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进路,西起仙女镇京沪高速立交桥下,途经仙女、丁伙、宜陵、丁沟、郭村五镇,止于庄桥村与嘶华路交汇,全长21公里。看了媒体刊发的数篇“打卡”美文,萌发骑行东进路的欲望。别人“东进”,我欲“西行”,乘着秋高气爽,感受乡村美丽。
午后,沿嘶华路向北骑行,过郭村大桥不远的红绿灯左拐,就是开通不久的东进路。全新的沥青路面,两侧铺设灰白的地砖,中间是黄色路标,平整、清新、流畅。车轮嘶嘶作响,似在五线谱上弹奏的音符,与田野树林里的鸟叫虫鸣,与大自然发出的天籁之音,汇成美丽的乡村乐章。
绿莹莹的草坡,黄灿灿的稻浪,清凌凌的运河,成条成片成块,犹如大自然的调色板,五彩斑斓,绚丽夺目。山羊遛弯,土鸡觅食,麻鸭嬉水,白鹅嘎嘎叫。农妇弯腰栽油菜。谁家的竹子那么青,谁家的柳树那么粗,谁家的柿子那么红,又是谁家的银杏树栽在稻田中,与稻浪赛金黄,相映成趣?
且骑且停,边走边看。经过一处处弯道,人与车在大地上划过一道道优美的弧线。经过一座座新桥,看支流融入运河,观船儿徐徐前行。经过一片片树林,意杨高大挺拔,银杏树叶金黄,青竹苍翠欲滴,松树郁郁葱葱。经过零星的民房,或质朴,或素雅,或豪华。经过一座座花木苗圃,树木成排成行,似绿色的方阵,蔚然壮观。经过一片片农田,玉米飘着红须,油菜泛着绿意,芋头亭亭玉立。经过一个个池塘,水面平滑如镜,水鸡欢乐嬉水。
经过丁沟镇域,白色的飞机夹杂红色条纹直冲云霄,近在眼前,那么清晰。进入宜陵镇域,一辆绿皮火车呼啸而至,近了又远去,就像一个没讲完的老故事。
从安大路上的新通扬运河大桥下面穿过,向北再向西,这一段与振兴路和江宜路重叠。多次骑行过江宜路,去丁伙、邵伯,一路树木葱茏,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路。经过漂亮壮观的宜陵北闸,如果继续向西,仍然是江宜路,大概两公里,就是风光秀美的大禹竹园了。
通过宜陵北闸,沿着三阳河南端入口,向南再向西,与新通扬运河相依相伴,是东进路的延伸。运河对岸的宜陵慈云寺,沐浴落日余辉,黄墙黛瓦,飞檐翘角,古意盎然,庄严肃穆。这一段与运河最为亲近,近距离观看运河,河岸是原生态的灌木丛,野鸡藏匿,芦苇花开,黄褐色,与枯黄的杂草一道,将河岸渲染成黄色的火焰。
一路骑来,河岸生长最多的是芦竹与荻草。棕色的芦竹花迎风飘扬,似甩动的马尾巴。荻花雪白,轻柔灵动,似棉花,又似肥皂泡,飘飘忽忽,闪闪烁烁,如梦似幻。
近距离见到巨大的扳罾,缓缓提升,水波荡漾,鱼虾跳跃。相问渔人,大婶说,这边属丁伙,东进路一直通到钢管厂那边,大叔说,前面不远的五里窑,就是新老通扬运河的交汇处。
过三里闸中桥,运河对岸的浅滩与树上有星星白点,原来是白鹭,这些美丽的精灵,或形孤影孑,或两两相望,或三五成群,静静地休憩,与绿树、水面、倒影一起,融入静美的油画中。运河中有渔舟,渔人站立,船桨轻摇,荡起微微的波浪和光晕,迎着夕照,多么祥和,多么纯美。
过五里窑中桥,向东南遥望,新老通扬运河呈X形交汇,然后南北换位,新河在老河南边缓缓流淌,就像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血脉相连,繁衍文明,生生不息。这里水面开阔,波光粼粼,植被丰茂,郁郁葱葱,呈现大美的水乡气象。
五里窑古遗址,是传统制陶业从湖北传入江苏的历史见证和遗存。1963年兴建五里窑船闸,陶窑才寿终正寝。遥望西北方向,五里窑船闸似一位老者的雕像,沉默着,思考着,一如这静静的河面与天空。
继续向西,很快进入仙女镇域,诚如大婶所言,过了老通排涵管理所,崭新的东进路在京沪高速立交下戛然而止。
原路返回,骑行片刻,见左侧有一座桥,竟是一方美丽的所在,让人惊艳。微缩的池塘,圆滑的石块,尖尖的草垛,古朴的茅棚,与漆黑的小木船一道,似从岁月的深处缓缓驶来,营造出杨家渡口的古老意境。杨家渡口是老通扬河畔的渡口,刚才骑过的是杨家渡桥。骑行至此,北边的老运河与南边的新运河已相隔不远,正所谓“人生何处不相逢”吧。
回程的骑行格外轻快,因为心中装满美丽的收获。当然,此行也有遗憾。比如,因为路况好,那些汽车的行驶速度太快。比如,有农人占道晒稻,影响行车安全。比如,某些地段的林木瘦瘦弱弱,缺乏养护,与杂草一般高。比如,在通向费密故居、大禹风景竹园、杨家渡口等重要的节点缺少指示牌。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还是为这样一条美丽的乡道祝福,祝愿她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美丽。
来源:扬州市江都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李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