠,倒到锅里,锦章公一声叹息,觉得晦气,信心全无,心灰意冷回到床上不想去了。
束夫人惊问其故,锦章公把刚才发生的事说了一遍,束夫人高兴的说:“好!
瞎猫碰到死老鼠,今年一定高中,我起来煮给你吃。
”结果真的中举,谱载同治甲子科举人。

柒 | 燃眉之急

当时锦章公因年年参加考试不从事生产,家中贫苦,当时报喜的来送喜报,把马都拴在屋檐上,按惯例要打两样东西,讨个口彩“打发”,但锦章公家实在清贫无物可砸,邮差只好把一担旧水桶砸了。
讨要喜钱,锦章无钱,只好让毓芬毓芝两兄弟去金牛街上卖肉的叔父那里,赊肉借钱。
叔父问明情况知道锦章公已经高中,立马带几两银子半爿猪肉,解了燃眉之急。

今日金牛街(来源 | 微聚庐江)

捌 | 同知两县

锦章公中举后,因家中贫困无钱贿赂朝中大臣,所有肥缺之处皆被有钱、有关系的人占去了。
时值太平天国起义正盛,鄱阳湖中湖匪猖獗,江西境内大小官员或逃,或被杀,或贿赂上司调任别处,进贤、武宁更是连续两任知县被杀,无人敢去,朝廷只好派既无钱又无势的锦章公前去赴任,召封进贤县知县,锦章公欣然领旨,信心十足。
朝廷闻之大喜,特加授武宁县知县,诏令立即赴任,派官船迎送,以壮声势。

清代江西省武宁、进贤县示意图(制作 | 束文杰)

玖 | 感动湖匪

朝廷派官船择吉日接送,鸣锣开道,彩旗招展,场面十分气派热闹。
但锦章公因是农民出身,不习惯那样的场面,却另租一条民船在后,从未出过门的他正好一路看看名胜古迹,游览一番。
中间耽搁几日,官船先到鄱阳湖,湖匪一打听说是新到的进贤知县,以为是个有钱的主,当晚就组织抢劫。
上船翻箱倒柜,什么值钱的也没有找到,气得湖匪把船老大拉来审问,一问才知道是个清廉的穷官,因没钱贿赂朝廷,才分到这兵荒马乱的地方。
当时潘阳湖湖匪有十几家,其中最大的一股,为首是金钩李胡子,其他湖匪都尊他为大,听其调遣。
李胡子知道新来知县即将到任,就跟手下的说:我先去看看是不是贪官,故意把银两转到民船上,如是贪官就像前两任一样下场。
他化装成渔民模样,驾一叶扁舟,在锦章公民船必经之路上等着。
这天雾锁大湖,锦章公从未见过湖面上如此浓雾,正在船头观看,忽听远处传来呼救声:“救命啊,救命……”锦章公立即让船家靠近施救。
只见一老年渔民双目有神,满脸络腮胡子,把嘴都遮住了,身上衣服被雾水浸湿。
锦章公立即动了恻隐之心,同情弱势,就拿出衣服让老者换了,并说:“老人家这么大年纪这么早就出来捕鱼,实是辛苦,不容易啊!
想必还没有吃早饭吧?”便叫船家赶快下了碗肉丝面来。
老者上下打量锦章公,果然清贫,布衣长衫,文人相貌,而且平易近人,老人已有几分好感,又听锦章公叫下面招待他,更是大受感动。
当时锦章公因见老者满脸络腮胡子,又因自己从未见过世面产生好奇,心想他吃面如何放进嘴里,岂不把胡子都吃了。
当船家把面端上来时,只见老者从怀里掏出一对金钩子,将胡子向两边耳朵上一勾,嘴巴就露了出来。
老者吃了面,道了谢,起身告辞,临走时说道:“你放心当官,像你这样清官,我们一定会拥护的。
”说罢就驾船而去。

鄱阳湖(来源 | 图虫创意)

锦章公到了武宁,当地绅士豪强,在码头迎接,见坐的不是官船,所带行李不多,人也很随和,不摆官架子,个个都赞是好官,皆愿意帮助支持锦章公办事。
金钩李胡子回到匪窝打那些小头目招呼,以后不准骚扰武宁、进贤境内,同时保护这样的清官,互相转告,武宁进贤渐渐太平。

拾 | 圩湖安民

同治甲子年(1862年),锦章公来到武宁、进贤担任知县。
当时因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流民较多,背井离乡,无家可归者不可胜数,加之湖匪猖獗,民不聊生。
锦章公采取内抚外治,对因贫困被逼为匪的湖匪流民一律既往不咎,以宽德仁义的怀柔政策感化子民。
当时鄱阳湖民尚未开化,而锦章公家乡巢湖一带,早在明初洪武年间就开始移民圩湖造田。
锦章公把老家白山、三河、环巢湖圩田的经验带到那里,鼓励当地湖匪流民圩湖垦荒,赈米给种使之安居乐业。
对太平天国起义军则联合湘军曾国藩、淮军李鸿章,大力弹压确保两县平安。

进贤风光(来源 | 东方IC)

拾壹 | 智破冤案

锦章公到任不久,在检查案件时发现一桩案子颇为可疑,前任已判秋后问斩。
该案一李姓村姑,自幼许给邻村张家独子为妻,两家虽不宽裕,相互帮助,走得亲热,两人两小无猜。
这天张公子到李小姐家送新米,李小姐家留其吃饭,将一只芦花大公鸡杀了,烧给张公子吃,当时李家父母还在田中劳作,张公子因急着回去就提前吃饭了,没成想只吃了几块鸡肉就七孔冒血,一命呜呼。
张公子不明不白死在李家,张家怎肯罢休,一纸诉状将李家告到县衙,状告李小姐另有奸情,意欲悔婚,因而谋害亲夫。
前任知县不问青红皂白,将李家老少捉拿到案,先前李小姐还说没有投毒,更无谋害之事,怎赖县官不听,对其母女三人严刑拷打。
李小姐本是贞妇孝女,原本想未婚夫不知何因死去,自己也决意守节,又见父母无辜被打,心想自己左右是死,不如认了这事,也好教父母免遭皮肉之苦。
次日再审,李小姐便一口应承,是自己另有奸情,下毒害死张公子,与父母无关,只求速死。
前任知县立即判秋后问斩,上奏以表己功。
锦章公想既有奸情奸夫是谁,所下何毒如此之剧。
锦章公决定再审李小姐,言到:“我知道你的案子必有隐情,可如实跟我讲来,我好为你做主。
”李小姐看看眼前这位老爷不似先前的那样凶神恶煞,知道是个好官,“哇”的一声痛哭起来,说道:“小女子与张公子从小定亲,并无异心,更无奸夫之说。
那日他来我家我也是诚心留他吃饭并无相害之意,不成想他只吃了几口饭菜就死了。
我本想追张公子而去,不想却害了双亲遭此不白之冤,小女子死不足惜,今生只望老爷能查明死因,以还我清白,洗刷双亲冤情,我死亦瞑目了。
”锦章公见李小姐言辞恳切合理,知必是一件冤案。

武宁风光(来源 | 东方IC)

是夜思得一计。
次日早饭后带着一个差役,扮成货郎模样,来到武宁山乡。
只见武宁山水,虽非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仙境”,到也是山清水秀民风淳朴。
到李家宅前屋后观察良久,见李小姐家靠山而居,屋后山高林密,门前溪水长流。
又到各位乡邻那里打听李家为人,相邻都说李家夫妇为人根本老实,李小姐与张公子两小无猜,并无奸夫淫妇之说。
一位八旬老者叹息说:“李小姐在张公子死后意欲殉节,被村民们救起好生劝勉,不想县官糊涂,将李小姐和他父母一同毒打。
她本是孝女,为保住父母性命,只好屈打成招。
唉,可怜苦命的孩子却遭此不白之冤。
”锦章公又问:“此间有什么剧毒的东西,能将人在瞬间毒死?”老人想了想说:“除非此山中的一种毒蛇名野鸡象,又称五步蛇,爱吃鸡,能学鸡叫,引野鸡去而捕食。
”锦章公查访一天至晚间方回。
第二天叫衙役牢中取出李小姐,来到李家。
锦章公让李小姐还像那天张公子来时一样。
杀鸡煮饭。
锦章公躲在壁间暗处观察,等到鸡烧熟了香飘四溢,李小姐把鸡盛了放在桌上,像上次一样回房间去了。
不久就听到后山草丛中沙沙作响,一阵“唏嗦”过后,只见屋梁上盘着一条碗口粗大蛇吐着信子,口中黏液掉到盛鸡的碗里。
蛇头向下,锦章公大喊一声:“快,抓蛇!
”众衙一起来抓蛇时蛇已跑了。
锦章公让一条小狗吃了几块鸡肉顿时气绝,案件真相大白。
原来江西武宁山区人们还是仿照秦汉建筑在堂屋顶上开一个天窗,好让屋中明亮,那蛇就是从天窗进入屋内闻到鸡香味,剧毒吐液掉到鸡上被不知情的张公子误食身亡。
锦章公派衙役配合乡民用鸡引出大蛇,将其捕捉以绝后患,大蛇在武宁示众三天,举县震惊万人空巷奔走相告。
人们都为有这样的清官老爷而赞叹,同时也为李小姐洗清不白之冤而高兴。
乡绅豪族具表上呈朝廷,朝廷表彰功绩,加在任候补知府五品花翎。

拾贰 | 破除迷信

在鄱阳湖边,锦章公虽鼓励乡民开荒圩湖,赈粮给种,但收成很少,年年报灾,很多圩田荒芜,究竟什么原因呢?锦章公决定下去考察了解,这年乡民又来报灾,锦章公带着衙役来到圩区,乡民们说:“因圩田得罪了湖神,化为大虫,把秧苗全给吃了。
”锦章公到田里一看果然无数条大虫(俗称鲩子)成群结队把水稻连根吃了,锦章公叫衙役捕捉,大的有百十斤重,原来都是青草鱼。
每年初夏之交,湖水泛涨跟着涨潮湖水,危害庄稼,乡民们以为是湖神水怪,不敢捕捉,更别说吃了。
锦章公让衙役煮熟,放好佐料,当场带头吃鱼,乡民见县太爷和众衙役吃的很香,也来品尝,果然味美,且平安无事。
此后人人捕杀草鱼,鱼少了,圩田稻就保住了,从此就不再年年报灾。
锦章公还委派专人兴修水利确保丰收,农民有粮食吃就安居乐业,所以在晚清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时候,在江西鄱阳湖边的武宁、进贤两县人民,却丰衣足食,过着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般的生活。

草鱼(来源 | 图虫创意)

拾叁 | 重视教育

锦章公一到江西就发现这里文化落后,深山老林老表之间几乎言语不通,村民至死不相往来,此村彼寨各说俚语,生灾害病悉听巫医装神弄鬼,民风未化。
锦章公在解决乡民温饱后,鼓励乡民开办私塾,鼓励山民学习儒家文化,每年从各乡选拔秀才到武宁、进贤官办学校学习,对学生家给钱奖励。
由于锦章公重视教育为江西乃到全国输送人才,开化乡民,助长了学习之风,朝廷加封江西省已卯、乙酉乡试同考试官。
由此可知锦章公对教育的重视是遐迩闻名,深得朝廷嘉许。

古人考试场景(来源 | 东方IC)

拾肆 | 道德高尚

据女老祖束夫人内重孙83岁高龄的束克启大人回忆,先祖锦章公不但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不阿,同情弱者,而且道德高尚,知恩图报。
公在《束氏重修宗谱序》中写道:“岁时祭祀得见祠中衣冠之会,揖让雍容,诚盛事也,迨烽火迭经老成凋谢,锦章又以尘鞅羇绊,不获外家之门,每望云山言念昔时亲故,未尝不感慨系之。
”可见束家先前也是名门望族,后遭兵燹败落。
公在外地为官时常挂念。
公在《外祖父超群公外祖母董太孺人传》中写道:“锦章幼受厚恩,迨倖得一第,服官江右,外祖父母未及亲见之兴,思昔年惠养厚望之心,痛何如耶?”表达了对先人的思念和未能报恩的惋惜之情。
他与束夫人糟糠之妻白头偕老,一直保留农家本色。
在束夫人逝世后,有人怂恿其续弦被锦章公断然谢绝。
锦章公为报答束府给予的帮助,捐资给束氏建祠修谱,并亲手种下柏枝两棵,以喻万古长青。
此树至今尚存,遗址在百神庙古楼岗。
并许下有凌家吃的,就有束家吃的,克启公在梁山圩出生长大,其父生于江西,是管家。
母亲是南港余氏。

古楼岗束祠圆柏树(来源 | 斯格仁)

拾伍 | 捐资修谱

从凌氏五谱记载可知,四修宗谱乃锦章公独资捐修,为凌氏宗族文化传承做出过贡献。
据我父凌君帜回忆说,四谱续修时正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民族矛盾上升,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锦章公慷慨捐款修谱,主修人员常住梁山圩,给吃给住给工资。
耗时两年多,可想费用一定不少,先祖锦章公为家族事业,劳神费心,至今感动族人。

拾陆 | 建圩修祠

据在圩里九十三岁高龄锦章公重孙媳(凌代澍妇赵氏)所述,锦章公从江西把青石运回故乡,建梁山圩共九路大厅,有大门中门高墙深院,中间巷子很深走路说话如在瓮里,有回声。
中间花园建走马转心楼,藏书字画近万册,皇封圣旨奏章进表均存其中,后毁于战火。
公母皇封束夫人牌坊本来在圩子的前门但随着圩子的扩建向东发展,牌坊圣旨就变成挂在后门了。
晚清著名讼师高真曾路经此地,圩中小孩见高真骑着毛驴就在碉楼上喊“狗头讼师来了”,高真听到以鞭指着吟诗一首“小小庐江城,大大梁山凌。
问你官职有好大?圣旨把后门。
我到京城去一趟,让你人头挂后门。
”此语正好被凌府大管家听到,就叫家丁快马追上好酒好菜招待,赔礼道歉此事方休。

凌氏祠堂,在瓦屋狮子地,前面有高庙大墩,地仙说是狮球,如果把狮球买下来地就活了。
大墩是当地瓜墩徐家的地,锦章公要买,徐家狮子大开口说,要用元宝从凌氏祠堂一直摆至大墩上,锦章公当即答应。
徐家见如此爽快,又后悔改口说要摆2路。
锦章公见徐家言而无信,出尔反尔,随放弃购买,只将祠堂翻新没有扩建。

拾柒 | 创造清史

由于当地乡民士绅的拥护爱戴,加之锦章公爱民如子、勤政廉明,朝廷当时也巴不得有重臣,能保证一方平安无事,所以锦章公从同治元年(1862年),一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连任两县知府十三任三十九年,创造大清有史以来,在一地连任知县时间最长的地方官记录。
总而言之,在晚清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锦章公能在江西武宁、进贤这个多方势力角逐,湖匪猖獗湖民未化,人生地不熟的艰难险地连任十三任(三十九年)知县,可谓劳苦功高,绝无仅有。
亦属当时当之无愧的政治风云人物。

今日进贤(来源 | 图虫创意)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十四岁高龄的锦章公,为两县人民安居乐业,殚精竭虑,身心疲惫,由于身体原因,主动请辞,大清帝国风雨飘摇,这时才想起还有一个武宁知县连任十三任,劳苦功高,为褒奖他,于是加道台衔,赏四品顶戴。
由于锦章公年事已高,不耐舟车劳顿,卒于途中,诰授荣禄大夫,与女老祖束夫人,合葬本邑小西乡岔河口(图载九卷)。
后来,本人多方查证现址在汤池镇双墩村莫旗杆与付大圩之间两河口,传说吃大食堂时被毁,据传开棺后,尸首保存完好,并未全腐。

拾捌 | 奎星永垂

二零一二年,新奎星楼在庐城东门新一中右侧落成,我登楼见碑上刻有明清各名进士大名,锦章公亦名刻其上,足见政府对历代名人文士,为家乡做出贡献者的重视和认可,同时建在新一中旁,亦欲激励莘莘学子,多出人才。
我深受感动写下《登奎星楼缅怀先祖凌锦章》:

先祖高名凌锦章, 奎星楼上远名扬。
武宁连任创清史, 美誉至今传故乡。
墨误为糖伤往事, 猫逢死鼠典流芳。
登楼极目黉宫第, 学府蒸蒸文运昌。

庐江新奎星楼(来源 | 微聚庐江)

作者简介

凌益群,1963年9月8日生于安徽省庐江县汤池镇,大专文化,中级农技师,庐州诗词学会会员,庐江县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汤池柳园诗社主编,汤池老年大学诗词班老师。
作品发表于《中华诗词》《庐州诗苑》《庐江诗词》等刊物。

作者照片

作者:凌益群运营:束文杰编辑:束和平、束文杰制作:町甽融媒体工作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