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从山东青岛开车8个多小时、行程760多公里进入家乡商水县平店乡境内的217省道,左拐右转两个弯来到了平店村宽阔平坦的南北街道,一个“顺走慢倒”,华红旗稳稳当当地把小轿车侧方停在了自家门前右侧的车位上。
“快点媳妇儿,闺女、儿子,赶紧拿着东西下车回家吧,您爷爷早就在家里等着我们了。”看着村内街道上两侧一排排停放整齐的私家车,妻子程暖一家几口拎着大包小包的年货放心地下车啦。
“咦!
这街道啥时候加宽了,咱农村街道也划上停车位了?”“我10月份回老家时就弄好啦,咱也捐了款呢!
”见妻子疑惑,华红旗解释道。“车停好了?”“停好了!
比以前方便多了。”说话间老爷子华战龙也走出了大门,院门上的大红“福”字映红了一家人红彤彤的笑脸。
“华红旗、华红敢都是我们村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去年村里实施‘五分钱工程’进行街道加宽、扶贫济困等,他弟兄俩共捐款2万多元。”2月20日上午,平店村党支部书记刘得民向介绍,去年他们村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契机,共筹集资金5万多元,加宽街道6条500多米;加宽后的街道有的可以单面停车、有的可以双面停车,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脱贫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村庄经济发展了,村里人有了积蓄。再加上村里村外的路修得宽敞,几乎家家户户都购买了小轿车。“过去,街道狭窄。每逢过年过节、村里有红白事,人一扎堆儿,停车就成了难题。这下好了,大小车辆通行顺畅,还有地方停放,真是太好啦!
”村民刘海成喜滋滋的说。
“小车位”连着“大民生”。尽管农村不同于城市,车辆可以随处停放,但出于就近方便安全考虑,能在自家街道胡同旁停车还是群众“首选”。像平店村一样,该乡海子涯、东邓店、袁庄、杜庄、刘大庄等10多个行政村都进行了街道加宽改造,为车辆有序通行停放提供了便利条件。
说一千道一万,群众满意是关键;千好万好,群众感到满意才算好。平店乡党委书记段文海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继续用心用情用力从群众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持续改善民生福祉,让“急难愁盼”变成“满意答卷”,让一件件民生实事变成了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可喜变化。
自去年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商水县要求全县40多个县直单位、2个园区、4个办事处、19个(乡镇)、596个基层党组织,切实落实“四下基层”。通过上下联动,深入群众了解需求,及时收集梳理群众急难愁盼,千方百计解决人居环境脏乱差、交通安全隐患等问题400多个。
“以前回老家过年停车要到处找地方,甚至还要与人争抢,耽误不少时间,弄不好窝一肚子火。有的人干脆把车辆直接停在路中间,严重影响了交通秩序,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现在不一样了,村内几条主街道加宽后随处可见停车位,彻底解决了停车难题。”袁老乡王屯村村民王高帅如是说。
商水县委书记崔卫国在安排部署农村工作时提出了扎实开展“清沟渠、培路肩、撒草籽、种树木、严管护”和“扫干净、摆整齐、拆残壁、整庭园、治水体”行动具体要求。其中,高标准培路肩、保障群众安全出行成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头戏”。春节前,23个乡镇(办)主干道路沿线机声隆隆、彩旗飘扬,路肩培护热火朝天。
据袁老乡党委书记孙素梅介绍,去年以来,该乡已经出动挖机160多台(次),培护路肩26公里,硬化路面达3万多平方;12个行政村实施了30多条街道加宽升级改造,铺设污水管网8000多米,安装路灯400余盏,修建桥涵16座,较好地解决了群众方便安全出行问题。2024年,该乡将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持续推进路肩培护、街道拓宽为主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近年来,商水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多点布局,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契机,培护路肩、拓宽街道,着力解决群众出行停车难题。通过做好“小车位”等一件件老百姓关心的实事,赢得了“大民心”,让广大人民群众对家乡有了认同感、归属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返乡创业发展。
编辑:马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