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仿佛和机器融为了一体”王伟)
刘云清(左三)在车间带徒传艺。 杨登峰 摄
4月12日,2017年度全国质量奖个人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10名一线职工首次荣获“中国质量工匠”称号,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刘云清就是其中一员。

维修工成技改大王
1996年,20岁的刘云清中专毕业后进入中车戚墅堰所,成为了一名普通的机修钳工。师傅告诉他:“咱们干维修,要学的可不光是维修技术。”这句话,深深埋进了刘云清的心里。从那时起,学习和钻研便成为刘云清“最忠实的伙伴”。
喜欢看书的他,在图书馆里阅读了大量设备维修理论书籍,先后完成了大专、本科的学习;他还喜欢和老师傅们探讨,仔细观察师傅如何拆装设备,认真揣摩每个细节,学习他们的技艺。
刘云清说:“20多年来,我每天吃完晚饭,就到车间转转,琢磨机器的构造,思考维修中的关键难题。有时连做梦也会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把设备结构和白天诊断细节一遍遍回放,有了灵感就兴奋地醒来,记录在笔记本上,生怕第二天会忘掉。”
有段时间,公司引进了多台进口设备,一出故障就请外籍技术人员来解决,刘云清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一下班就跑到修理设备现场。他凑在边上打下手,一会儿递个扳手,一会儿送个钳子,一来二去,外籍技术员看刘云清这么勤快好学,就开始跟他交流一些技术心得。刘云清回去再研究说明书,查阅文件,思考他们的修理方法。
就这样,刘云清很快成为维修班的技术骨干。3年后,他通过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全面掌握了机械、电气、液压、软件等数控设备的维修技能。刘云清骄傲地说,每当行走在车间机器群组之间,总能从轰鸣声中感知哪一台机器出了异样,可能“生病了”,而且几乎一下子就能判断出“病因”。
其实,同事们眼里技术全面的刘云清,并没有经过系统学习。他的“秘诀”是,通过在工作中解决问题来学习,同时对缺项有针对性地学习。
刘云清感觉自己“仿佛和机器融为了一体”,有一种“和机器在长期相处中构建的特殊默契”。同时,他也把机器看成一个活的整体,维修机器从来都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动脑筋“从系统上”去解决问题。他维修的设备总可以标本兼治,又快又好,被同事们称为设备“神医”。
“赌气”激发的创新
在设备维修过程中,刘云清发现,有的设备设计得不太合理,于是便问自己:“能不能让它们变得更好?”
2012年1月,一台从日本进口的加工中心电路板出现故障,维修厂家称配件送到需要一个月,但样品订单第二天必须交货。刘云清临危受命,找到故障点后,作出个大胆决定:自己改造控制电路!电路板修好后,设备厂家技术人员连说不可思议。
数控珩磨机是用于零件高精密加工的一种磨削设备。因为技术垄断的原因,作为关键工序设备的数控珩磨机一直只能依赖进口,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还故障频发,维修成本高、周期长。一段时间,数控珩磨机成为制约戚墅堰所产能的主要因素。
为什么这么关键的技术只能被外国人掌握?难道中国人就不能研发出性价比更高的数控珩磨机吗?凭着对数控设备技术全面掌握的自信,一“赌气”,刘云清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型数控珩磨机的研究中。
翻阅大量资料,分析各种数据,改造闲置废弃设备……光是为了测试掌握珩磨的相关工艺,刘云清就尝试了100多种不同配比的刀具和磨削介质,对珩磨浮动结构的设计验证也有数十次之多。过了大半年,在数千次反复试验后,首台新型龙门式全浮动数控珩磨机诞生了。它的精度、成品率、安全控制等各项性能远超国外同类设备,而制造成本仅为进口设备的四分之一,填补了国内空白。
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对数控珩磨机的要求越来越高,刘云清也对它进行不断完善。减少操作工干预、实现机器的自我维修、瞄准达头发丝百分之一的高精度、进行外观工业化设计……目前,数控珩磨机的开发已进行到第六代,创造产值过亿元。
为圆民族品牌梦而奋斗
2015年,中车戚墅堰所成立了以刘云清名字命名的劳模工作室,配备10多名技术骨干,专门从事研发工作。刘云清担任了中车常州汽车零部件公司副总监、智能制造事业部常务副总经理。
至今,刘云清带领团队开展了30多项重点攻关项目。机器人高压清洗机便是其中之一。
机器人高压清洗机的诞生,源于某个客户对定制油泵壳清洁度、颗粒度的苛刻要求。为了选择最佳的高压清洗机不锈钢舱体材料,刘云清团队就踏遍江浙沪粤,实地考察了30多家供应商。最终,历时一年半时间,开发出了机器人高压清洗机,为企业带来5000多万元的订单。目前,这台清洗机已清洗油泵壳100余万件,是国内唯一能够满足客户要求的清洗设备。
之后,他们又研制出新型节能免维护液压系统、专用五轴加工中心、砂芯自动浸涂机等。
刘云清说,他有一个梦想,就是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指引下,通过设计建立更多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线,打响中国“智能制造”的民族品牌。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刘云清说,作为新时代创新型高铁工人,将以产业报国,以创新圆梦,践行劳模和工匠精神,为打造“中国智造”的民族品牌作贡献。(来源: 工人日报 作者:王伟)
“工人在线”责编:蔡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