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志世家虎林马(虎林县志马氏地名民国)

明末清初,山东安丘形成了张马曹刘四大望族,其中,张氏家族以史书文印名世;曹氏家族诗词名震齐鲁;刘氏家族经诗词书闻名海岱;而我虎林马氏则以史经诗文乐医扬名山左,尤以编修地方志受人景仰。
自明万历年间至今,或主纂或参与编撰了所有安丘县志,或编修任职县之县志,堪称“修志世家”。

虎林马氏七世祖马文炜,字仲韬,号定宇,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中进士,官至按察司副使、荆南兵备道,继升都察院佥都御史兼江西巡抚。
他勤谨清廉,爱民如子,任职荆南时,重修荆江江堤,治住水患,百姓感恩戴德,称该堤为“马公堤”。
他不畏权贵,办事公道,刚正不阿,任监察御史时,因查办要案触怒了奸相严嵩及其爪牙,被贬出京城。
荆南是宰相张居正的故里,某年皇帝派员为张居正修宅院,使者及张家人借机巧取豪夺,肆意圈占宅基地,民怨沸腾,他严令制止,将民愤最大者逮捕法办。
张居正多方拉拢,想为其所用,他却从不买帐,使张居正怀恨在心。
任江西巡抚时,亲定规约十条,对阳奉阴违的临江太守,查其罪恶,上报朝廷,依法惩办。
张居正及临江太守对他耿耿于怀,诬陷他私藏春秋战国时的“仲山甫鼎”未遂。
自此,文炜公萌生退意。
明神宗昭其任浙江巡抚,他力辞不就,回归故里,从事著述。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在其子八世祖马应龙协助下,主纂安丘第一部县志:《安丘县志》。
记事范围上自夏朝初始,下至万历十七年止,共28卷,9.1万字。
该志以总纪为纲,辅之以表传,体例颇为严谨,其疆域、明爵、秩分、人品详而不泛,约而不遗,核而有据。
尤其人物诸传,不改史文,并著时代,为明代诸志所鲜有,是全国地方志之楷模,受历代方志名家推崇,见录于清《四库全书》,在收录的明代山东四部方志中列第一。
此后至民国,所修县志均依此体例,未有更改者。

虎林马氏“杉树底”八世祖马夔龙,字舜牧,号同寅,天性忠厚,劝人为善,不扬人恶。
屡试不第,清顺治恩贡,授开封府通判,政绩卓著,后调汉中府时,以川途阻隔而告归,归时囊中萧然,晚年精于医学。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邑人王训主编《续安丘县志》时,曾聘其为顾问,王训在《续安丘县志》自序中云,马夔龙助其完成志书采询工作。
吾即夔龙公十二世孙,虎林马氏二十世孙也。

修志世家虎林马(虎林县志马氏地名民国)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虎林马氏十一世祖马烁,字荫千,号晦夫,少承家学,才名远播,侍亲至孝,乾隆三年(1738年)应顺天乡试中举,再赴礼闱不第,遂不复科试。
后授江苏昆山县知县,在任上除暴安良,治盗尤严,盗不获逞谋劫库,其归籍变卖家产以偿。
后任元和县知县,署太湖同知。
知昆山县期间,曾编撰《昆山县志》。

虎林马氏十三世祖马世珍,字席公,清嘉庆初恩贡,幼承家学,不屑功名,平生以文为乐,工诗文,精制艺,尤以古文蜚声山左文坛。
时与从弟世醇及刘芳曙、孙景曾、李振西、周锡琯、辛履桂七位诗人相互唱和,被誉为“安丘七子”,席公为首。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安丘知县谢葆澍倡修县志,邀任总纂,因谢知县休官归里,其在家独自完成志稿,定名为《安丘新志乘韦》,即安丘第三部县志,共16卷。
内容上起康熙壬戌年(1682年),下至道光甲午年(1834年)。
但未印刷。

虎林马氏十七世祖马步元(1847—1925),字梅生,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进士,历任工部七品京官,翰林院庶吉士、编修,甘肃正主考等职。
我父亲生于1917年,老人家在时,常给我讲这位“老翰林”的故事。
他知识渊博,尤热心修志,休官归家后,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编写了《安丘县乡土志》,作为小学堂蒙学课本使用。
全书分4册16卷,共8万余字,记有安丘的历史沿革、人类、户口、氏族、宗教、实业、地理、山水、道路、物产、商务、政绩录、兵事录等内容。
今只发现两本毛笔手抄本,分存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视为珍本,志书扉页上有“光绪三十一年四月初六日具奏本日奉旨知道了钦此”字样。
民国二年(1913年),他详细修订了马世珍编纂、邑人张柏恒增补的《安丘新志乘韦》,并将其增补部分截至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贡举表延伸至清咸丰九年(1859年),除去“乘韦”二字,定名为《安丘新志》,共10万余字,于民国三年(1914年)七月石印。
《安丘新志》付梓后,马步元受托再修《续安丘新志》,民国五年(1916年)三月,新志脱稿即将付印时,四月七日遇兵火,县存书籍被毁,志稿也损失过半。
民国七年(1918年),马步元“旁搜博考,补缀残缺”,经两年努力,稿本复原,于民国九年(1920年)三月石印。
该志共25卷,9万余字,上限接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下限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
他还是清宣统《山东通志》四总纂之一,并将明志、清志、民国志汇编成《安丘全志》,共14册,106卷,34万字,实国内少见。

1984年9月的一天,正在建筑工地挥汗如雨的我,经原中学校长推荐,通过考试,应聘到县地名办公室工作,参与编纂《安丘县地名志》。
自此,我经常到乡镇和村庄调查考证地名的由来,几乎跑遍了32处乡镇,村庄无计。
城顶山上,渠河岸边,农家炕头都留下了我的足迹和身影。
不出差的时候,要么蹲在办公室撰稿,要么外出参加会议。
晚上油印材料,时常通宵达旦。
彼时我才19岁,意气风发,精力充沛,不知疲倦,期间还在省级业务刊物上发表文章。
直到1987年9月,完成历史使命后,我到乡镇从事文字工作。
1988年10月,《安丘县地名志》付梓出版。

1987年春天,某日,我发现与我们斜对门的史志办公室多了一位生人,中年,中等个,戴眼镜,文质彬彬,一问,原来是在担山编写乡镇志,因水平高借调来编《安丘县志》的,姓马名功铭,是担山中学的教师。
一论,同为虎林马氏,其十九世,高我一辈。
安丘就这么大,不定在哪就碰到一家子。
当时史志办和地名办是一套班子两个机构,会议经常两办人员合在一起开,所以如同一家人。
我离开地名办时,功铭族叔一直在史志办修志。

2014年7月,知天命之年的我因老腔不随时调,离开了工作近三十年,所谓“好汉子不屑干、赖汉子干不了”的文字岗,被安排到信访办接待人民来访,本以为这下可以彻底解脱了,岂料某天早晨刚上班,办公室就通知我到主持机关的领导处。
原来市里准备编纂市志,正在物色修志人员。
我因上世纪八十年代编撰过地名志,被组织部一领导推荐,“启用旧臣”。
但区领导跟我说不能耽误现有工作,主要利用业余时间修志。
好吧,顾全大局,既来之则安之。
常言道:人过三十不学艺。
我被逼无奈,五十岁的人了又自学电脑,所费时间和精力定然倍于他人,由是黾勉从事,兢兢业业,催稿撰稿,常常工作至深夜,更没有周末周日的概念。
好歹完成了自己分担的建置区划、农业、财政税务等部分的任务。
2016年11月5日,安丘市隆重召开《安丘市志》(1986—2013)出版发行会议,时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党组书记、方志出版社社长冀祥德,省政府办公厅党组成员、省史志办主任刘爱军,潍坊市史志办主任傅廷伟及安丘市委书记桑福岭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
我们所有编辑在会议室的第一排就坐,受到领导的表扬。
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耀,也是虎林马氏家族的荣耀。
后《安丘市志》获省政府“优秀成果奖”,这是对全体编撰人员辛勤劳动的最高奖赏!

2019年8月4日,“安丘古文献及虎林马氏文化兼论”报告会在安丘市辅唐文化中心举办,安丘各大姓氏代表、虎林马氏各分支代表以及高密、诸城、莒县马氏家族代表参加。
在这里,我邂逅了族叔马功铭,两代修志人三十年后第一次见面,此时,他已是七十三岁的古稀老人,我也五十有五了,可谓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冯唐易老,令人唏嘘!
报告会由原安丘市文化局局长李连科主持,文史学者牛鹏志主讲,他充分肯定了虎林马氏为繁荣齐鲁文化尤其是地方史志所做的贡献,称誉虎林马氏为“修志世家”,名不虚矣。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