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游西山写出怎样不同心情?(西山康熙纳兰性德二十那年)

此诗表达了随帝驾出行的内心感受。
此行时在八月,天高云淡,如康熙诗中所写是“浮云无一缕”,晴云碧树,山峦形胜,可谓一气风云吐纳。

黄图此论指点江山,歌颂了清圣祖的文治武功,运筹帷幄,治国安邦,纵然熊虎凶恶也当驰道而伏。
但又吐露胸中隐痛,作为侍卫的身份,无法参与到“黄图此日论形胜”的纵览天下形势的抒情中,只能“惭愧频叨”,大志不得伸张。

这种“惭愧”有在皇帝面前的自谦,也有隐含的失落,是纳兰性德复杂错落心绪的写照。

同游西山写出怎样不同心情?(西山康熙纳兰性德二十那年)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北京西山和黑龙潭

北京西山是一条文化底蕴深厚的山脉。
辽代时实行“五京制”,其“南京”设立于今北京市西南部,保存到今天的天宁寺,是当时“南京”的地标性建筑。

但“西山”一诗并不见于当时的文献。
“西山”其开始成为北京的一个标志地名符号,或始于金朝。
金初魏道明注释蔡松年的 《明秀集》中,便出现了“燕都迫于西山,故云软红尘裹西山”的记述。

蔡松年原为北宋缜守燕山府的将领,后来随父降金,他的一家长期生活在北京一带,由此可知“西山”当时已成为对京西山脉的称呼。

西山的地理范围,到明清时期,出现了“小西山”和“大西山”的不同理解,大到京西诸山的总称,小指清室修建的“三山五园”一带。
总之,它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

纳兰性德游西山的词作有《忆秦娥·龙潭口》:”山重叠。
悬崖一线天疑裂。
天疑裂。
断碑题字,苔痕横啮。
风声雷动鸣金铁。
阴森潭底蛟龙窟。
蛟龙窟。
兴亡满眼,旧时明月。

这阕词不是写于扈从,而是词人自己与朋友结伴旅游,应作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之后。
康熙十七年的四五月间,圣祖玄烨巡视京郊,《圣祖本纪》记载此巡是视察稻田农作情况。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黑龙潭祠庙重修,清圣祖玄烨御制碑文,由翰林院讲师高士奇撰写了《御制黑龙潭重修龙王庙碑记》。

遇大旱之年,作术雨之祭是从春秋时期就有而沿续的古老风俗,称之为“雩祈”。
而文人雅士到黑龙潭遇雨,则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

万历十三年(1585年)大旱,春夏无雨,麦稼焦枯。
在黑龙潭祈雨,结果旱止雨来,以至“郊野沾足,三农忭舞”。

到万历二十六年(1589年)京师大旱,在黑龙潭祈雨又“致雨泽如期,加护国敕号,碑勒之”。
从此黑龙潭成为皇帝为农民祈雨的道场,功德无量。
而纳兰性德来此却见“满眼兴亡”。

西山八大处

不只黑龙潭的感慨,康熙十七年纳兰性德随扈康熙皇帝来到京西翠微山圣感寺,此寺是康熙定的名,原来叫平坡寺,元代所建。
后多损坏,清初海岫法师来此,用了十年的功夫,将此寺重建,因而感动了皇帝,所以改称“圣感寺”。

寺上有“宝珠洞”,洞中石头为黑色,有白点掺杂,僧人于洞中修行时,有珠光照岩壁,故而得名。
宝珠洞有殿堂,临崖而建,其远眺宁可凭高眺远,一月千里。
纳兰性德依亭而望,他想到了什么呢?

“汉陵风雨,寒烟衰草,江山满目兴亡。
白日空山,夜深清呗,算来别是凄凉。
往事最堪伤。
想铜驼巷陌,金谷风光。
几处离宫,至今童子牧牛羊。

荒沙一片茫茫。
有桑干一线,雪冷雕翔。
一道炊烟,三分梦雨,忍看林表斜阳。
归雁两三行。
是乱云低水,铁骑荒冈。
僧饭黄昏,松门凉月拂衣裳。
”(《望海潮·宝珠洞》)

今天来说宝珠洞,就是西山八大处景区的第七处。
纳兰性德所生活的清初年间,“小西山”即“三山五园”还没完全形成,鼎盛时期是指的香山、玉泉山、万寿山的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以及畅春园、圆明园。

这阕词是纳兰性德早期作品,募仿借用大家词章的痕迹尚为明显。
除前人的诗词,清初词人朱彝尊的作品影响较近切。

如“有桑干一线”学用朱彝尊《最高楼》:“望不尽,军都山一面,流不尽,桑干河一线。
”再如“松门凉月”句来自朱彝尊《夏归初》“驱马斜阳,到钟鸣、佛火黄昏。
伴残僧,千山万水,凉月松门”。

但作为胜者王侯之贵族后代,能发出曾经是汉族文士的宿命之叹,令人敬畏。
说明这个初入中原民族、新王朝的皇亲国戚,已通过海量阅读汉籍经史,涵养出反思追问的特质与悲天悯人的情怀。
而这种反思追问与悲天悯人之与众不同,是因为主导的明清王朝交替的满族历史隐藏着太多的秘密的悲怆,把年轻词人炽热的心浸化为哀伤的钟乳石。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