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奔跑在富源的路上丨高游景(富源公路镇上的人八连)

我家在富源县十八连山最西边,从我记事起,这个小村庄就没有联通外界的公路,也没有电,每到晚上我们这群半大的孩子就只能在村巷田间疯跑。
村子西面的半山腰有一条从老厂乡连接村委会,又从村委会绕到丕德河上的细戈电站,再绕行至镇上的土路。
当时,这条土路道路狭窄,车根本不能通行。
几个临近的村委会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决心扩宽公路,把每一个路段分至每一户。
我家分到路段是老屋村村委会过去一个叫冷水沟的地方。
父亲一大早拿着锄头和铁锤就去修路。
而母亲煮好猪食,喂好牲畜,把我们兄妹的饭食安排好,捏好两个饭团带着一点剩菜,就去和父亲干到披星戴月才回来。
好不容易路修好了,运来的化肥和煤炭还是要人背马驮才能到达村里。
不管从哪个方向到镇上,都要在土路上颠簸三个小时左右,如家常便饭一般堵车时,时间更是难料。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要翻过村后的山头,走将近一个小时才能到达村委会的完小。
为了能少走几步路,我们在山石荆棘之间深深踏出了一条山毛小路。
每到下雨的时候,山路泥泞,鞋子灌满了泥浆,裤腿全湿透了。
特别是到了冬天,那种刺骨的寒冷让人记忆犹新,脚上的冻疮一直要到开春才能好。
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我已经上小学高年级了,全村的人才发动起来,接通了电,又向上级部门要来了炸药,自己动手开山修路接通到村里。
经过日夜奋战,男女老幼齐上阵。
路终于通了,汽车的轰鸣声从现世起,用了百年的时间传到这个小山村。
修公路被侵占山地的那些村民,没有一家要补偿的,也没有不让修路的,包括我家也被公路侵占了两块地。
我们上学终于可以走公路了。

当然,由于路面没有硬化,没有排水沟,经常被水冲得沟壑纵横,只有硬派越野和拖拉机改型车才可以挪进村。
有时候村民有急事想要出去或回村,没有任何一个客运司机愿意往这里开,因为给他的车钱还不够车的磨损和修车费用。
当时还广为流传着一个笑话,说乡镇上办摩托车驾照的工作人员,只要一听说是从我们那边来骑车来乡镇上的,不用考试可以直接***,因为能从这条路把摩托车骑到镇上的人,那技术绝对不容置疑。
所以,我们上初中时,没有一辆客运车跑镇上,我们只能从山顶沿蜿蜒的小路俯冲到丕德河谷底,趟过深浅不定的河水,翻越河谷的另一面高山,经过四个小时的艰难跋涉,到达镇上的雨汪中学。
每两个星期一次,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直到初中毕业,许多同学在这艰难的奔跑中辍学了。

我们奔跑在富源的路上丨高游景(富源公路镇上的人八连)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时间来到了二00二年。
那一年八月,我们初中毕业,要从富源县的最南边十八连山到北边的县城体检,那是我们许多人第一次体验富源南北一百多公里的纵距。
早上七点,我们从镇上出发,客车上一直歌声不断。
那时正是雨季,山高路滑,不时有车辆翻在路边。
从十八连山乡(现为十八连山镇)到老厂乡交界路段开始就不断堵车,车在路上蠕动前行。
同学们的歌声渐渐停歇,不时下车去看前方堵车的情况,饿得不行就下去找小卖部买方便面泡来吃。
下午到了富村镇,情况并没有好转,路况仍然像早上一样,不时有一辆煤车横卧在路边,车队堵过了几个山头。
之后客车走走停停,状况不断。
我们在车上吃了两顿方便面,到了晚上八点,经过十三个小时的艰难跋涉后,总算看见了富源县城里的灯火。

返回的时候,我们看已经是下午两点,来的时候堵怕了,所有同学都没有耽搁,赶紧上车出发。
开始还比较顺利,一直畅通无阻,只是雨一直下得不停,路面有点滑。
出了老厂乡镇上,来到十八连山的交界处,时间到了下午六点多。
这里周围煤矿很多,车流量很大。
到了山顶时,突遇前面道路塌方,又是一路的车队搁浅,从山脚堵到山顶,养路工人正在抢修。
到了晚上七点,同学们饿得实在受不了。
山顶上没有村子,连吃的都买不到。
同学们只好纷纷下车徒步到山脚的村子里买吃的,而那时雨一直下个不停,许多同学没有伞,只好让同学带点饼干,艰难咽下,抵挡一点饥饿。
吃了一点东西,大家靠在车上昏昏欲睡,车窗外雨刷刷地下个不停。
不知什么时候,前面的车突然动了起来,有人喊道路通了,车上的人纷纷醒了过来,精神为之一振。
司机开动了,客车从养路工人淋着几个小时的雨挖出来的狭窄通道上惊险地缓慢通过,大家发现时间已经来到了凌晨零点。
这个时候大家也没了睡意,在车上紧紧地盯着前方的道路,生怕车在夜雨中穿梭时又出什么意外。
然而,过了四角地、岔河之后,泥泞的道路再一次飞来横祸,路正中间横卧着一辆煤车,我们想到十八连山乡上睡一觉的梦想彻底破灭。
这种情况,等到吊车找来,把路打通,恐怕至少是中午以后的事了,因为乡上没有这样大的吊车。
大家犹豫纠结了半个小时,一半的同学准备在车上等,一半的同学想要走到镇上,指望着可以找个睡觉的地方。
带队的老师照顾车上的同学,我们要走的人自己出发。
走了一段路,所有人的鞋子都湿透了,反而彻底放开,可以随便走了。
大家说说笑笑,走走停停,也不觉得累,也不觉得困。
到了乡镇上,已经是凌晨三点钟,仅有的几个旅社已经关门,大家顿时傻眼,好不容易叫开了一家,也只剩两个床位,大家干脆在街上晃荡。
最后实在累得走不动了,就在供销社门口的台阶上坐着,互相依靠着打瞌睡。
好不容易熬到了天亮,大家找了一个米线店,纷纷点了两碗,狼吞虎咽一般倒进了肚子里,筋疲力尽的身体在两碗热米线下肚后总算恢复了一点力气。
同学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一离别,许多人将近二十年没有再见,只有那两天在富源公路上奔走的艰难留下了永久的共同记忆。
我又走了四个小时,中午回到家,吃了两碗饭就一觉睡到第二天早上。
后来,我外出读书都是走路到罗平板桥镇坐火车,直到工作后才又一次走在了富源的公路上,那时候,富源大多数乡镇都通了柏油路。

后来,我才知道,截至2002年,富源县已修通道路2700公里,可是除320国道横穿县城留下几公里柏油路之外,全县公路绝大多数是残破不堪的等级外公路,路面破损相当严重,即便是通往各乡镇主干道,也是路面沉陷大坑一个接一个,每一个富源人对出行难都有切肤之痛。
也就是2002年前后那几年,在县委政府的推动下,富源公路建设宏伟蓝图经过缜密调研后郑重画下,从后所镇的法凹修一条二级柏油路直抵到黄泥河镇,从北到南全长 124 公里,纵贯和辐射后所、中安、大河、营上、竹 园、富村、黄泥河、古敢、老厂、十八连山等10个乡镇,连接沿线100多个煤矿和贵州兴义市,将从根本上改变富源交通落后状况,在此基础上再修好通到各乡镇的主干道。
将法凹至黄泥河的主干道公路分为两段:以富源为中心往北到后所镇取名为富法公路,从县城往南到黄泥镇通贵州兴义的公路取名为富兴路。
经过县委各级部门多年努力,到处争取筹措资金,全县人民捐款捐物,2004年7月28日,富源县通乡油路全面竣工通车,这是一个在富源公路发展史上值得铭记的一个日子。
后来,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富源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富墨公路全线贯通。
据2021年富源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全县通车里程达4067公里,通行政村道路硬化率、行政村通客车率达100%。
G60高速、沪昆高铁穿境而过,富源人民在尘土飞扬、泥泞不堪的道路上奔跑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我家的那个小村子终于在四年前修通了水泥路,是由政府部门全资承包给工程队,不需要一个村民出一个劳力。
路通了,一些村民也买了轿车,一些客运的车也随时往村里跑,那些从罗平、贵州来做生意水果蔬菜生意的人,也总是把车开到村口吆喝。
随着脱贫攻坚全面完成,村民们通过种植养殖、外出打工,手里也有了点钱。
村民吃着新鲜的蔬菜水果,听着那些叫卖的喇叭声,上了一点年纪的村民都感觉恍如隔世。

节假日,我开着车回十八连山过节探亲,走村串寨非常方便。
周末,我们约着朋友开着车或登老黑山观日出,或上营盘山看山花烂漫,或上光梁子赏风车轮转,看风流云散,感受雾锁滇黔的变幻莫测。

富源人民把公路修到了营盘山巅,车开到了哈播大峡谷畔,连通了贵州、曲靖、罗平,公路网四通八达。
今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又迎来了党的百年华诞,富源人民将在新的征途中,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奔跑下去,去迎接下一个百年盛世。
只是,纵横全县南北的高速公路已然提上日程,通车指日可待,那时的全县人民一定可跑出属于自己的富源新速度。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