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有7所本科大学,名单分别为西藏民族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咸阳师范学院、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
序号学校名称主管部门所在地办学层次备注1西藏民族大学西藏自治区咸阳市本科公办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育部咸阳市本科公办3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省咸阳市本科公办4咸阳师范学院陕西省咸阳市本科公办5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陕西省教育厅咸阳市本科民办6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陕西省教育厅咸阳市本科民办7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陕西省教育厅咸阳市本科民办二、陕西中医药大学简介陕西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创建于西安的西北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升格为陕西中医学院,1961年迁至古都咸阳,是陕西惟一一所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是1978年中共中央56号文件确定的全国8所重点建设的中医院校之一,1978年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授权单位,199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有条件接收国外留学生、港澳台地区学生的高等院校。2015年更名为陕西中医药大学。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陕西中医药大学已成为一所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医、理、工、文、管多学科专业相互支撑、交叉融合的医学类院校。
学校北校区坐落于古都咸阳,南校区位于西咸新区西咸大道,总占地面积796675.3平方米。现有各类在校生近1.5万名,设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下设中医系、中西医临床医学系)、第二临床医学院(下设临床医学系)、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护理学院、医学技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人文管理学院、外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14个教学单位,2所直属附属医院、3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以及陕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和陕西医史博物馆。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5000余人(含两所直属附属医院),有专任教师1041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583人;有硕士研究生导师600余名、兼职博士生导师43名;分别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黑龙江、浙江、辽宁等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现有国医大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中医药教学名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人,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4人,国家级、省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指导教师59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陕西省名老中医、名中医49人,陕西省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三五”人才23人,陕西省“三秦学者”、“百人计划”、“特支计划”人才15人,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10个,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特支计划”三秦学者创新团队5个,形成了一支敬业精神强、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六十多年来,学校坚持立足陕西、面向西北、辐射全国,为国家培育了8万余名德才兼备的优秀中医药人才。现开设27个本科专业,已形成了以中医药为核心,医、理、工、文、管等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学校自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临床医学、药学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中医、中药学、护理、公共卫生、应用心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具有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截至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3822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488人,本科生12334人,留学生115人。学校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2个,省级一流专业7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系)2个,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共20门。近五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其中一等奖4项,特等奖1项。
学校注重科技创新,打造一流学科平台,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已形成了以中医中药为主体,布局比较合理,层次比较齐全的重点学科群,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7个、陕西省一流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5个。建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学、中药学、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博士后创新基地2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国家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第二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对象“秦药特色资源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5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4个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陕西省临床研究中心与分中心、2个陕西省重点研究室、13个陕西省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与陕西省免疫炎症相关疾病中医药防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陕西省中药资源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陕西省创新药物研究中心、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省级“双导师制”科技创新创业中心、陕西省中药产业研究院、咸阳市中药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国医大师研究院、整合医学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建立了完善的医药科技创新体系。近五年来,学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行业重大专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陕西省重点科技专项等科研项目7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43项。学校主办的《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现代中医药》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陕西省优秀期刊。
三、咸阳师范学院简介咸阳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省属本科院校。学校肇始于1978年5月的“陕西师范大学咸阳专修科”。197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咸阳师范专科学校”。2001年5月,与陕西省咸阳教育学院合并,成立咸阳师范学院。2004年10月,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咸阳市分校并入。2016年7月,陕西省机电工程学校划归学校。
学校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咸阳,有渭城和秦都两个校区,校园占地824亩,有实习实训基地2650亩,校舍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学校总资产14.57亿元,仪器设备总值1.66亿元。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4262人,高职学生1494人,留学生26人。
学校现设有16个二级学院、33个研究机构,有本科专业55个(师范类专业19个、非师范类专业36个),涵盖文学、理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工学、经济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现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省级名牌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一流专业7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6门,省级教学团队6个,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获批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25项,获省部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800余项。
学校现有教职工1235人,其中专任教师796人,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33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职工135人。教师中有享受***特殊津贴3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三秦人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社科联专家等50余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咸阳市第四批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科学技术拔尖人才、有突出贡献专家、三五人才8人。
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23项,厅局级科研项目352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7项,厅局级科研奖励96项;教职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626篇,年均发表878篇,其中核心期刊771篇,被SCI、EI、CA等收录270篇。中国史(历史地理学)为省级优势学科,“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中心”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设有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咸阳市和杨凌示范区教师教育中心、咸阳市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和咸阳发展研究院。
学校图书馆馆藏丰富,现有纸质图书159万余册,特色文献7333种。《咸阳师范学院学报》于1986年创刊,曾获“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陕西省“高校社科优秀期刊”“优秀科技期刊奖”“编辑出版优秀奖”。其中《学报》的“秦汉文史研究”栏目连续获得全国和陕西省高校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奖。编辑出版《秦汉研究》刊物,秦汉文化研究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波兰、韩国、日本等19个国家及香港、***地区的73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600余名师生通过“项目”带动,分别赴菲律宾、泰国担任汉语志愿者、赴新加坡幼儿园任教、赴韩国开展交换交流、游学活动以及通过“2 2”“3 1”的形式赴美国、韩国留学攻读双学位和硕士、博士学位。先后聘请10个国家的100余位外籍教师来校任教,已培养留学生470多名。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陕西省“文明校园”、陕西省“园林式单位”、陕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陕西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委”、陕西省教育系统“创佳评差”最佳单位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