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自行车的记者(自行车修车记者都是上了)

这两天读嘉发布嘉兴广电成立40周年,看到资深张红彦当年修自行车的一张照片,英俊帅气,阳光男孩,真可谓能文能武,放在现在,无人能及。
我不禁回想起我们一起走过的岁月,我们相互见证。

当年嘉兴五大厂之一的绢纺厂,职工多、规模大,各科室、各部门应有尽有,并且厂里还有一个人家厂里没有的部门,叫做修车坊,设在机修车间,专门修理自行车、三轮车、平板车,配有师徒两人。
师傅姓范,是几十年的老职工,耐心热情好交流,这里暂且不表。
徒弟姓张,名红彦。

跟着范师傅修车的红彦,上个世纪的1978年以全民办集体的身份,招工进入嘉兴绢纺厂,分配在附属的化纺厂。

修自行车的记者(自行车修车记者都是上了)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张红彦,革命家庭出生,根正苗红,文学青年一个,从小在城市中心长大,当年结交一起玩的小伙伴们后来陆续都走上各个重要岗位,那是题外话。

作为三四千人的大厂,当时有资格拥有公用自行车的人也不多,三轮车和平板车一般不太会坏,最多只是补个轮胎打点气而已,但许多人都喜欢推着车子往那边跑。
一来上班偷

红彦能说会聊,加上朋友圈好几个,且都是以文学青年为主,所以修车坊的信息资源丰富有趣,男女话题也有,工友们喜欢逛过去聊天。

那个时候的张红彦不光聊天好,还在“勤工俭学”,边工作边复习,准备考大学,最终没有上榜,不过他不气馁,退而求其次,1982年考上了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半工半读。

红彦老兄,在修车坊的6年多时间里似乎是状态最好的阶段,每天笑眯眯的,用带有烟腔略有沙哑的声音与大家说些俏皮话,偶尔也用山东味的普通话飙几句官话,这个那个的。
这样的状态更吸引年龄相仿的同事,隔壁工作的赖兴时、丁某人等都是常客。

他们的聊天也很较真,不含糊,聊到后来,往往各执己见,面红耳赤,当然更多时候是观点相近,英雄所见略同,要不然也聊不下去,成不了朋友了,用现在的话来说,三观基本接近。

1984年,嘉兴撤地建市。
百业待兴,在广播站基础上成立了电台电视台,并开始面向社会招考编辑,这时的张红彦,立马现出英雄本色,笔试面试一枪过,转身成了嘉兴撤地建市后第一批媒体人,当年修自行车的小张,转身成为嘉兴广电的开拓者、排头兵,时势造英雄啊。

那几年,电台节目里每天都有“本台张红彦发布”这句话,我印象特别深,我们总能在他的采访发布中听到全市的重大,我为从修车坊走出来的嘉兴名感到骄傲,同时,作为张大在嘉绢时的旧同事,我也脸上有光。

说到自行车,当年张出去采访没有小汽车可坐,市区及周边乡镇都是骑自行车的,偏远的地方要么客运汽车,要么轮船。
所以,跑得多,自行车特别容易坏,修车坊的技能就用上了,电台里的自行车理所当然地拜托他修理了,他因此也得到同仁的一致好评。

嘉绢是出人才的地方,红彦老兄勤奋刻苦,工作业绩突出,慢慢当上了单位的领导,为嘉兴的事业做出了贡献。

岁月一晃五十年了,张红彦对自行车情有独钟不忘本,他参加嘉兴车影单车俱乐部,把骑行作为一种爱好,经常约一班骑友兴致勃勃骑行在嘉兴周边的城镇和景区,过上了潇洒惬意的退休生活。

--END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