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有声•诵读大赛礼赞篇丨长江第一桥 见证武昌工业蓬勃发展(武昌微软武汉长江大桥人民检察院诵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要求全党同志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闪亮登场

学习有声•诵读大赛礼赞篇丨长江第一桥 见证武昌工业蓬勃发展(武昌微软武汉长江大桥人民检察院诵读)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让我们读出历史内涵

感悟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民族精神

我们相信

建党100周年

将是一段辉煌历程的崭新起点

戳这里收听节目☝

诵读:廖步益

荆州市江北地区人民检察院

文字阅读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 1956年初夏,毛泽东视察武汉,4天内3次畅游长江后,在武昌挥毫写下气势磅礴的《水调歌头·游泳》。

这首词描绘了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里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其中的“一桥”,指的就是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
湖北日报 陈勇 摄

这座屹立在长江上的传奇建筑,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也见证了武昌工业的蓬勃发展。

武昌是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祥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二五”时期,党和政府在武昌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前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中有多项安排在武昌,包括武汉重型机床厂、武汉锅炉厂、武昌造船厂等,旨在把武昌乃至武汉打造成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

新中国成立后,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之间的运输,全部由往来于武昌和汉口的驳船和轮渡接转。
由于货物运输量剧增,同时轮渡受天气影响较大,建造一座沟通南北的长江大桥,成为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的共同心愿。

1952年2月18日,雪后初晴。
毛泽东沿盘山小道登上黄鹤楼旧址,凭栏远眺武汉三镇,被长江隔断的京汉、粤汉铁路尽收眼底。
实地考察后,毛泽东同意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同意采用铁道部的龟山、蛇山线方案。

1955年9月1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开工建设,数十万建桥大军集结至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为万里长江第一桥建设贡献力量。

1956年5月30日,毛泽东乘船视察长江大桥工地。
随后,他在位于武昌的东湖宾馆里挥毫写下《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高兴地说:“将来在长江上修二十座、三十座,黄河上修几十座,到处都能走。

▲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盛况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使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连成一气,使原有的湘桂铁路、浙赣铁路,新建成的鹰厦铁路、来睦铁路和正在建设中的黔桂铁路、川黔铁路等南方铁路干线同北方铁路干线连结起来,使大江南北的运输从此畅通无阻。
这对于全国范围内的物资交流,对于武汉地区工业基地的建设,显然具有非常巨大的意义。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大桥的通过量不断增加,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出巨大作用。

1958年,武汉重型机床厂比计划提前一年半建成并全面投产。
1959年初,武昌建成武汉汽轮发电机厂、武汉综合电机厂等4个企业,成为武汉市新型机电工业区。
之后数年,武昌白沙洲区域陆续建成湖北船厂、武汉专用汽车厂等大批工业企业。
武昌初步形成了以机械、船舶、燃化、建材为主的综合性工业体系。
武昌区工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许多工业产品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这些产品中,有很大一部分通过武汉长江大桥运往全国各地。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推动了区域经济高速发展,也奠定了中国现代化桥梁建设的基础。

如今,仅武汉市投用的长江大桥就有11座,在建1座。
位于“九省通衢”要冲的武昌,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并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稿件来源:《湖北日报》(节选)

附:

第三季诵读者名单,敬请期待!

咸宁市咸安区人民检察院 熊修纬

湖北省人民检察院 米磊

黄石市铁山区人民检察院 陈源源

荆州市江北地区人民检察院 廖步益

宜城市人民检察院 李莉

湖北省人民检察院 王波涛

国家检察官学院湖北分院 燕娟

黄石市西塞山区人民检察院 张文豪

湖北省人民检察院 童达

老河口市人民检察院 张钰静

湖北省人民检察院 齐磊

鄂州市鄂城区人民检察院 范雪梅

(评奖仍延续第一季规则)

审 核丨段军霞

策划监制丨邓七一

海报制作丨胡正享

编辑设计丨向凯敏

联合推出丨省院机关党办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