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中的“小修小补”手艺人(襄阳小修手艺人菜刀家电)

连日来,笔者走访了4位深藏于小巷,从事“小修小补”的手艺人,倾听他们的光阴故事。

锁厂下岗工人,凭手艺享誉半座城

王正友,现年72岁,随州人,原是随州锁厂的一名职工,下岗后投奔襄阳亲戚,从此干上了修(开)锁、配钥匙、锵剪子磨菜刀的营生。
这一干就是34年。

小巷中的“小修小补”手艺人(襄阳小修手艺人菜刀家电)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王正友的小摊位于襄阳市第十九中学门前的一个家属院内,“磨菜刀,五元一把”的自制招牌非常醒目。

虽然摊位在巷子里,但王正友可是“声名远播”。
据他介绍,因出身锁厂,熟知锁的构造,曾经,开锁、修锁、配钥匙对他来说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加之收费低,服务态度好,长期以来,从樊城区丹江路到襄州区老西湾,他几乎“垄断”了该片区的开锁、修锁、配钥匙业务。

“业务多的时候,我一天到晚忙个不停,一天收入好几百块。
”王正友自豪地说,有人见这行能赚钱,也干起了该业务,附近曾经同时有四个跟他抢生意的摊位,但最终都没干超过一年。
“我从事这个行业的时候,各种开锁公司的小娃娃们还没出生呢!
”老王说。

在坚持老本行的同时,王正友也接锵剪子、磨菜刀的活儿。
“磨剪子和菜刀需要技巧,不然会把剪子、菜刀磨坏。
”老王说,他磨的菜刀,即使一天三顿都用,也最少能管半年时间。
因此,找他磨菜刀的人也多,“昨天还磨了5把菜刀。
”他说道。

从舅舅到舅舅,精修家电三代传承

在樊城区陈老巷社区旁边,有一个社区家电维修中心,1979年出生的姚会民就在这里维修家电。

姚会民是高新区刘集人,1999年高中毕业后,他跟着舅舅学起了家电维修技术,然后又外出学习电工知识,“出师”后便干起了个体。

干家电维修20年,他见证了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变化。
据他介绍,近十年来,随着电子科技的加速发展,人们维修最多的是空调、冰箱以及取暖器、电饭煲等各种小家电,之前,维修最多的是电视机和双缸洗衣机。

维修物品的变化,给家电维修人员带来了更多更大的挑战。
“高层楼房多了,维修人员的危险性增加;小家电推陈出新,维修人员要不断学习。
”姚会民说,别人在刷手机、玩游戏的时候,他在看家电维修视频,学习维修知识。

维修家电还是一个苦活儿、累活儿。
姚会民说,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意干这个行业,已经出现了人才断层现象。
但让他欣慰的是,他的外甥已跟他学习了四年,有望把家电维修手艺传承下去。

另外,根据现在市民的需求,姚会民还增加了空调、洗衣机等家电清洗项目。

女承母艺,蹬妈妈踩过的缝纫机

3月22日上午,在樊城区陈老巷阮祥泰对门,60岁的李文福把缝纫机踩得飞快,她正在给一位老邻居制作婴儿“尿片”。

“娃子下个月就要出生了,要提前把东西准备好。
”李文福对邻居知根知底。

李文福是陈老巷老居民,她的母亲心灵手巧,是远近有名的裁缝。
“那个年代,卖衣服的少,大人小孩基本都是扯布做衣服。
”李文福说,母亲每天忙得顾不上自己的孩子们。

因为是女孩,在她年轻的时候,妈妈就逼她学裁缝,还经常说“艺多不压身”。

从原襄樊市塑料三厂下岗后,李文福算是体会到了妈妈的良苦用心。
她拒绝吃低保,靠着自己从妈妈那学来的手艺,干起了改衣服、换拉链、打裤边的营生。

“可惜的是,年轻时没听妈妈的话,很多手艺没有学会。
”李文福笑着说。

不过,李文福用的缝纫机还是妈妈曾经用过的,新式的她用不习惯,还是老式缝纫机用起来得心应手。

身残志坚,有伞每天都是晴天

在樊城区毛纺小区社区原襄樊市第十二电容器厂家属院门前的一间小屋前,丁丰国坐在摊位前,正在修一把雨伞。

丁丰国是河南邓州人,10岁时患上了骨髓炎,在床上躺了十年,最终能下地走路,右腿却落下了残疾。
因哥哥在襄阳上班,他便随哥哥来到了襄阳。

丁丰国开始跟田洪才学修手表,后来随着电子手表的普及,他转头干起了补鞋、配钥匙、修小家电的营生。

补鞋、配钥匙的人比较多,他发现很多人雨伞坏了找不到地方修,便钻研自学了修雨伞的手艺。

丁丰国说,修雨伞并没有多高的技术含量,关键要有合适的配件,现在新配件难买,无奈之下他就从报废的雨伞上拆配件。

“修伞只是象征性地收点钱,就当帮忙了。
”丁丰国说。
(通讯员李兴会 张金 贾跃萍 李志萍 张文博)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