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无锡人都熟知的无锡油泵油嘴厂,经过6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中国500强企业——无锡威孚集团有限公司。公司拥有10家全资和控股子公司,4家中外合资企业,净资产达140亿元,已成为中国汽车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生产企业领跑者。最近出版发行的《无锡工业企业发展亲历记》(1949-2019)一书刊登了的原无锡威孚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许良飞、薛祖兴的回忆录文稿,详细介绍了无锡威孚集团60多年发展历程,本文系许良飞、薛祖兴文稿摘录内容。
企业初创 技术先行新中国成立以后,因受到西方国家技术封锁,我国动力供油系统的核心零部件只能从苏联或其他友好国家进口,但条件苛刻,要价又很高,一个油嘴就是一头猪的价格。那时国家提出到1980年全国实现农业机械化,为响应国家号召,无锡劳动局技工学校的几位老师,带着一批学生去上海柴油机厂,向该厂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几位老工程师学习技术。这几位工程师在国外勤工俭学时,学习过修理废油嘴的技术。无锡技工学校的师生回来后,在实习工厂里研究试制,自力更生,终于成功地仿制出了喷油嘴,1959年拿到全国展览。
因为工厂解决了国家非常急需的东西,所以国家很快对工厂进行重点投资。开始是校办工厂,后来成立了无锡油泵油嘴厂,由农机部接管。当时各地都开工建设了油泵制造工厂项目,都是由无锡油泵油嘴厂提供生产蓝图,并派熟悉技术的人员帮他们上马项目。企业也就成为全国第一家由国家重点支持的油泵油嘴专业生产工厂。1960年,工厂投资扩建,就在无锡市锡山脚下。

建厂初期的无锡油泵油嘴厂(1959年)
在建厂初期,企业的产品是为农机服务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企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全部都做了规划,依据1980年全国实现农业机械化目标,统计全国耕地亩数,核算需要多少台手扶拖拉机,再以此确定油泵油嘴的生产数,最后按照这一数字,来规划建设全国各地的油泵油嘴厂。
但随后发现,除无锡油泵油嘴厂等少数工厂,其他的油泵厂因为技术基础有问题,普遍处于亏损状态。国家主管部门认识到,这样的企业发展方式是不行的,所以决定集中财力,重点扶持几家主要的油泵厂,无锡油泵油嘴厂就是其中之一。国家投入了2000万元(在当时是巨额投资),使无锡油泵油嘴厂成长为全国骨干企业。
无锡油泵油咀厂基本建成,正式交付使用,《无锡日报》1965年12月9日专门作了发布
随着经济发展,柴油机马力大、扭矩大、油耗低,所以柴油汽车发展有着广阔前途。那时,老厂长朱文斌提出要抓住时机让油泵上汽车。原来只是服务于农机,一上汽车,市场就更大了,但是决定上汽车后,相关问题也随之出现,工厂自己开发的一号泵和仿制的A型泵都存在质量配套问题。怎么样改进提高技术呢?企业的做法是走国际化合作之路。
无锡油泵油嘴厂破除洋法规,采用新工艺,《红无锡报》1970年7月13日专门作了发布
瞄准博世 合资合作上世纪80年代初,全世界柴油喷射系统产业最强的就是德国博世公司,它的产品技术稳居国际高端。当时,李荣融任厂长,薛祖兴任总工程师,他们提出一个想法,就是学习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经过反复论证,公司领导层认为,根据国家和市场的需求,威孚引进博世技术,跟随博世研发、设计的脚步,对公司发展来说,既具有战略前瞻性,又具有现实可行性。
1980年开始,无锡油泵油嘴厂和德国博世就引进技术、合资办厂等事宜开始谈判,因当时中国市场比较小,博世不愿合资。公司领导层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国家也支持企业引进博世公司油泵的制造技术,最终,双方就技术引进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公司也得到了油嘴油泵的生产许可证。
无锡油嘴油泵厂油泵装配生产线(1981年)
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公司上马了高压共轨和电喷项目。公司领导层当时敏锐地意识到了电喷技术的发展前途,请示上级成立了攻关组,由市长洪锦炘担任攻关组组长、总指挥。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将全市资源都动员起来,从事集成电路生产的华晶和从事计算机研究的56所等都参与了项目攻关,很快完成了样品的制作,当时在国内处于领跑地位。
机械工业部要求企业与外企合作,尽快形成规模生产,并且要求国内相关单位联合起来,集中技术一起干。为此,专门成立了联合汽车电子公司。因为联合公司代表了整个中国市场,所以再与外企谈合作时,谈判优势明显提升。当时博世的系统最全,电喷项目24个部件全有,也都能做,而且要价相对较低,所以最后公司与博世达成了合作协议。全国联合,开发产品,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打下了基础,做出了贡献。现在市场所有汽车的电喷技术40~50%是用联合汽车公司的电喷系统,年销售额可达220多亿元,利润达30多亿元,其中威孚能占到10%,每年约3亿元,产品供不应求。
无锡油嘴油泵厂厂门(80年代)
公司最初选定喷油嘴项目并完成技术攻关后,又在选择喷油嘴生产线时,与博世进行合作。以此项目为基础,公司和博世在无锡成立了合资公司——中德合资无锡欧亚柴油喷射有限公司。之后,为争取电控喷射技术的引进,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由上汽牵头成立了联合汽车电子公司,无锡威孚作为中方的第二大股东加入,这一项目对威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公司带来了持续的收益。
与博世谈合作、谈合资,是非常艰难的工作,但威孚的领导层从未放弃过努力。德国博世在技术上有优势,而且有在苏州独资建厂的意愿,因此在合资建厂的问题上,威孚和博世双方除了控股问题,还有许多意见分歧。威孚内部讨论的焦点在与博世合资的成品能否满足市场的需要?公司能否将美国西南研究所开发的技术与市场结合?德国博世的内部主要分歧是承担风险单独建厂,还是以稳健经营与中国企业合资建厂?
在谈判的僵持时期,博世高层更迭,新任博世总裁倾向于稳健的经营方案,在与威孚一起进行市场调查后,即展开了高压共轨项目合作谈判,但博世仍坚持要绝对控股,不控股就不引入技术,而且还在谈判期间,在苏州独资建厂,引进技术进行生产。但由于产品太脱离市场,并且经营不善,建厂4年内连续亏损,博世在经过反思后,最终又回到了谈判桌上。
1995年,无锡威孚股份有限公司被列为全国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
谈判重启后,博世做出了让步,但底线是绝对控股。威孚领导团队最终同意了博世公司的对合资公司控股的要求,但在两点上绝不让步:一是博世在亚太地区的产品研发中心必须放在无锡威孚,二是博世在苏州独资工厂的产品必须全部引入威孚进行生产。博世最终与威孚达成协议,接受了中方的条款,合资厂顺利建成。博世搬迁苏州的独资厂后,其产品设计图纸和成品也一起并入合资工厂。合资厂当年就收回了搬迁博世苏州独资工厂的成本。威孚人的坚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合资厂成为威孚的一个稳定的支柱和收益增长点。
紧跟时代 突破创新在技术创新、产品结构创新上,威孚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即在合资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的同时,自主创新研发。
1998年,解决汽车尾气问题提上了日程,威孚抓住机遇,上马针对尾气净化系统的“催化剂项目”。在副市长吴经起的协调下,威孚接手了一家与702所合作的乡镇企业,当时获取的技术虽然不是很成熟,但是方向正确,与公司的项目也比较契合,公司持续对项目进行投入和自主研发。目前,“催化剂项目”的销售收入已占到威孚公司销售收入的70%,成为威孚公司的又一支柱性产业。
无锡威孚集团公司校泵生产现场
机械行业是高技术和高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可以自主创新,可以引进,但资本从哪里来?除了国家贷款,只有一条路最稳妥,那就是向市场融资。在这一点上,威孚做得相当出色。在无锡市和江苏省来看,威孚都是最早依靠市场融资,做大做强的企业。
威孚高科国债项目:三元催化涂装线
依靠电喷的整套样品与博世谈合作,中方为强化谈判立场,组成联合电子汽车公司时,威孚作为联合电子汽车公司第二大股东(第一股东是上汽),投入联合电子汽车公司的股本,就是靠发行B股,向市场融资得来的。在1995年,威孚谋求在A股上市融资遇到了波折,但威孚并没有放弃努力。在这关键的时刻,公司得到了机械工业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终于,威孚在次年就顺利上市。
威孚股权证
在改革开放后,教育部发现,德国的技工教育体系比较先进,被称为“双元制”教育,学员一面参加工厂工作,一面参加培训。考虑到威孚与博世的合作关系,教育部将威孚列为“双元制”教育的试点单位。经过这一体系的培养,威孚的骨干员工,都经过技工学校的培训,到工段里都能负重挑担,技术非常扎实。虽然每年威孚都要花100多万元用于职工技术培训,但是确实是值得的,因为职工的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员工素质的提升,带来的是更高的生产效率,更高的品质提升,更高的企业认同感,这是花多少钱也无法买到的。
威孚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高新的技术,需要由高新的人才去掌握。为了掌握共轨产品的技术,威孚从全国内燃机专业招收了100多名优秀的博士生、硕士生,充实到博世企业研发中心。也正是这些人才,最终使威孚得以完整地吸收这项技术。
2017年,威孚高科股份实现营业收入90.1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8.30亿元,上缴税费6.16亿元。随着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的出现,内燃机迟早会退出历史舞台,威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相信威孚的领导集体有智慧,有能力,迎着困难,勇往直前,继续担负起国家发展的重任。我们相信,威孚的明天会更美好!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威孚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无锡工业企业发展亲历记》(1949-2019)登载回忆录文稿423篇,字数222万字,照片2088张。想阅读本书文章,请关注“呼唤遥远”近期在今日头条上的连续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