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大野头(火山大野锦屏樱桃有一)

文/李万胜

宝地毓灵秀,嵯峨山水明。

一溪穿村过,五龙绕庄行。

我的家乡——大野头(火山大野锦屏樱桃有一)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杏花掩柴扉,桃李笑春风。

樱桃遍山野,旧居立锦屏。

庭院孕春意,老屋藏温情。

金桂立窗前,紫薇蔽其中。

此景与此情,经年入夜夢。

我的家乡大野头,座落在萊阳城西南约二十公里处的嵯峨之乡。
座北面南,背倚荆山,南仰五连山:至东向西依次为:1:斜山、2:火山、3:嵯山“因山矮得名”,又名“濛儿山”,传说很早以前此处是汪洋大海,海水涨潮时嵯山一天淹濛三次,固得名:“濛儿山”,上纪世七十年代,村里來了一支地质堪测队,曾在嵯山前坡挖出一个用来固定船只的铁矛,足以证明传说不虚。
4:长山:又名蒙荫山,5:草花山。
西傍大、小文山(均为蒙荫山向北延伸的山脉)。
东临萊阳大水五龙河,萊穴公路沿村东向南擦肩而过。
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明水秀,交通便利,实为一处风水宝地。

大野头属萊阳第二大村,民国时期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分三个村,东村、西村、南村。
共建一个党总支部。
三个村各有分支部,后经行政化分(俱体年代不祥)三村合一,形成统一完整的大野头村。
人口最多时,1200多戶4000多口人。
蒙荫河自长山又名蒙荫山与草化山发源,从莱西境域边缘地带进入莱阳。
流经汪家夼、刘海寺、西野头、进入大野头,自村西右拐向南,与西沟(火山与嵯山向北延伸的两条细脉,中间夹一沟,名曰:西沟。
西沟之水发源于火、嵯二山,长年川流不息。
近蒙荫河约三百米处,有一神秘石泉,泉水从溪底岩缝冒出,清澈甘冽,村人取水饮者不绝。
)涓涓清流会合一处,再左拐向东,拐弯处与东西横卧的锦屏山相冲击,形成一湾“蛤蜊湾”;然后穿村而过,至村东右拐向南折转时,与南北走的“坊子崖”(由黄土年久淤积而成的略高地)相冲击,形成第二湾名曰:“蛤蟆湾”;然后向南流至“龙王庙”山根,左拐直入萊阳大水五龙河。

早年间的蒙荫河,溪流潺潺,清沙明水,亮澈透底,弯蜒迤逦,像一条晶莹的玉带,倒影着蓝天白云。
两岸百年古槐、老杨、寿柳、毕毕皆是,写满沧桑。
春來,游丝撫水,杨柳飘絮,槐芽初发,鸟唱高枝,鱼翔浅底;夏至,蝉鸣翠柳,槐香四溢,游鸭嬉水推波纹,莺歌燕语赋诗句;秋临,槐角(家槐树上长出的角子,里面的种实可入药)满树,累累压枝,杨柳黄叶逐流水,“河寇”(一种河生魚)成群游霜溪,农人撒丝网,村妇烹美食;初冬,酷霜摧枝叶落尽,仲冬两岸盖雪一河冰封,鱼藏石隙鸭履薄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清清溪流繁衍着两岸村落……。

蒙荫河有三条子河,一条发源于火山与嵯山(又名濛儿山),沿着西沟至“蛤蜊湾”稍偏北处汇入蒙荫河;第二条发源于斜山与火山,沿斜山沟流至村东汇入蒙荫河;第三条发源于村庄背倚的荆山,沿荆山沟流至村东汇入蒙荫河。
第三条子河只在夏秋有水,冬春多为干涸。
三条子河形成三条主沟壑,加之沟两帮(坡)年久夏洪淤积,三条沟底自然形成了若干(好多)亩土质肥沃的壩头地,上世纪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所属各沟片生产队,在村大队党组织统筹安排下,出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三条主沟以及全村略居规模的几条沟底,包(垒)石崖、挖、搬、填、垫、平整,化了好几个冬春,集零为整,分层次造出了规模可观的大片壩头地。
並在沟上头修了水库,以备蓄积山洪。
一则保护水土,防止流失,防止洪峰冲毁新建坝头地,二则蓄水以备灌溉用之。
荆山沟和斜山沟还修了渠道,引五龙河水灌溉,旱涝基本保丰收,形成了产量稳定的粮食基地。

大野头俱体定位在“火山北麓(脉,即延伸的山腿)”向东转折一脉“锦屏山”荫(后),火山北脉延伸至村西略前,分出两条细脉。
一脉右转向东,宛若一道屏风,至西向东立于村前,固得名“锦屏山”;一脉顺势向西北延伸至“西沟老茔”;两条分脉把村庄南面东西遮掩。
北倚的荆山,向南延伸出來的三条脉,至西向东依次为:1:庵儿㘫:老小学、联中所在地、㘫根有一古井,水位四季不变,水质清澈甘冽,有神井之称,现已重修为景点,但井水往日天然之清澈不再……。
2:科儿山(搬迁后的小学所在地,現为村两委办公处,山下曾为村后老茔,其中有一翰林墓);:3:东㘫(萊穴路口,入村东西路北侧);南二、北三、分别由荆、火二山延伸出的五条分脉,将村庄掩藏得严严实实。
从外面根本看不到村庄。
后來南、北、西各山头批了房场,盖起民房,方有所現露。
加之蒙荫河穿村中央而过,与五条分脉形成“五龙戏水”之势。
古时候的大野头,上至京官、下至县令,人才倍出。
岁月沧桑,世事变迁,随着人们金钱欲望的澎涨,导置了头脑的伶俐智昏,随着自然资源的开发,自然环境的损坏,原來深藏不露的地气自然有所流失……。

如此看來,村庄的仙风灵气主要来自于周围之山水。
先说火山,火山在“五连山排列中”,至东向西位居第二。
但,山势高、陡居最,故事也最多。
山前期(坡)有一山洞,进出分两个洞口,洞不深却敞亮,先人传言洞中有天然石桌、石墩、石炕,日光斜照入洞内,春秋冬暖意融融,夏天却很凉爽。
传说当年八仙过海,行之此处,見山明水秀祥云缭绕,且按下云头观光。
发现此洞甚喜,遂入洞内少息,固此得名“仙人洞”。
岁月变迁,沧海桑田,現尚存残迹。

火山东期(坡),山势陡峭,怪石嶙峋。
悬崖处有一石洞,洞口扁窄,因故得名“扁洞”。
入内深不可测,相传古人曾投一钢钎试探,只闻久远撞击声响,之后隐约有落水之音。
传说“扁洞直通南海”,洞口时传“潮起潮落”之声。
童话传说,从前曾有一蛇妖盘踞洞内,时常夜间兴风作浪,祸害一方百姓。
惹怒了时任“五龙河龙王”的秃尾巴老李,即作法将其驱赶,蛇妖自知不是敌手,仓慌逃回四川峨嵋山修炼去了……。

火山西期(坡),坡势稍缓,近山根处分出近乎平行,向稍偏西北方向延伸两条细脉(山腿),中间夹一沟壑,取名“***涧”。
***涧北帮(坡)顶部较平坦,取名“阎王鼻子”,阎王鼻子以东火山偏西北,另一延伸细脉(山腿),取名“号令山,点将台”。
传说宋朝杨家忠勇老帅杨继业(杨磙),在火山区域设防御敌。
当地人借火山之名,称为“火山王”。
杨老元帅治军严明,布防严谨,五连各山皆有重兵防守,帅帐所在之处称之为“号令山点将台”。
违犯軍规軍纪之犯人,在阎王鼻子上宣判,在***涧行刑。
***涧至今阴风森森,日出前日落后无人接近此处。
火山北期(坡),山根向北约300米处一片开阔地,杨老元帅与佘老太君、八姐九妹及军中高级将领内眷,常來这里遊览,后得名“遊览㘫”。

再说说荆山,荆山与火山海拔高度相仿,所占地盘与火山相近,两山一北一南隔村遥相呼应。
山顶皆修有围子墙,以备战时之用,解放莱阳城前夕有“打荆山”战役一说;长毛造反,有火山战役之谈;实情不详。
神话传说,荊山有金牛,经常半夜叫唤。
白天混在牧童的牛群里食草,夜间归卧“神牛涧”,饮“神牛泉”之水。
神牛泉几经沧桑已演变为荆山前怀一天然蓄水池,占地约半亩,清澈湛蓝,四季不干,水质甘甜,至今取水饮者不乏。
山顶上有航标,为莱阳飞机场起飞降落的飞机导航。

讲完山的故事再说水,穿村蒙荫河,是大野头人的血脉,早年间供给人们饮用做饭、洗衣服浇菜园。
白天卯时过后,可以洗衣浇菜,晚上流一宿,次晨早起,趁各家各户的鸡鸭还没放出來,洗衣服的早上各戶挑水的时间,都自觉不下河,清晨河水清澈見底,喝一口甜絲絲的,提升一天精气神,各家各戶挑满水瓮(缸),够一天喝、洗菜、做饭、刷锅碗瓢盆用的。
上了年岁的老人说:过年揍豆腐,用河里的水出豆腐多,比用井水每10斤黄豆,多出2斤豆腐且色泽鮮亮,味道好。

夏天洪水涨满河床,括携着枯枝败叶草垛呼啸奔腾,汹涌澎湃直奔五龙河卷入泱泱南海。
一时间,河南河北,天堑阻隔,此路不通。
洪水平息,蒙荫河水大涨,宽阔的河面,水没过膝盖,一捺多长的“河寇魚”,一群一群的,一网抡下去能打上好多來,拿回家去掉肚里(内脏),沾上点儿掺了鸡蛋的面纤子(掺了鸡蛋的白面糊糊),放锅底(大锅)倒上“长果(花生)油”一煎,味道鲜美可口。
记得我们一帮“滑皮蛋”野小子,整晌午不睡觉,到“蛤蜊湾”和“蛤蟆湾”洗澡耍水,去河边抓魚摸虾,到崖石缝隙中、淤泥里,掏螃蟹、扣泥鳅,有时冷不丁掏出一条长虫(蛇來),吓一大跳,随手扔到老远处。
然后站进“燕儿柳”林(生长在河边的灌不丛)寻拾鸭蛋,燕儿柳林爱招“百刺毛”,浑身被“百刺毛”(一种昆虫,毛有毒,沾到皮肤上起红色疱疹,极其疼痒难忍)剝(弄)得浑身全是“皮蛎”(红疱),疼痒难忍。

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更喜欢出來凑热闹,她们穿着花花绿绿的、薄薄的夏衣裤,赤脚挽裤腿儿,边洗衣服边嬉闹,丰胸微露,摇來晃去,招來男人们贪婪的目光……。
四五岁的小孩子则趴在大人身边的水湾里打“蛤蟆狗嘎”(学青蛙戏水的样子),稍不小心喝上几口水,呛待直流泪,大人怎么叫也不愿从水里出來,晌午太热了,小孩子当然不愿出來啦。

冬天到來,数九严寒之时,冰封河面,形成天然溜冰场。
我们一帮野小子,都跑到冰河上“打滑哧蹓滑(滑冰)”,嗖嗖的风快(飞快),没生没死的,摔倒滚轱辘儿是常事,有时摔得一踮一瘸的,过后也不长記性。

打完“滑哧蹓滑”玩“打木猴儿”(用直径约6厘米以上的园木约7——8厘米高,底部约3厘处开始刻成锥形,尖上扣个小孔,钉上个小车轴承砂子,做成一个木猴儿。
用“线麻”搓成一条细麻绳做一支鞭子,打着木猴转,很好玩的。
记的河北崖住一户人家,生了五六个孩子,家里很穷,两个男孩儿大虎、二虎,披着不干拉净的(脏兮兮)破棉袄光着腚儿、赤着脚儿蹲在冰层上看打“木猴儿”,每人脚底下化出两湾水儿也不觉得冷。
蒙荫河见证了古今,滋养着一方风水宝地,繁衍着两岸袅袅炊烟。
如今的蒙荫河虽已经过清淤,两岸砌起了整齐美观的大理石防水堤,堤顶上种植了绿化带,很是壮观大气。
但昔日的百岁古槐、老杨、寿柳,捧起来可以喝的清流、明沙游鱼却已作古。

群山环抱,涧溪清流的地理环境,形成了此地得天独厚,温暖湿润的自然小气候,最适合以樱桃为主的各种鮮、干杂果(桃子、杏、柿子、楸子、柰子、山楂、山里红、板栗、百果、核桃)生长。
数百年前,李氏始祖徒居此地后,便开始开荒造田兴农植林。
几条大山沟:蒙荫河以北:从东向西依次有:荊山沟、科儿山东、西沟、㭬树沟;蒙荫河以南:至西向东依次有:西沟、南沟、东沟、姊妹沟,成为首选之地。
这八条沟从沟底壩头到两坡至半腰梯田,都是优质土壤,最适合樱桃生长,经过若干代大野头人的辛勤耕耘,大野头樱桃已覆盖满山遍野。
十几年前又引进了大樱桃,大樱桃相对比小樱桃个大肉厚,果味虽鲜却稍逊于小樱桃,但较小樱桃耐储运。
可以通过快递运往国内任何城乡直至国外。
每逢春來清明时节,满山遍野樱桃花绽放,嵯峨之乡和风徐徐,沟坡四处飘白云,五龙河畔杨柳依依,荆山前怀花气袭人,蒙荫河两岸莺歌燕语,一派繁华景象。
到了初夏樱桃成熟季节,山山岭岭,沟沟坡坡,千树万树,红果绿叶,珍珠玛瑙。
穿着花花绿绿的大姑娘小媳妇;五六十岁的中年大嫂大嬸;还有些年逾古稀腰腿硬朗的老奶奶;人人脖子上挂个小篓儿,或站在地上摘矮枝的,或爬到树上攀高枝的,说笑之中手脚麻利,收获着用辛勤换來的一枝春果,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四方之客,慕名而來,一品嵯峨山水,二品灵地仙果,豈不美哉?有诗云:

珍珠玛瑙一树挂,

红果绿叶满山涯。

花开早春飘香雪,

果熟初夏生紫霞。

云中仙姑采春果,

沟坡游人开心花。

千里客來不思归,

屏山樱桃甲天下。

“屏山”即大野头村南锦屏山。
属火山向东北延伸之山脉,至西向东横卧村前,宛如一道屏风。
故得名“锦屏山”,是大野头的天然“名片”。

近年來在党的惠民致富政策的感召下,几任村干部加快了治理村容村貌,大小樱桃规模发展的步伐。
清理修整了穿村而过的蒙荫河;修整硬化、绿化了村街、村路、村民娛乐广场;新建了村北科山后樱桃市场。
新任党支部书记上任以來,拓宽硬化、绿化了多处村路并按上了路灯;重新整修拓宽了村北新建樱桃市场;增设了棚销交易摊位;附设了停车场、农用物资配送仓储、公厕、应季自产自销绿色蔬菜区。
并计划将樱桃市场南“废矿区”平整绿化,引五龙河水上山,构建园林式休闲旅游景区,配以农家乐餐饮食宿,为广大村民及外來游客提供生态环保式休闲游乐场所。
未來的大野头,即将走出大山沟,走向全国,以崭新的风貌迎接天下朋友……。

又是一年春风里,想必故乡已处于“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时令。
惊蛰刚过,春分将至,清明已位时不远,岸柳绿堤,杏花含苞,桃李蓄蕾,樱桃花孕育春意。
千树万树增色,大地萌动,郁郁生机待发……。

【作者简介:李万胜.男.汉族.萊阳大野头人.现随子居住上海。
业余写作爱好者.爱好文学、散文、古诗詞,多篇作品在相关平台发表。

【莱阳聚焦,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登载,侵权必究。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