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全市污染防治攻坚大会提出,要以“城市微空间”治理为抓手,塑造生态环境之美、城市形态之美、城乡面貌之美。零碎闲置用地要绿起来,散落在城市角角落落的微小空间更需精心点缀。
现状:“上年纪”街角绿地显疲态
植树节临近,连日来,绿化养护工人在中山路沿线花坛里种上三色堇、虞美人等花卉,为中心城区主干道增添了一道多彩风景线。离开马路来到街角,王兴记斜对面的绿地却还未迎来春天。草地干枯稀疏,就连四季常青的麦冬也垂头丧气,一个个欧式圆形花坛里,竟被附近小吃店店主偷偷种满了青菜。

人民路与解放东路交叉口的东林广场,晒太阳的老人们闲话家常,他们脚边的草地裸露着大片干裂的泥土,身旁的小河被枯死的芦苇覆盖。在锡城许多角落,一些“上了年纪”公共绿地由于养护不足已经显露出疲态。
“草坪不够平整,植物修剪还应更精细,树种和植物的搭配也要考虑协调。”我市绿化行业一位专家指出我市部分公共绿地存在的不足。与周边城市相比,无锡街头巷尾的绿意分量不算少,观赏性却差了些。
探因:植树造绿少了点“精细思维”
“一度流行的‘见缝插绿’的种植理念出现了后遗症。”我市绿化专家告诉,上世纪90年代初之后的近20年里,无锡追求城市景观“绿起来”,以“把森林引进城市”为要求,大手笔增绿、补绿。一棵棵茂密的香樟、笔直的雪松拔地而起,一块块绿地出现在家门口、道路旁。“绿化速度很快,但要求不高,修剪水平也有限。”
见缝插绿增加绿化,植物成长起来后,与空中电线、地下热力管道等管线的矛盾日益突出,影响植物健康长势;老城区道路改造反复抬高道路标高,原有行道树树桩越埋越深;高架桥下城市绿化困难地带,“强行”种植的植物难敌缺阳少雨的生长条件;养护单位买到什么就种什么,缺少监管评价。专家认为,我市绿化欠缺特色化、精细化管理思维,造成现有绿化景观风格差异不明显、养护水平不高等问题。
提升:街角绿化向“公园水准”靠近
扮靓“城市微空间”,不仅仅是让街角路边的空地绿起来,还需要用更加“细腻的笔触”精心养护。从我市绿化管理中心了解到,今年无锡市管公共绿地养护将探索引入公园的园艺理念和养护标准。
“绿化养护不能只盯着低价。”市绿化管理中心负责人说,城市绿化养护走市场化路线后,招标养护单位时往往重价格轻质量。“优质园艺品种与一般品种的植物价格差异很大,质量和观赏性差异也很大。”据悉,今年绿化部门将尝试把普通植物品种提升到园艺品种,如在公共绿地种植杜鹃花时进一步明确品种花色。此外,对绿化养护加强管理,提高考核标准。
专业人士建议,对“城市微空间”的绿化可考虑运用绿墙、绿雕等更具时尚感的种植形式。同时,对绿化养护单位的考核建议引入第三方监管,进一步细化考核标准。从植物品种、修剪水平等各个细节入手,提高整个城市的园艺水平,让无锡的角角落落变身城市花园,“串珠成链”打造覆盖全市的微生态景观网络。(东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