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凯(右)和徒弟在工作中。
劳动报 胡玉荣 文/摄
出梅前后,上海一如往年,闷热潮湿。在久事公交上海巴士五公司修理车间,24岁的刘凯带着新收的“徒弟”,在一辆公交车前全神贯注查找着故障的原因。四周嘈杂的声音一如往昔,但他们没有一丝分神。
6年前从职校毕业入职修理车间,如今,“00后”刘凯和不少同伴已为人师,也是老师傅眼中的“技术新秀”。面对未来以及外界的诱惑,他们曾经迷茫过、彷徨过、受挫过,但最终还是选择了脚踏实地。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
坚持着权衡后的选择
刘凯的老家在安徽,3岁时和父母一起来到了上海。初二升学时,学习成绩尚好的他,不得不面临一个选择:回老家继续求学参加中考,上一所高中,最终可能考上大学;而在上海学习下去参加中考,只有职校一条路。
“后来还是没有回去,参加了上海的中考。”谈及过往,刘凯有些感慨,“离开老家这么多年了,也没啥直系亲属,万一回去学习不适应,未来不可知。父母和我商量后,中考时填报了家门口的宝山职校汽修专业。学好一门技术,将来不怕没饭吃,爸妈当时是这么说的。”
刘凯的父母是宝钢的外包员工,他们更懂得普通人家的孩子该如何安身立命。
三年职校学习生涯结束,2018年,年仅18岁的刘凯进入了巴士五公司修理车间大宇班组,成为一名维修工。在2023年久事公交集团举办的岗位练兵比武上,刘凯在修理工项目上获得第一,成为最年轻的“冠军”。
“作为一名‘00后’,不算太好的工作环境,枯燥的工作内容,6年间就没想过跳槽吗?”面对的提问,刘凯愣了一下,“想法肯定是有的,我和其他同龄人没有不同,也向往更自由的工作和生活,但是人生有时候需要坚持!
”
“最难熬的是入职后的第二年,工作内容按部就班,没有了初时的好奇心,心里有点迷茫,想着我的人生就这么下去了吗?”刘凯表示,当时是师傅看出自己的心思,给了他全新的启示。“师傅和我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许你离开这里也有前途,但是你在这个行业钻进去,前途肯定不会差,就看你怎么干。”
师傅的一番话深深触动了刘凯,他迅速恢复到以前的状态。除了向老师傅们学习外,公司举办的各种培训,他都积极参加,感受着以前不知道的行业高度,“听了技术大咖的讲课,我才知道什么是工匠,怎么才能做一个让人尊敬的人才。”向他人学,向书本学,这几年,刘凯不仅取得了高级工的资格,还完成了大专学业,成了同辈人中的佼佼者。
作为刘凯职校的同学,修理车间申龙班组的刘超和他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老家在外地,也是同样的原因上了职校,2018年又一起进入了同一家单位,如今也拿到了高级工证书,完成了大专学业,也带起了徒弟。在久事公交集团岗位练兵比武上,刘超拿到了第二名。
“当初选择职校是一种权衡后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刘凯说,在不少人的眼里,职校生就是混日子,没有前途,但现实情况并不是如此,“也许有人会说,因为你现在在一家国企,待遇不错,才说职校生并非没有前途。但是如果我进职校就混,专业学得不好,那么当初企业面试时就不会选择我。如果进了单位,我没有坚持去学去干,我可能就不是现在的‘我’。”
打破对“00后”的偏见
对于修理车间纪念路班组的何建祥来说,看到职校同学刘凯、刘超带起了徒弟,心里有些五味杂陈。随着新能源车在公交行业的普及,他这个以维修传统燃油车发动机为主的“机工”,必须转向“电工”。去年起,他再次拜师学艺,从头学起。
“我是新上海人,随爸妈一起落户上海的。”谈起自己的小学、初中生活,何建祥的脸有点红,“从小学习成绩很一般,当初中考时,只能上职校。我的动手能力还可以,所以选择了汽修专业。我爸妈是比较传统的人,他们也觉得既然进了职校,就不要学那些花里胡哨的专业,就要学技术。”
“工作了六年,我越来越觉得当一名技术工人的不容易,必须要赶上新技术的不断迭代。”何建祥指着一辆待修的新能源车,无奈地表示,“如果是传统的汽柴油车,我听一下发动机的声音,就大致知道故障在哪里。现在全是纯电车,没有发动机,没有任何声音,只有知道技术原理,才能找到和排除故障。”
“从头再来呗,现在已经有点入门了。”何建祥说,幸亏学校里学到了不少基础知识,再加上公司还指定了带教老师,让自己信心增添了不少,“我不会改行的,之前我能够做得很好,今后也一定能做好。”
2020年进入车间的小师弟洪思洁,是刘凯他们眼中的宝贝疙瘩。年龄比他们还小,但洪思洁不仅拿到了高级工证书,目前还在攻读“汽车服务专业”本科。“有压力啊,年轻人追得紧!
”刘凯半开着玩笑。
洪思洁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最后读了职校,他归结的原因就是“小时候不爱学习,调皮捣蛋,成绩不行”。
洪思洁的家住在虹口,每天从虹口到位于宝山的修理车间,路途不算近,风里来雨里去,加班也是常事,但他并不觉得辛苦。“很多人给‘00后’贴了很多标签,‘整顿职场’,喜欢‘离家近、事情少、工资高’的工作,特别是上海小孩。这是一种偏见,只要喜欢,我们就不怕辛苦。”
洪思洁坦言,现在上海的汽修行业,本地人越来越少,更别提“00后”了,“但不代表这行没有前途。刚上职校时,亲戚朋友听说了,口头上说挺好的,那就是一种场面话。现在大家知道我是汽修高级工,眼神完全不一样,那是真的认可。”
为他们打造成长空间
“00后”蹲守在修理车间,有着他们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但是对于汽修这个传统行业来说,如何用好、培养好这些新生力量,是一种全新的探索。
在巴士五公司修理车间,160多名一线维修职工中,“90后”“00后”占到近四成,其中“00后”35人。“这些‘00后’都挺好的,有专业技术知识和背景,脑子活,一学就会。”看着这些稚气未脱的“00后”,巴士五公司修理车间主任姚永宏透出掩饰不住的欢喜。
姚永宏告诉,从2015年开始,公司就注意到了修理车间技工普遍年龄偏大,面临技术工人青黄不接的情况。“2017年我们和宝山职校合作,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新型技术工人的模式,并在2018年4月共同创建了现代学徒制示范基地。”宝山职校汽修专业的学生经过面试,在职校的最后一年进入修理车间实习,修理车间派出最好的技术能手,实行一对一带徒。“从2018年至今,我们培养了近百名学生,除了公司留用的外,其他的学生被兄弟公司一抢而空。”
“要培养好这些年轻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除了提供合适的待遇,重视到哪种程度是关键。”姚永宏说,这些年轻人自尊心强,一定要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平台,满足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追求,“我们会邀请客车厂的工程师来车间为他们上课;我们的郭建华技师创新工作室会定期举办学习班,邀请技术大咖开展理论培训和实操测评;畅通各种渠道为他们提升学历提供便利。一个技术工人的培养,就是要不断实践,不断学习理论知识,两者的结合,才会得到最好的结果。”
“现在这些孩子还谈不上技术骨干,只能称之为‘技术新秀’,但是再过三五年,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肯定会成为车间的中流砥柱、新时代的‘上海师傅’。”姚永宏信心满满地表示。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