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当区:紧盯痛点发力 升级品质生活(两场项目生活圈改造集贸市场)

“经过全面升级改造后,市场环境不再‘脏乱差’,旧貌换新颜,大家到这买菜心情也更加舒畅。
”提到现在,王兴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洪济集贸市场成立于2009年,位于乌当区洪济路,市场内有70余户经营户,涉及10余种业态。
实施改造前,该农贸市场基础设施陈旧老化、排水不畅、灯光昏暗,脏乱差的内部环境给经营户和顾客都带来了诸多不便。

2021年8月,乌当区从室内装修、设施设备、环境卫生等方面入手,对洪济集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
经过3个月的施工改造,该农贸市场变得宽敞整洁、功能分区一目了然,蔬菜、肉食、干货等摊位设置有序,基础配套完善,环境得到极大提升,市民从此享受到了良好的购物环境。

乌当区:紧盯痛点发力 升级品质生活(两场项目生活圈改造集贸市场) 建筑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洪济集贸市场的前后变化得益于乌当区深入推进“一圈两场三改”建设。

“一圈两场三改”建设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既是民心工程,也是良心工程,更是干部作风工程。
2021年以来,乌当区围绕“教业文卫体、老幼食住行”打造15分钟生活圈,建好停车场和农贸市场“两场”,加快推进棚户区、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改造“三改”工作,全力推进“一圈两场三改”建设工作。

具体实践中,乌当区创新运用“五张清单”(群众意见清单、项目清单、资金清单、责任清单、运营维护清单)推动项目加速,创新实施“闲置资产盘活”推动项目增效,创新打造“特色生活圈”推动项目出彩,扎实抓好“一圈两场三改”建设工作。
细化用好群众意见、项目、资金、责任、运营维护“五张清单”,以清单为抓手统筹推进“一圈两场三改”工作;以“一县一试点”改革工作为契机,把深化改革作为完善“15分钟生活圈”配置要素的助推器,推进“一圈两场三改”项目建设与“闲置资产盘活”改革工作深度融合,通过改革手段,精准定位、完善用途、提升品质,充分释放城市闲置空间,全力盘活利用“15分钟生活圈”内的房屋、土地、厂房等闲置资源资产价值,充分释放城市闲置空间,发挥其经济效益和民生效益,打造更多具有烟火味、文化味、人情味的项目;坚持全要素、特色化打造,聚焦宜居、宜业、宜游、宜娱、宜购、宜学、宜医等,整合“15分钟生活圈”各类要素,全力打造风格鲜明、业态齐全、智慧便捷、商居和谐的“特色生活圈”,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适、更美好……

自2021年开展“一圈两场三改”建设以来,乌当区已建设完成10个15分钟生活圈,正在对已建成生活圈进行查缺补漏,补齐项目服务短板;共计提质改造农超市场7个、新建停车场11个、新增停车位5295个;开展棚户区及城中村改造6766户、老旧小区改造7497户、完成背街小巷改造50条。

“通过不懈努力,乌当区‘一圈两场三改’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乌当区“一圈两场三改”专班专职副主任、城市更新事务中心主任伍岳说,接下来,乌当区将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安排部署,全力推进“一圈两场三改”建设,努力让群众在高质量发展中共享高品质生活。
加快补齐10个15分钟生活圈内部分项目“要素不齐全、选址不合理、使用频率低”等短板,提高项目质量和效果;聚焦政府投资、银行融资、社会筹资“三个渠道”,积极向上争取市级部门的资金补助和专项债券,同时多渠道争取社会资本,多方发力共同筹集项目资金;聚焦业主、手续、质量“三个要素”,突出手续办理、规划设计、资金统筹、技术指导、评估验收等环节,规范办理项目建设手续,严把项目质量关、安全关;聚焦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三个问题”,明晰部门与属地责任抓好项目运维管理,将建成项目运维管理纳入重点考核,常态化开展“回头看”,积极鼓励社会企业参与运营管理,确保项目常态长效,不断让群众受益;聚焦使用人数、使用次数、投诉件数“三个数量”,做深“问需于民”,做细“问计于民”,做实“问效于民”,组织“两代表一委员”和群众开展项目体验观摩,切实回应群众诉求,解决民生问题,全面提升群众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

贵州日报天眼 高艳飞

编辑 罗昌

二审 沈安永

三审 胡丽华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