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民居挂上“保护牌”
西湖景街24号。
一场冬雪刚过,55岁的范东山正用铁锹铲着老宅四合院里的积雪。这处清代宅院的门外,赫然挂着“历史建筑”的标识牌。红窗、红门、红灯笼,老墙、古壁、旧瓦当,映衬着房主人一家蒸蒸日上的新生活。
图为居民范东山用铁锹铲老宅四合院里的积雪。新华社王学涛摄
平遥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古代县城,古城内散布着近3800处传统民居。
2018年,平遥古城142个院落首次以“平遥县首批历史建筑”的身份公之于众。它们分布在古城南街、罗汉庙街、宋梦槐巷、文昌庙街和西湖景街等40条街巷。当地政府为它们设置了明显的保护标志,对其加以重点保护。
“2012年起,平遥县出台办法,对古城内私有产权居住性质的传统民居保护修缮予以补助。”平遥县自然资源局古城科科长郝世忠说,项目实施以来,财政投入补助资金达1200余万元,修缮1000余间民居,受益居民900余人。2015年,该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项目奖”。
图为雪后古城一角。新华社刘翔霄摄
“修缮花费26万余元,财政补贴17万元。”范东山说,破旧的老宅在2012年完成了保护修缮,现在能洗热水澡,有水冲厕所,用天然气做饭。“夏天可以在院里喝茶乘凉,冬天90岁的老母亲在门口晒太阳、和邻居聊天。我们生活在世界文化遗产地,古城是活着的城。”
古城的“新护航”
城墙!
城墙!
2021年10月初,受持续强降雨影响,平遥城墙出现险情,文物部门紧急展开抢险修缮工程。
“明年开春,文物部门还将对城墙险情进行全面的岩土监测。”平遥县文物所所长雷雅仙说。2016年以来,3550余万元财政资金投入城墙修缮。
古城2.25平方公里的面积内,文物密布。对平遥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平台目前已初步搭建。
图为初步搭建的平遥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平台。新华社王学涛摄
在平遥县一城两寺研究院遗产监测中心大厅,工作人员已在4个遗产要素点安装了前端监测设备,涉及城墙、市楼、文庙、协同庆票号旧址,重点监测裂缝和倾斜状况。平遥一城两寺研究院遗产监测中心副主任王瑞说,随着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完成,未来将实现古城内近30个遗产点的监测。
图为提着灯笼架的古城人。新华社刘翔霄摄
2019年末,古城启动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因涉及文物多、居民多,提升改造难度加大。
“工程涉及121条街道,30.22公里的电力、通信、给水、雨水、污水、燃气综合管线提升改造及道路改造恢复工程等。”古城改造项目参建单位、山西建投古城改造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张磊说,道路开挖前要架设临时管线,通水、通电等,保障古城居民的正常生活。不仅如此,改造还要途经一些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使震动等对文物的损害减至最小,施工最大限度采用了人工作业和小型机械作业。
晋商精神薪火相传
临近过年,平遥古城的牛肉店又热闹了起来。
平遥人王天明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牛肉传统加工技艺的第6代代表性传承人。他告诉,平遥牛肉的制作十分讲究,“相、屠、腌、卤、修”五个流程,每一步都对制作者有精细的要求。技艺的传承由老手艺人传帮带,必须分阶段,严格按照培训时间训练,有时训练会长达数年。
王天明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傅反复强调的那几句话,“学手艺不能急,要磨性子、打基础,做食品更要扎实、讲诚信”“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距离牛肉店不远处,坐落着古城票号日升昌,其所散发出的精、气、神,至今依然耐人寻味。
图为国保单位日升昌旧址。新华社王学涛摄
平遥县票号博物馆馆长刘升斌告诉,日升昌票号从清道光三年(1823年)起的百余年间,由一家颜料铺发展成专营汇兑和存贷业务、分店遍布东南亚的中国第一家私人银行,被誉为“中国现代银行鼻祖”。遍布全国的钱庄票号从平遥发端,创造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辉煌,为丰富中国商业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日升昌票号创立后的一个世纪里,平遥县诞生了22家票号,占当时中国票号总数近一半。”刘升斌说,平遥票号在全国设立了400多个分号,业务覆盖全国上百个重镇商埠和亚欧多国。日升昌票号在中国近代金融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也成为平遥古城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关键因素之一。
诚信不欺、利以义制,这是晋商500多年来行走天下的核心秘诀。时至今日,票号文化已成为晋商精神的缩影。“买卖不成仁义在”“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秤平、斗满、尺满足”……祖辈流传下来的诚信经营之道,依然流淌在平遥人的血液里。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