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非常有幸参与某工业生产厂房新建项目的建设过程,作为初入施工现场的菜鸟工程师一枚,带着诸多好奇,深深地感受到 “中国制造”带来的震撼,现将我的所见所得分享给大家。
毫不夸张地说,工程每天都以可见的速度变化着。钢结构主体的施工过程中,可能昨天在立柱子,今天就已经上主梁,明天次梁就能完事,后天就要为下一层做准备了,建筑似乎就像搭积木一样地被“搭”了起来。曾经学过的流水作业、平行施工、工序搭接等等知识,在现场应用的程度完全超乎了我的想象。
对于作业空间的最大利用,在每层3000多平米的工作面,就要同时容纳300名以上的作业人员,相当于每名作业人员仅有10平米多点的作业空间,也就是一般房屋次卧大小的样子,这么少的空间给到作业人员,现场“打架”犹如家常便饭,靠得就是管理人员协调和地面层、间隔层、顶面层垂直多个空间同时作业,施工过程才得以紧张而有序的进行。
对于时间效率的不断追求,假如有新工艺、新技术花费一百万可以提前一个小时,是否花这笔费用呢?我来简单分析一下,项目总投资除以工期,就会得到每天的投入将近一千万元,也就是相当于每秒钟的成本是115元,就是吃个饭的功夫就要几十万元的投入,那一个小时的时间是不是就显得异常珍贵,答案也就变得显而易见。对于工程而言,为了确保工程24小时不间断施工,需要多个班组轮流作业,还要有充足的人员配置。
对于施工困难的有效解决,有件令我印象非常深的事,当天有一个近20吨的设备需要进场(大概是15辆轿车压缩到一起的感觉),就是常见吨位的汽车起重机一辆已经无法起吊,需要两辆同时作业,更关键的是设备进入工程主体之后,大型器械已无作业空间,只能通过“坦克”、“地牛”、“倒链”等工具,依靠人力将设备一寸一寸地挪动,最终实现精确就位,整个搬运过程合计十余个小时,移动距离仅20米左右。
凡是能参与到这样项目的公司必然都是业内顶级的公司,我所在公司在项目上提供的是全过程咨询服务,是指采用多种服务方式组合,为项目决策、实施和运营持续提供局部或整体解决方案以及管理服务,简单讲就是帮业主管理,虽然我的工作范围有局限,但是收获还是非常多的。
项目开始的第一天,领导就在给我们强调管理的重要性,我们的工作就是管理,我们是业主身边顾问、是业主身边的专家,要服务于项目,协助业主管理整个施工过程,要做到有清晰地管理目标及方法,预判风险事件,管理施工过程,记录管理痕迹。
这样思想的指导下,我所在的工艺设备组,目前正进行设备吊装搬运相关管理工作,首先确立管理目标是确保工艺设备吊装搬运,在安全的前提下,按照既定的时间精确就位。接着分析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与其他施工队伍在工作面上的冲突,作业人员持续作业导致效率降低,设备厂家人员就位不及时影响工期等问题。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熟读各个生产厂家的合同后,结合以往吊装搬运工作记录及审计相关经验,整理《工艺设备工作台账》、编制完成《吊装搬运记录表》和《设备吊装搬运工作流程及作业规范》。同时要在作业前一天与业主和施工队伍沟通次日工作计划。
实施阶段首先做好计量、记录工作,积极与建设单位、施工总承包单位、吊装搬运公司进行沟通,提前确认搬运路线,协调,妥善解决工作面冲突、及时反馈现场情况。面对突发问题,近期由于天气较热,再加上连续高强度的工作,工人作业过程出现了情绪低落的现象,小组成员立刻与工人进行了短暂交流,了解情况之后,迅速与吊装公司的经理进行沟通,适当减少工作强度,及时补充作业人员的水和食物,并对接下来工作内容详细部署,使作业人员了解当日剩余工作量,打起精神更有效率的完成。
完成当天的工作后,要尽快整理记录,做好统计、汇总,确保记录的及时性、有效性、准确性,同时保证作业当天建设单位、全咨单位、施工单位共同确认当天作业内容,还要不定期对比类似项目的相同作业内容,确保吊装搬运过程不出现计量偏差,同时为后续成本结算形成依据。
一个项目涉及多个领域,因此我们项目团队还有土建组、机电组、成本组、BIM组、审计组等等,各领域工程师一同为工程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不得不感叹,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每位工程师的辛勤付出,他们倾注了无数智慧和心血,他们对专业的刻苦钻研,对产品的精雕细琢,对工作的精益求精,形成了值得学习和传承的工匠精神,为城市的日新月异、生活的更加美好、国家的飞速发展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本文来自百工驿:
https://www.baigongyi.com/article/list/373217574727d06f5ed59987749427c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