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冉长眠于此,战国时东西方强国都看重的安陵(定陶孙膑于此长眠国都)

孙膑在此攻城示弱,魏冉富有且长眠于此,

为何战国时东西方强国都看重安陵?

有悠久历史的地方

魏冉长眠于此,战国时东西方强国都看重的安陵(定陶孙膑于此长眠国都)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在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定陶区和曹县交界处,坐落于曹县韩集镇孙庄村东北,有一处古代文化遗存——安陵堌堆,此堌堆南北长100米,东西宽90米,最高处高出地表8米。
堌堆之上古柏参天,郁郁葱葱。
1945年在堌堆顶部建鲁西南烈士陵园一座,南端为烈士灵堂,北端有烈士墓碑亭一个以及烈士墓多座。
1977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前些年文物普查探明,安陵堌堆为一处包含龙山、商代、周代、汉代等几个时期文化的遗存。
它处在一个带状丘陵带上。
《曹南文献录・山水考》:“曹县西北七十里,有冈自东北崛而西南隐”,“冈起峦伏,乍断乍续。
”这个丘陵土冈,从牡丹区安陵集一直延伸到今曹县与河南民权县交界处,全长三十余里,宽约七八里。
在这个区域内,至今还有十多个带山、冈、岭、堌堆的地名。
安陵堌堆就处在这个“同阜连属”的丘陵土冈地带北端。
清康熙《兖州府曹县志》载:“大阜(安陵堌堆)高两丈余,占地数亩。
”由于历代黄河泛滥泥沙淤积,丘陵土冈大多被掩埋于地下。

牡丹区大黄集镇的古老村庄——安陵集,就在安陵堌堆西北不远处。

在战国时,安陵集特有的位置,为东西方强国所看重。
齐国军师孙膑指挥大军在此攻城示弱,诱惑魏将庞涓;秦国相国魏冉受封于此,带来巨额财富,最终在此长眠地下。

齐军在此诱敌

《孙膑兵法》首篇“擒庞涓”,记载的是齐国、魏国桂陵之战。
其中就提到了这里。

公元前354年,赵国为扩张势力,出兵侵略卫国,魏国庇护卫国,派大将庞涓带兵救卫攻打赵国。
魏军很快便攻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守城赵军支撑不住,赵王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前去解邯郸之围。
孙膑提出了“批亢搗虚”“围魏救赵”的作战策略:齐军运用偷袭之术,占据交通要塞,长驱直入攻击魏国的大都市大梁,逼迫魏军撤军。
为麻痹庞涓,齐军先出动一小股部队佯攻魏、卫的边境重镇襄陵。
庞涓得到消息,马上派兵在边境截击。
魏军刚到边境,孙膑再次改变战术:南攻平陵!
平陵,又名安平陵,1991年全国孙膑故里研讨会论证,就是现在的安陵。
《孙膑兵法》曰:平陵,南有宋,北有卫,处在宋、卫之间,“其城小而县大,人众甲兵盛”,为战略要塞。
孙膑故意安排从来没有打过仗的齐城、高唐的县尹带兵攻城,结果打了败仗。
这一迷魂大法,增长了庞涓的傲气。
孙膑又“遣轻车西驰梁郊”,进一步激怒本来就轻视齐军的庞涓。
庞涓率魏军一路追击,这支疲惫之师最终就被引到了桂陵包围圈。
结果五千精兵全部被歼。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战。

秦相国于此长眠

《水经注》及菏泽地方志均记载:安陵堌堆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魏冉的墓地。

秦昭王时期,魏冉曾任大将军、相国之职。
《史记》载:魏冉是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芈八子)的异父弟弟。
秦武王死后,他拥立秦昭王继位,被任命为将军,守卫都城咸阳。
期间,他带兵平定了国内叛乱,把武王后驱逐到魏国,稳定了秦昭王的统治。
由于秦昭王即位时年龄很小,魏冉在秦国独揽大权多年,曾经四次为相。
魏冉起用名将白起,连续攻打韩、魏、齐、楚等国,占领了上百座城邑,扩大了秦国的疆域,为秦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史记》称:“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向稽首者,穰侯之功也。
”穰侯就是魏冉。
公元前295年,秦昭王将穰地赐封与他,称为穰侯。
后又增加封地陶邑(今定陶西南)。
魏冉的客卿造劝说魏冉:秦王把陶地封给您,就是要以此控制天下。
如果以此攻打齐国成功,陶就可比万乘大国。
(《战国策·秦策三》)公元前271年,时任相国的穰侯魏冉把攻取的齐国的刚、寿两地纳入自己的封地,引起了秦昭王的不满。
魏人范雎借机向秦昭王进谏,提出削弱“四贵”(穰侯、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权力的主张。
一心要亲政的秦昭王就免掉了魏冉的相国之职,让他迁出国都,到封地陶邑安家。
《史记》载,魏冉富得胜过王室,他出京师至封地时,运送东西的马车有上千辆。
魏冉到了定陶以后,始终没能从权势的渴望中解脱出来,于公元前264年在忧愁郁闷中死去,葬在陶邑龙脉之地,形成了一个高大的墓葬堌堆。

《兖州府曹县志·疆域志》记载:“(安陵君)墓在安陵东南五里许,高数丈,前有佛寺。
”说明安陵君葬于此的说法在当地由来已久,但缺少有力的证据。
还有一种说法,安陵由安氏立村,因居土岭之上,故名安陵。
明朝初年,黄河泛滥冲毁城市,曹州一度迁于此地。
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这里却没能发展成为一座中心城市。

兵家必争之地

春秋后期,有“天下之中”之称的定陶和宋都大梁,都是当时一流的大都市。
安陵正处于其间的咽喉之地。
贯通东西的主航道济水,和著名的古驰道都经过这里。
据守安陵,就封闭了大梁东北进出的门户和定陶西往东来的通道。
这才是战国时期东方强国齐国和西方强国秦国都看重安陵的重要原因。
秦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项梁就多次在这一带与秦军争夺。
历代官府对这个交通枢纽地都十分重视,设“镇”“巡检司”“栈”等机构严加控制。

历史上,在这里发生的战事,就有十多次。
如《旧唐书》记载:884年五月黄巢兵败汴州(今开封),李克用率兵一路追杀至安陵东北的济阴(冤句),返回。
清朝光绪初年,天旱无收,农民难于生计,张殿英在此聚众造反。
1939年后,杨得志、黄克诚分别率部到达鲁西南,创建了以安陵集为中心的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1945年秋,刘邓大军诱敌深入,诱使国民党整三师从开封“进入我预定战场(以安陵集为中心)”,一举全歼,活捉中将师长赵锡田。
这就是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定陶战役。
(荣海生,菏泽市社科联秘书长,山东省伏羲尧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壹点号人文菏泽

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在线等你来报料!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