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面对着身体上的挑战,却依然不懈坚持着自己的工作。
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里,点燃一盏微弱的光亮,为社会奉献一份力量。
他们的劳动精神和拼搏精神,值得所有人尊重和学习。
![向劳动者致敬!(残疾人自己的劳动节劳动者万元) 汽修知识 向劳动者致敬!(残疾人自己的劳动节劳动者万元) 汽修知识](http://www.laqxx.cn/zb_users/upload/2024/07/20240721205237172156635732731.jpeg)
五一劳动节之际,让我们一起致敬勇敢的残疾人劳动者们,为他们点赞!
邱福宁:靠自己的双手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是我能想到的最幸福的事情
邱福宁是一位视力二级残疾人,母亲是肢体三级残疾人,脱贫前一家五口居住在两间瓦房里,年收入仅2万元左右。2016年、2020年,他两次获得政府大棚搭建补贴,共4.6万元;2016年、2019年获得两次政府产业扶持及小额贷款,共10万元。目前,他建成的大棚面积达6.8亩,与爱人一起耕种、管护。邱福宁积极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种植技术培训,通过轮作的方式,种植经济效益高的蔬菜、水果,实现了创收。
“刚卖完一季西红柿,卖了1万斤左右,收入大概3万元,现在种植的苦瓜和青瓜也可以采摘上市了。前不久,我还完了10万元的小额贷款。”邱福宁表示,下半年主要种植哈密瓜、辣椒等作物。
比起好收成,更让邱福宁高兴的是,前几天他收到了女儿发来的成功考上研究生的信息,这让他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
政策扶持,加上他本身自立自强,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有了巨大的转变。2021年,邱福宁一家住进了新建的三层楼房,日子越过越红火。一直以来,邱福宁也积极帮助村里及周边村屯的残疾人村民,向他们发放瓜苗、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带动大家一起致富。
林雨青:轮椅上的“电台主播”
1993年,15岁的她遭遇车祸高位截瘫,只有头部能活动。命运捉弄了她,却没有打败她,在治疗之余,她仍然不断看书、写作。“1999年,电台邀请我参加一档名为‘讲述北海人自己的故事’的节目,当时很多听众听了后反馈说,我的声音温柔好听,我的故事励志感人。”她回忆道,随后,电台决定为她开设一档情感类的广播节目——“雨青时间”。二十年如一日,林雨青克服身体障碍,在每周日的夜晚把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传播给在北海这座海滨城市里关注着她的听友。
在互联网时代,为了让节目与时俱进,林雨青自学电脑,自学网络平台的操作。她通过将头部戴上专用设备,摇晃脑袋点击电脑屏幕键盘来学习和工作,用此方法将节目稿件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敲击出来。2015年,为了让更多人能听到自己的声音,林雨青把《雨青时间》节目上传到了蜻蜓FM网络收音机,继续在网络平台上传播正能量,她的听众从北海延伸到了全国各地。目前,节目点播量超过90万次,获得3万余人收藏。
而后她又开通了《雨青时间》节目的微信公众号,将大量充满正能量的原创作品,通过公众号与网友分享,并时常与网友进行互动,现在该公众号的粉丝数量已超过了3.5万人。她一直在鼓励更多人和她一样,面对命运的不公与挫折时,依然能够坚持梦想,不懈怠、不退缩、不为惰性找借口,对生命、对未来始终保持赤诚之心,努力让生命在最好的年华里绽放出最美的光彩。
王晓珍:无声世界中“剪”出辉煌
1980年,王晓珍出生于杭州淳安县城的一户普通人家,从出生起就先天听障,18岁那年,她决定学习理发,出师后去了不少理发店打工积累经验。不会说也听不见的王晓珍,只能靠一双眼睛观察,但聪慧用功的她手艺进步非常快,仅仅一年时间,就能独自理发了。“那时候我立志一定要苦练技术,掌握理发这门手艺,更好地在社会立足。”王晓珍写道。学成后,王晓珍开始在理发店里当学徒,积攒经验,慢慢在圈内小有名气。
第十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美发项目上,她一举夺金。采访时,她的脸上一直挂着笑容,全然不见熬夜备赛的疲惫。她用手语表示:“我在学校里训练了40多天,没有回过家,会以这次比赛的机会作为自己的动力。我希望浙江残疾朋友们能够学好技术,为祖国争光。”王晓珍凭借自身的聪慧和不懈的努力,用顽强的毅力追逐梦想,靠着这一手理发技术站到了世界舞台,披上国旗、为国争光,为自己开拓了美丽人生,在各项技能比武大赛中斩获无数荣誉。在这场国际高水平赛事中,王晓珍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强不息的品格,拼搏创新的精神,赛出中国残疾人技能新风采,奏响生命最强音,为国争光!
陆鸿:从被骂“傻子”到年入千万,全力以赴,就可以成为光源
“残疾人找工作不容易,我希望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岗位,让他们把自己的光给发亮。”不久前,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揭晓,来自江苏苏州的残疾人创业者陆鸿入选。
一岁时,陆鸿因一场大病成了脑瘫,他的童年时光也因此在痛苦中度过。初中毕业后,陆鸿去找工作,却因身体状况被拒,只能去叔叔的厂里学敲白铁皮。为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陆鸿学会骑自行车上下班,每天往返50公里。在路上,他不知摔过多少次跤。由于手不灵活,陆鸿的手指经常被敲出血,但他始终咬牙坚持着。渐渐地,陆鸿的手艺越来越好。
由于父亲病重,花光了家里的积蓄,陆鸿的收入不能给家里带来太大的帮助。父亲离世后,陆鸿决定撑起这个家,开始创业,“我不愿当家里的累赘”。
2012年,陆鸿盘下了一家照相馆。凭借着技术与认真,陆鸿打动了顾客,照相馆的生意越来越好。2017年,在苏州市吴江区残联帮助下,陆鸿开了一家相册工厂,并吸纳残疾人就业。后来,工厂40多名员工中,有30多名是残疾人。2020年,陆鸿开办的工厂创下1300万元的营业额。在他的带领下,工厂效益不断提高,并成为远近闻名的残疾人扶贫创业基地。陆鸿的故事告诉我们,一盏被点亮的灯足以照亮一群人。
刘正阳:我的未来我来创
儿时的他,因一场高烧使双腿失去了知觉,检查后被诊断为急性脊髓炎。突然双下肢瘫痪,让刘正阳开始封闭自己不想接触任何人。
“有一次,妈妈看着我的腿哭诉,说以后可怎么办。”刘正阳说,“妈妈的那次哭诉对我触动很大。从那之后,我开始自学,给自己做了每日作息计划,几点学习、几点锻炼上肢、几点休息,用了三年时间我自学完了初高中课程。”
自学期间,他还在网上查找适合残疾人上的学校,并报名去宝鸡上自强中专。2016年从自强中专毕业后,他进入一家公司从事影视岗位的工作。刘正阳先后学习了3D建模、影视调色、产品设计等一系列课程,他不仅在设计岗位上能力出色,还在网络平台中接触到各类项目,利用互联网优势打破身体条件局限,为单位扩展了多方面的业务,成为单位中的核心力量。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生出研发更适合残疾人的轮椅的念头。2021年11月他成立了赛博坦(西安)科技有限公司,立足于障碍者群体本身,通过专业的工业设计及影视服务团队,实现辅助器具研发、影视宣传、会议会展培训等多板块业务联动,达成矩阵。
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目前团队规模已达14 人,为各类型障碍者提供就业岗位四个,并积极链接合作企业立志为障碍者就业赋能助力。
陈新旺:大山深处的独臂酿蜜人
陈新旺,诚恳、勤劳、脚踏实地是他的标签。
30年前的一场电击事故,让他失去了左臂,原本朝气蓬勃的青年坠入人生的谷底。身体重度残疾,让他一度失去生存的希望。“在福州总院治疗了60多天,当时觉得自己没希望了。主治医生鼓励我说,隔壁间一个18岁的孩子双脚都没有了还想活,你有手有脚还有老婆,怎么敢讲不要活了?人活着总比死了好!
”陈新旺回忆道。
在医生的鼓励和精心治疗下,陈新旺的身体渐渐恢复,回到迪口老家开始种菜、种草药、养羊。2016年,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陈新旺被纳入低保户,越来越多的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2020年,他参加了建瓯市贫困户养蜂实用技术培训班,决定回家养蜂。经过努力,陈新旺当年养蜂12箱,收获蜂蜜约35公斤,创收5000多元。2022年在建瓯市残联的扶持下,陈新旺扩大养蜂规模,到现在养蜂30箱,预计可创收近万元。
“政府领导都很关心我,能照顾的他们都尽力照顾,但对于我个人而言,还是要靠自己努力。”依靠脚踏实地的劳动,陈新旺一步一个脚印摆脱生活的困境。
现实的残酷压不倒奋力拼搏的人,身体的残缺摧不垮向阳而生的意志。陈新旺虽然只有一只手臂,30年来却以独臂之力傲然开出自己的一片花海,以自强不息的惊人毅力酿造出生活之蜜。
张清玫: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点燃光亮
张清玫,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皓博毛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多年前,她因病失去了视力。张清玫说:“那时,我是真不想成为一个废人,不想拖累家人和身边的人,也不想伸手向别人去要钱去乞求,更不想成为社会的累赘和包袱。”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听到了海伦凯勒的故事,海伦凯勒的创业故事给了她生活的希望。在海伦凯勒身残志坚的影响下,她没有屈服,挣破命运的枷锁,力图靠自己双手把握命运的航程。
张清玫的家乡鹿邑县是著名的尾毛加工基地,这里生产的尾毛是全球各化妆品企业制作化妆刷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在亲友的帮助下,她认真学习了尾毛加工的流程。1998年她借款5万元,购买了设备,招募了两名工人,在家里开办了尾毛加工作坊。为了卖出好价格,张清玫甚至和亲友一起远赴深圳去跑销路。表姐张丽娟当年经常陪着张清玫一起跑销售,她回忆说:“清玫眼睛不好,虽然有我陪着,但还是经常磕碰受伤。有时候连着两天赶路,我们就靠面包和矿泉水充饥。但清玫从没有退缩过。”
刚开始,很多客户质疑,一个盲人怎么可能做出高质量的产品?但张清玫并不抱怨,她相信,健全人能做的事业,残疾人也能做成,只是需要比健全人多付出千百倍的努力。张清玫凭借坚强的毅力和过硬的产品质量慢慢打开了销路。如今她的毛刷已销售到韩国、日本、美国等多个市场,每年创汇500多万美元。
张清玫在创业之初,就有意识地在员工招聘时向残疾人倾斜,在企业初具规模后,她又结合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一个企业经营主题与贫困户增收脱贫相关联的利益联结机制。她在乡镇设立代工中心,在村内设立若干个代工点,招募贫困群众特别是残疾群众在加工点或自己家中从事尾毛缝制工序,让众多残疾人足不出户实现了就业增收。
刘三荣:“美丽工坊”撑起她的一片天
家住驻马店市驿城区沙河店乡老河村的村民刘三荣,20多年前因为一场车祸导致高位截瘫多年来她只能与床为伴。在一次刷短视频时,刘三荣了解到余氏钩编,并萌生了学习的想法。通过联系当地残联,刘三荣找到了余水云,想要成为“美丽工坊”的一名学员。(余水云是驻马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余氏钩编的第四代传承人,2014年,回乡创业的余水云成立了恒美工艺编织有限公司,培训留守妇女、残疾人、下岗职工等手工编织技术。2022年4月,余水云的公司也被授予“美丽工坊”建设示范单位称号,至今已培训残疾人300余人。余水云的“美丽工坊”会安排老师前往各个县区就近为残疾人提供短期培训,残疾人在学会编织一些简单图案后就能快速上岗获取收入。)
在得知刘三荣的实际情况后,余水云派出资深技师上门为刘三荣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老师的耐心指导和自身的不懈努力,刘三荣很快掌握了编织技术。当她编织出自己的第一件作品——一束玫瑰花,并获得200多元的收入时,刘三荣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现在,刘三荣的技术愈发熟练,只要有图纸和样品,她就可以独立编织产品,每个月能获得1000多元的收入。“可以说‘美丽工坊’为我撑起了一片天,让我重新找回了自信,虽然瘫痪,但我还有一双手,在残联的帮助下,我的日子越过越好了。”谈起自己生活的改变,刘三荣说道。
今天,是劳动者的节日,
祝残疾兄弟姐妹,劳动节快乐!
(来源: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新华社、央视、央广网、东南网、群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