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美天门# 回忆天门广电的李继庄师傅(天门师傅广播站铁塔广电)

回忆天门广电的李继庄师傅

——此文献给为天门广播电视事业作出毕生贡献的广电人!

吴正在

认识李继庄师傅

寻美天门# 回忆天门广电的李继庄师傅(天门师傅广播站铁塔广电)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提起李继庄师傳这个人名字,现在年龄在60岁以上,在天门工作或生活的人,包括原荆州地区广电,和省广播电视厅的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都知道天门广电局有一位叫李继庄李师傅的人。
他就是我的同乡,我的同事,我的长輩,我的朋友,也是我的恩师。

李继庄师傅生于1929年11月30日,于2000年11月因病离世,享年71岁,年长我21岁也是我的父辈。

继庄师傅已经离开我们23年了,好多年了我一直想记录一下我的师傅对广电事业做出的点点滴滴的事情,为天门广电事业的发展做出的巨大的贡献。

23年前,在广电住宅地一块空地上放着继庄师傳一张黑白照片遗像,供大家缅怀瞻仰,那张照片看只有30多岁,我的师傅好年轻英俊帅气,当时的天气也是非常阴沉,就像为我们的师傅送行一样……我记我站在师傅的遗像前,当时的心情十分沉重,整个广电空场上挤滿了人群,除市的领导有关方面的代表,还有各乡镇的广电的人来参加师傅的告别,我的师傅就是一介平民百姓,能得到各方面人们的如此敬重,就可想到师傅的威望有多高,师傅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师傅多次申请参加中国***组织,而被领导阻止,说师傳出身不好而被挡在党组织之外。

我出身在岳口,我们很小时就听大人们的很多有关继庄师傅的传说,据说***的一条机动船被国民党军队击沉了,师傅的几个亲兄弟将击沉的机动船打捞上岸,师傅的兄弟们也是个个聪明过人,他们将机动船上的发动机和发电机修好了,开启了岳口第一家发电厂,这都是1949年前的事,在当时的天门是没有电的,听老人讲,那时电是何物,电灯泡更是没有见过,据说发电厂开始发电,点亮了电灯泡,可以说是万人空巷,都争先看一看这亮着的电灯,继庄师傅几弟兄在当时的岳口称为奇人。

1955年前后胡恒山任天门县委书记,那时县委书记到各区乡调研视察,主要靠脚走,也没有自行车,更谈不上有汽车,因天门面积太大,为了工作方便,据说当时的荆州行暑专门为天门县调来一辆两轮军用摩托车,供县委书记出行方面使用,但找摩托车驾驶员很难找,最后锁定了继庄师傅成为县委书记的专职司机。

大概是1957年左右成立的天门广播站,广播站的各种设备又需要懂技术的人才,我的师傅又临危受命,又奔跑在开创广电奠基事业的建设中……

李继庄师傅在南京出差

1972年3月21日我参加天门广播站工作,开启了同我的师傅28年工作交集……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个五一节动节,当时的的政治气氛很浓郁,单位领导要在广电的墙上出刊,要求所有职工都要写一篇文章,贴在墙上,我因为在岳口镇搞专案工作时常写文章出墙报很熟悉,就和我的师傅共同设计我们单位的墙报,别人单位出的墙报庆五一的刊头都是在新华书店买一張画作为刋头,我们广播站出的庆五一的刊头就是我和我的师傅自己画的,所有职工用毛笔写好的文章,我和师傅都彩色的颜料画上很多精美的插画,明显的比别单位的出刋物高出几个档次,这是第一次和我的师傅接触合作,知道我的师傅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能人,我的师傅也知道了我能写绘画,所以以后广播站所有材产登记,编号要写美术字,广电的自行车写字编号,均由师傅安排我去完成。

我因为在岳口镇就是搞专案写材料出身的,岳口镇推荐我参加广播工作,当时广播站领导代福英副站长安排我在广播站编辑部上班,在编辑部上了一个多星期班,而且我编的稿子也在天门广播站播出过,但当我进入正常工作状态时,广播站的另一领导发現我在编辑部上班,说初中生怎么能当编辑,其实我也是老三届的毕业生还是有一点文化底蕴的。
但也只能被其领导安排去爬电杆架广播线。
从此我就无缘文字工作了,就和另外一些同事开始学习爬电杆,架设广播线,在修理间学修舌簧喇叭,完全同我的师傅为伍了。

那一年因石河区广播放大站的广播线发生意外,广播线电死了人,县广播站派了倪平等师傅,杨唐俊师傅,蒋培发师傅和我去石河广播站帮忙整改广播线路,开始我的第一次接触爬电杆架设广播线。

因为继庄师傅是一位多面手,全能人,我们的修理间,有车床,钻床,冲床,电焊等设备,当时全县的区镇场的扩音机都是由李师傅带领一班人自己生产组装275W电子管扩音机,所有变压器机壳都是我们自己生产,在师傅的指导帮助下,修理间所有设备我都会运用自如了!

1975年时作者与继庄师付全影

小板区广播放大站

1973年春节过完,单位的领导又找我,说年青人不能在县里工作,将我调往原小板区广播放大站,开始了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用拼命的力气将烧柴油的动力机摇开带动发电机发电,给电子管扩音机预热后5点55分接收天门广播站传来的广播讯号,将放大的讯号传到小板的各公社的放大站,再将广播讯号带动农户家里的舌簧喇叭。

我虽然离开了县广播站离开了师傅,但与师傅的联系更加频繁,我调到小板区后,区里的人都说从县里调了一个年青师傅来了,都将自己需要修理的收音机或一些电器拿来要我修理,其实我在县里工作时只会修舌簧喇叭,会使用修理车间的各种设备,修收音机叫完全不懂,好在我一生就是非常爱学习的人,刚好小板邮局的电话接线员,和我的关系非常的好,我打到县广播站的电话就从来就不收费,开始买书籍,订无线电刊物自己学习无线电技术,从认识电子元件,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一不清楚的问题就摇电话(那个时候的电话机都是手摇的)找我的师傅求教,继庄师傅在电活中向我耐心解答问题,在电子基础知识搞清楚后,架广播线时经常在小板区的东庙公社离卢市镇最近,买电子元件最多的是卢市镇,最后我组装调试完成的第一台是6管外差式收音机,当时条件确实太差,当时的电路板都是用硬的纸板,打上小铜铆钉,用铜线焊接的,收音装成功后对所有调试指标就一清二楚了,将区里领导的收音机全部都修好了,所以区上领导也对我印象非常的好,我75年调回天门时,全是区里的领导在为我践行。

我去县里开会时拿着我自己装的收音机听,一些乡镇的站长问我的收音买的多少钱,我说是我自己装的,大家都不相信,最后打开外壳看到是纸板铆钉焊接的零件,知道了我自己装的收音机,而轰动了整个开会的人。

以后我又有部隊当兵的朋友又给我带来很多电子管收音机的各种零件,在我的师傅指导下又装了一台电子管收音机,记得在岳口过春节时我在岳口广播站借来一台放唱片的电唱机同我装的电子管收音机播放的《逛新城》,很多上街的人都站在我家门前吟听……我在技术的一点一滴都离不开继庄师傳的帮助。

在小板区广播站三年时间,除了开广播还要同各公社的广播员和大队广播员架设整理广播线路,那些年我在小板区可以说吃尽了苦头,受尽了磨难,但确实也锻炼了我的意志,我的电子技术可以说是在小板区的乡下通过我的自学实践,我的电子技术技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1975年年底在李师傅和另一大学生向我们单位的领导说好话,说全县找不第二个像吴正在这样钻研技术,懂技术的人,多次请求下我才得以从小板区调回县广播站。
因为在小板区几年,我完全学习掌握了半导体,电子管的修理技术,回天门后,稳稳当当的成了我师傅的得力助手。

1974年全县专杆专线一班年轻的广电人

调回天门广播站

回到县广播站后就同师傳工作在同一个工作间上班,才知道在天门李继庄师傅名气实在是太大了,天门各单位所有技术方面问题需要找广播站解决问题,都是找李师傅,我代师傳出征的也不知道有多少个单位,我先后代师傅去过人民医院修好了各种治疗仪器,电力部门的高压发生仪器的维修,照像馆的自动拍照仪器的修理,土壤肥料站的各种仪器。
当时广播站的修理工作间就只有4~5个人,负担全县区镇和公社广播站的扩音机的维修,还加上县里各单位找上门需要提供修理服务,我们也显得非常的忙碌,师傅就是我们几位同事的领导,对来找他办事的人总是客客气气,他总是尊重别人,总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替别人着想,也确实迎得了所有人对他的尊重,虽然我们修理间很忙,但他将所有的事安排得井井有条。

天门广电专杆专线建设

1974年全县广播要搞专杆专线架设,出现技术上很难解决的问题,新架设的铁絲上要涂上一层柏油防铁絲生锈,也是继庄师傅独出心裁设计出涂油器,在架设专杆专线途中碰到的很多技术难题,都是李师傅帮忙解决。

华中师范大学学习深造

一九七五年底我被调回县广播站后,华中师范大学一批大学生来我县广播站实习,需要一位能带领大学生实习的师傅,继庄师傅又安排我当这批大学生的实习老师,因为我在小板广播站自己装的晶体管收音机和电子管收音机,对晶体管,电子管技术方面的知识已经比较彻底解了,教这批来实习的大学生已经完全没有问题,在教这批大学生实践活动中,我得到这批大学生的普遍的尊重和赞杨!

1976年,作为交换,华师大要求我们单位派一批人去华师大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我又被李继庄师傅推荐派往华师大学习的成员。

去华师大学习的县广播站有李启发,吳正在,九真广播站的黄治国,卢市广播站的魏开春,拖市广播站的朱忠林,多宝广播站的余光华,共6人。

在华师大物理系7401班和同学们一起渡过了整整二年的时光,在学校学习期间,我们真的是如饥似渴,拼命的吸取理论知识,我们分组去孝感地区广播局实习时,我又是我们组的实习老师。

直到我退休后也在天门经委干校受聘担任电子技术老师8年,带了8个电子毕业班。

小板区大隊广播员架线合影

技术革新机房自动化

1980年至1981年赶上全国掀起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的高潮期,我们广播局又是天门县技术革新的领头羊,荆州地区广电局要求我们广播机房开广播要求无人值守自动化,动力机发电机也要自动开启发电,在当时根本就没有听说过什么是电脑,也没有什么电子钟,完全靠人工设计,利用机械钟,在继庄师傳的带领下,我们四人小组,(李继庄,李佑法,徐冬发,吳正在)日夜奋战,各负其责,经过近两个月的奋战,终于完成了开广播自动化和动力机发电自动化,当我们站在播出机房内听到各种继电器启动,关断声音,录音机自动启动运转,自动停止,停电后动力机也自动启动发电,此时我们心情好兴奋和激动!

这就是继庄师傅按照图纸,又根据他自己的思路设计出来非常复杂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真的很难想像李继庄师傅大脑比计算机还要复杂。
这项技术成果被评为全县的科技成果三等奖,我们出席成果奖大会时,我们每人还发了70元的奖金,当时我的工资还只是31元。

荆州拆卸铁塔,中间是开车的黄锐(黄邦玉)师傅

建立天门电视差转站

这一年中荆州地区要求各县建立自己的电视差转站,差转站也是天门电视台的前身,建差转站就要有一个发射塔,发射塔的设计建造重任又落在继庄师傳身上,李师傅又根据地区广电局提供的图纸,又根据自已的思路又绘制图纸,带领几个人,有继庄师傳,李佑法,彭运泽,江金发,吳正在,我们拖着板车在物质局买来钢材,完全用手工钢锯条锯下各种长短的材料,再用电焊机焊接成一节节的成品,当时正值盛夏,不动身都是汗流浃背,我们几个人用钢锯条下料,我和师傅顶着烈日在灼热的太阳底下烧电焊,实在太热,用电风扇对着人吹风,风吹在人身上也是烫人的,我们轮流作业,好像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一个高60多米的三角形发射塔终于建立完成。
师傳又带领我们调试发射机,从此天门有了第一座能收到电视讯号的电视差转站,也就是天门电视台的前身。

华中师范大学同学合影

区镇公社广播设备入级

1981年省广播电视厅要求各县区公社广播站扩音设备要求达到国家设备入级要求,由省厅拨下的测试设备,检测各区社扩音设备,不达标要进行检修入级,也是由李继庄师傅牵头,李佑发,罗石刚,吳正在等人组成测试检修小组,对全县区社广播放大站设备进行检修,因师傅年纪大了,由我们三人来完成任务,我们三个人一起到一个乡镇或公社,请一个人用板车拉着测试仪器,我们跟在后面走着,检修遍了整个天门的区镇公社广播站的扩音设备,历经一年多完成了全县广播设备达标入级任务,这一年多的酸甜苦辣只有我们三个人经历才有体会!

区乡广播站设备入级检修与区站广播员合影

荆州拆卸铁塔

1983年在广电局领导金方雄局长奔波活动下,荆州地区广电局一座高山电视发射铁塔无尝的赠送給天门,要将几十米高的电视铁塔拆迁回天门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局党委研究这重大的拆迁任务只能交给李继庄师傅组织的团隊来完成,当时拆卸隊伍成员有十五人左右,由广电局副局长李玉华带队,前往人员有李继庄,汪新龙,李佑法,黄锐,胡寿明,黄治国,范安庆,麻长水,何国庆,胡平,吳正在等。
李继庄师傅担任总指挥,当时拆卸队伍中并没安排我前往,队员集中开会时师傳没有发现吳正在参会,问为什么没有安排吳正在前往,因人员组成是局党委开会定的,师傅找局领导商量,说没有吳正在前往肯定不行,最后党委开会将我安排一同前往。

到了荆州地区拆卸铁塔现场,眼前的庞然大物摆在我们面前,要将如此巨大的铁塔拆卸下来运送到天门,这样大的工程完成难度好像在登天!
难怪当时荆州地区就有人放出风来,说拆铁塔你们天门不死几个人是不罢休的!

当时担任总指挥的继庄师傅是承担着巨大的心里压力和负担的,我们这帮拆卸队伍就是不信邪,在继庄师傅带领下制定非常祥细的每一步拆卸步骤。

第一步就是将铁塔图纸祥细的绘制出来,铁塔的四个面,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各个斜面的所用材料,都要编成号码,拆一个部位要用红油柒写上编号,将来组装时,按图纸组装完成。
铁塔图纸绘制也是非常复杂,但继庄师傳却将铁塔图纸绘制工作交給我来完成,我不得不接受此项复杂的绘制工作,因为没有图纸是不能开始拆卸工作的,接下来一星期,我每天都在铁塔前转圈圈,脑海里谋划着怎样绘出这复杂的铁塔图纸,我一星期都是在冥思苦想的设计绘图,快一周的时间,我将我设计绘制的铁塔图纸交給继庄师傅,师傅也是非常谨慎的人,将我绘制的图纸审查了一两天,最后确定按我绘制的图纸准备开始拆卸铁塔了。
铁塔拆卸完后在天门广电局地址上组装时,最后一根横梁因为没有按图纸组装,怎么也装不上去,没办法只能将横梁弄弯了才完整的安装完成。

在拆卸铁塔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我一生中最难忘的危险和提心吊胆,继庄师傅安排我开卷杨机,将拆卸下来的每一根铁件由我安排人按照我绘制的图纸中的铁件位置用红油柒编号,号码决不能写错,而且好几百根主梁铁件号码绝对不能重复,每根组件都有自己的位置。

拆卸铁塔第一步就是要将最顶部发射天线的主杆用电焊机烧断后再用卷杨机将主杆放下来。

谁上去用电焊机将四周的钢梁烧断,最后协商结果由我来担任此工作,因为只有我懂电焊烧接技术。

当时我爬铁塔身上都绑好了安全带,下面的人用绳子像升旗一样扯着绳子将我往上提升,因为我从没有爬过这么高的塔,我紧张的全身衣服都湿透了,难怪带队的李玉华副局长开玩笑说只有吳正在爬铁塔爬的最丑!
我最后爬上塔顶,我能看到荆州城的全貌,远处的沙市城区也看得很清楚,有一点微风吹来铁塔都在愰动,我整个人都快吓昏了!

建立差转站在差转机房合影

站在铁塔顶部,陆续将电焊机和电焊条用卷杨机提升到我工作的台面,一捆电焊条估计有三百根左右,在高空作业确实紧张的要命,但也只能硬着头皮烧电焊,足足快烧焊一整天,三捆焊条快900根都快用完,四周的钢轨只有一点连着主塔,我向下喊话,不能再烧了已经快完工还留了一点点,而且今晚有大风,我害怕全部烧断后出问题,其实下面的同事们都焦急的等着我,我下塔时衣服又湿透了一遍!

那天晚上我们渡过了提心吊胆的不眠之夜,整晚的刮大风,万幸我没有将主杆四周的钢梁烧断!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将主杆吊装到地面,吊主杆也是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场景,好在老天照顾我们大家都没有伤到一点皮,硬是将最难搞的铁塔主杆安全吊装到地面了!
其余的拆卸就安全多了。

这里还要介绍一位默默无闻的同事黄锐(黄邦玉)师傳,他是我们广电局开车的师傅,在拆卸铁塔的过程中,黄师傅是第一个爬上铁塔顶尖将发射天线一块一块的拆卸下来后才能主杆吊放到地面。
为了将卸下来的铁塔组件运回天门,黄锐师傅不顾劳累,日夜兼程将所有铁塔组件全部安全运回家。

所有这一切全盘安排指挥到安全运回到天门场地又重新安装架设这座庞然大物,都是在李继庄师傅及他带领的团队一帮人圆满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壮举!
所以这一辈老广电人也确实为天门广播电视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应该载入天门广电史册!

李继庄师傅是一位才华横溢,性情温和,善解人意,为他人着想,为人正直善良,工作上可以说兢兢业业,技术认真到一丝不苟的慱学大师,我接触到的继庄师傅28年来从没有听见他大声说过话,总是默默无闻,静静的干自己的工作,从没有和任何人发生过什么冲突,在广电局李继庄师傅的赫赫之功和付出,对天门广播电视事业作出如此巨大贡献,为广电事业奋斗一生的精神永远都需要我们传承下来,这样优秀的人和事迹永远都值得我们纪念。

2023年12月于北京

吴正在,1950年出生在天门岳口镇粮仓巷村,参加工作以来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市广电台退休,现居北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