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了!
通了!
通了!
通了!
6月29日10时50分,随着C9832次列车从武威东站缓缓驶出,连接武威与省城兰州的兰张高铁武威段投入运营,“和谐号”列车在群山间飞驰。这一刻,武威人等得太久太久!
曾经的朝发午至变成了如今的风驰电掣,一道银链,跨越沙漠,纵贯草原。从此,山不再高,海不再远。
![一路高歌一路行(高铁隧道的是铁路施工) 汽修知识 一路高歌一路行(高铁隧道的是铁路施工) 汽修知识](http://www.laqxx.cn/zb_users/upload/2024/07/20240721235733172157745362032.jpeg)
他们都曾日思夜盼
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微笑的列车员小姐姐穿梭在配置了充电插头和开通了Wi-Fi的车厢里,伴随着车外迷人的风景,旅客们静静忙碌着……这是每天7点25分,从武威东出发前往兰州西的C9838次列车上的一幕。持续提升人性化和数字化服务水平,让高铁成为武威很多旅客出行的首选。
外出旅游、求学、探亲的步子迈得更大,在他乡的游子回武的频率也会越来越勤。
一名车厢列车员说:“我家在兰州,娘家在武威,以前回家次数很少。现在,每天都能回家和父母团聚,感觉特幸福。”
一位成都理工大学生说:“现在回家和返校不再是愁人的问题,太方便了。”
一位老人说:“儿子儿媳孙子过年回家再不用开车去接了,高铁快捷、平稳、干净、舒服。”
一位老师说:“从自行车、三轮车、汽车、绿皮火车到高铁,出行方式的巨大变化,不仅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一名年轻人在开通当日的高铁座椅上给女朋友留下便签,上面写着:“我在武威等你!
”
……
他们都曾日思夜盼……
高铁通了,甘肃乃至中国都仿佛变“小”了——“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不断延伸,走哪里都不再舟车劳顿。
武威人的梦变大了——“说走就走”,交通不再是阻挡诗和远方的理由。
幸福来得太突然,却不易。
让我们把时间定格在五年前。
2018年11月21日设计方案通过评审。
2019年5月兰武段施工图出炉。
2019年6月中川机场至武威段开工。
2022年11月6日新乌鞘岭隧道全面贯通。
2023年5月26日兰武段铺轨工程正式开始。
2023年9月25日武威段首条牵引站供电线路全线贯通。
2023年11月兰武段四座车站基本建成。
2024年2月兰张高铁兰武段进入静态验收阶段。
2024年4月兰张三四线铁路中川机场至武威段联调联试工作顺利推进。
2024年5月8日兰张高铁兰武段正式进入为期30天的运行试验阶段。
2024年5月27日全长2437米,城区到武威(高铁)东站的站西路建成通车。
2024年6月14日兰张高铁兰武段通过初步验收。
弹指一挥间,那些跌宕起伏的经历,紧张与焦虑、兴奋与激昂、风尘仆仆与彻夜难眠……如今都化为一句话的生动诠释:上下同欲者胜。
2024年6月29日兰张高铁兰武段正式开通运营。武威大地,一条银色巨龙势如破竹,蜿蜒穿梭于山岭平川,一场关于高铁与丝路的相约,文化与旅途的奔赴,远方与未来的连接,正在这里上演。
一头是理想的远方,一头是牵挂的家乡;一头是悠久的历史文化,一头是跳动的时代脉搏。从此,一路朝阳赴新程。
最后一户终于签了
这是一个追逐了很久的高铁之梦。
武威是个四通八达的“宝地”,处于兰州、白银、银川、西宁城市经济圈的中心位置和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中间地带,是西部重要的交通隘口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有着显著的区位优势,但交通缺憾长期制约着武威的发展。改善日益滞后的铁路交通,融入全国高速铁路网,是武威人多年的夙愿。
2019年国庆假期,当乡村和城市都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位于古浪县黑松驿镇的兰张三四线铁路建设现场却是机械轰鸣,一派热火朝天。托起高架的桥墩,像条“巨龙”横卧山际,在祁连山脚下蜿蜒开来……
2019年7月24日,伴随着挖掘机阵阵轰鸣声,经过近90天的昼夜奋战,兰张三四线高铁隧道局一分部项目境内涉及拆迁村庄38户的最后一套房屋拆除完毕。
这里将架起高速铁路,带动黑松驿镇、古浪县乃至武威市的城市化进程和产业发展。
征地拆迁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任务艰巨又复杂。谈到它,“高铁人”的第一反应是“难”。
在征拆工作中,兰张三四线高铁隧道局一分部主动“晒问题”,多方“会诊”症结所在,快速协调解决问题。项目经理丛晓飞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召开项目动员会专题部署征拆工作,现场调度、协调解决问题。大家众志成城,科学施策,在短短90天的时间内,完成了3个村庄征迁任务。
“成绩单”的背后,凝聚了一线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
线路多次穿越村庄,拆迁建筑物数量大;多次跨越铁路及公路,施工外部干扰大……一片牡丹种植园影响路基和站场、黑松驿镇自来水厂影响龙沟河特大桥三个墩柱施工、黑松驿公航旅露营地影响路基施工、龙沟河特大桥涉及拆迁38户……
一些村民不清楚征收政策,一些村民租不到暂住过渡房……
早春的清晨,细细的雨,伴着丝丝的冷,在眼前斜斜滑过。
窄窄的村道边,农家院子里透出的昏黄的老灯,忽闪着。丛晓飞缩缩脖子,目测着几座院落的位置和面积。每一家几口人、几分田、几头羊,哪户家中有“铁饭碗”,哪户家中有打工者,哪户家里有残疾人……这些信息飞快地在他脑海里闪过。
拆迁工作启动以来,他天天驻扎在村里,配合县上工作人员开展房屋测绘、评估。
“老丛,天黑了,回吧?”不知什么时候项目书记徐金贵站在了身后,看似埋怨的语气中满是心疼。
“让我再想想,怎么撬开这‘冰山’一角。”第二天,参与过多次项目拆迁工作、有着丰富经验的丛晓飞用当地土话替村民解读政策,村民们听得懂、听得明,频频点头。
矛盾不过夜,问题不“搁浅”。
隧道局一分部征拆发扬“钉子精神”“蚂蟥精神”,遵循依法、阳光、透明的原则,一把尺子量到底、一条政策管到底,终于打破了僵局。
原来不配合的村民,不仅主动申诉,还现身说法,做起了其他村民的思想工作。
征拆过程中,隧道局一分部指挥部主要领导一线办公、一线指挥、一线协调机制,快速解决难题。遇到疑难杂症,迅速调集多方力量“会诊”,快速协调解决。公安司法全程参与,及时介入调解产权纠纷;村两委积极做好拆迁户的思想工作……
“最后一户终于签约了!
”丛晓飞说,那天山里格外冷,他和同事们围着火炉烤烧烤、喝啤酒,庆贺项目建设征途上第一程顺利“杀青”。
高铁和明长城在此相遇
开工即决战,起步即冲刺。
除了征地拆迁上的困难,施工还面临高标准的环保要求等难题,让部分项目建设变成“在夹缝中求生存”。
中铁隧道局承建的兰张铁路ZQ4标项目全长30788千米,其中一分部全线9千米,有高墩36个,最高的达51米,占比40%,穿越基本农田、自然保护区、林地、长城遗址、水源保护地等众多国家保护红线范围;多次跨越铁路、河流等既有的线路。特别是一、二分部的临建选址为林地、自然保护区、明长城保护区、水源保护地等结合地带,对建设者们来说,这是不小的挑战。
然而,隧道局一分部的建设者有知难而进的决心,锲而不舍的精神,攻坚克难的魄力,再次将这些硬骨头一个又一个地啃下来。
高压与风险齐存,责任与担当并重。安全是前提。隧道局一分部进场后,每月按期开展危险源辨识评价、评审,更新、上报项目重要危险源台账。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制度,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巡查和日常隐患排查。技术培训是利器。编制《高处坠落专项应急预案》《临近营业线施工专项安全方案》等,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交底培训。及时制止纠正现场“三违”行为,组织开展安全周检、月检,确保安全目标实现……
为了打造出一条生态环保路,将项目建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在施工过程中,他们采用了混凝土砂石分离机和污泥压滤机等先进的施工设备。对施工过程中的污水、污泥和残余混凝土进行处理,减少对水体和空气的污染,还能实现砂石、洗罐水等的回收再利用,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环保效益显著。
值得一提的是,在黑松驿一处山坡上,还存有“黑松驿古城遗址”黑色县级文保碑,山北侧有近十几米的一段土夯古城墙。据《秦边纪略》:“黑松堡,南山西北边也,山河两腋,而夹路之侧,杂以黑番。”可见,这里是河西走廊东端重要的军事要塞和往来驿站。
为避免古长城遗址被破坏,施工者反复研究制定施工方案,设置警示标志标语,临时设施设置尽量远离文物保护范围,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文物保护宣传……
可以预见的是,时速200多公里的高铁将和明长城的古桥在此处相遇,现代与古老交相辉映……
一条路,浇灌出的是真情与奉献
这是一条备受重视的高铁之路。省市领导高度重视强力推进,争取在甘肃发展中积极融入兰白经济圈、兰西城市群;这是一条来之不易的高铁之路,省市发改部门积极对接,持续不断协调跑办国铁部门,最终实现高铁列车如期开行目标;这是一条充满爱的希望之路。为使此条线路顺利开通,沿线县区党委政府给予大力支持……一条铁路,洒满了无尽的艰辛与汗水,浇灌出的是真情与奉献。
“历时近5年,这背后许许多多的记忆被定格珍藏,许许多多的攻坚日子被铭记。” 丛晓飞说。
兰张三四线,这条铁路66.6 %以上的工程都是桥梁和隧道,如今沿线桥梁和隧道的主体工程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就在前一个月,黑松驿隧道顺利贯通,打通了高铁的又一“拦路虎”。
而旁边的龙沟河特大桥,也在一群“高铁人”坚韧的目光中、执着的双手中一个墩一个墩拔地而起,一座梁一座梁横卧云际。
高铁是行业技术、基础工业技术和新兴技术的集大成者。施工中,决策者需要智慧和魄力,施工者需要韧性和拼劲,所有难题都要有精准的针对性解决方案。
有高空坠物风险,现场隐患排查治理;施工中,路堑边坡设置截排水系统,填方边坡设置临时挡水埝和临时排水槽……
与时间赛跑、以工地为家,白天工作、夜里培训,连续一周下来,一段路基一段路基铺设平坦,一个桥涵一个桥涵有序排列,工人们个个变成了糙皮肤、黑脸庞……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天地间书写历史诗篇。回想起每一次攻坚战,丛晓飞都感慨万千。
风呜呜地吹,像刀子一样刺入骨髓,雪一片一片落地集结成冰。小桌上堆满了资料,先后参与了宝兰、赤喀、京张高铁崇礼铁路、兰张三四线等高速铁路建设的丛晓飞明白,这几夜会无眠。他和大伙穿上厚棉衣戴上棉帽子,拿上手电、图纸,一遍遍梳理着安全质量细节,满怀激情。
凌晨两点,丛晓飞疲惫至极,但就是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高海拔缺氧让他血压升高、胸口发闷。
“多数员工来自四川和东北,刚来这里时很多人都不适应。”干燥的气候,频繁的风沙,再加上持续的高原反应,工人们日子过得苦,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依然坚守。
海拔2600米,初来乍到,水土不服、饭后腹胀如鼓、大脑迟钝、腿脚不听使唤……山里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有时一天中会经历春夏秋冬四季……
这样的生活,怎样适应?工人们告诉:“想着高铁飞驰而过,心里就热乎。”
上下同欲者胜
高铁人的情怀是淳朴的。
一年多来,建设者们与当地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抢险救灾、扶贫助困、共同抗疫……
黑松驿镇是一个深度贫困乡镇,从踏进这块贫瘠土地的那天开始,大家就知使命在身。
项目开工没多久,陆续吸纳150多名当地贫困户走进工地。家住古浪县黑松驿镇的赵文秦,在项目部从事测量工作,目前每月工资8500元,刷新了他的收入记录……
维修机器、铺设路基、清洁卫生、食堂配菜……项目部处处可见当地人的身影。
地形崎岖、山高谷深、河流纵横,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兰张高铁兰武段穿越祁连山脉,修建难度超乎想象。设计施工单位创新思路方法,开展技术攻关,建成了新乌鞘岭隧道等16座隧道,架设了永登特大桥、十八里堡特大桥等74座桥梁。
而武威市,也认真履行属地管理主体责任,对项目建设实行全过程跟踪协调服务保障。加大“跑、争、盯、办”力度,全力做好勘察定测、征地拆迁、手续办理等各项工作,为铁路项目顺利开通运营创造良好条件。
你看到的是时速200多公里,看到的是一节节车厢里的欢声笑语。你没看到,报告、图纸、钢轨、道钉……还有建设者镜片后听到今天汽笛长鸣后的一滴泪珠……
精诚合作、金石为开。兰张高铁兰武段不仅高标准完成关键性控制工程,建设者还将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整个建设过程。
与风竞速、陆地飞行,像白色闪电,划过梦幻般的轨迹……高铁通了,武威人民的多年夙愿一朝实现。
这凝结着武威市委、市政府的高瞻远瞩,凝结着国家和省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凝结着全市干群的不懈努力。
“诗和远方”在招手
曾今梦里,一列列动车呼啸着穿越祁连,跨过沙漠,奔驰在雪山草原……多美的画面。
“姑娘,高铁通了,以后土豆、莴笋就不愁没人来收购了……”在古浪县黑松驿镇秤沟台村村道边的田埂上遇见了一位大娘,她看到手拿相机,主动过来搭讪。
历史车轮滚滚前进,回看却历历在目。
千年风沙漫漫,驼铃声响,战马嘶鸣的时代已远去,淹没在历史长河中。而今,高铁时代到来,轨道上的武威,不止有草原、大漠、戈壁风光,还有武威人民一心一意谋发展、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坚定信念。
兰张三四线铁路是国家“十二五”“十三五”铁路发展规划的重大项目,贯穿古丝绸之路咽喉要道——河西走廊,联通甘肃省会兰州和兰州新区以及武威市,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快速客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多条铁路、高速公路、国道遥相呼应,交汇拥抱,豪迈分开,把最广阔的西部与最发达的沿海城市紧紧相连。
兰张高铁起自兰州西站,经甘肃省兰州市、武威市、金昌市、张掖市,接入张掖西站,正线全长约498公里。其中兰州西至中川机场段正线全长61公里,已于2015年9月开通运营;武威东至张掖西段可行性研究已经批复,正在有序推进前期工作;此次开通的是中川机场至武威东段,正线全长193公里。兰张高铁兰武段自兰州市兰州新区中川机场站引出,途经甘肃兰州市永登县,武威市天祝县、古浪县至武威市区,接入武威东站,全线共设6个车站,分别为中川机场、永登北、天祝西、黑松驿、古浪北、武威东站。
让城市之间的距离不再遥远,把告别与重逢的时间缩短。兰张三四线铁路的开通,从武威到兰州200多公里的路途,上午在兰州吃牛肉面、下午回凉州吃“三套车”不再是梦。
兰张高铁兰武段最高时速按250公里运营,开通运营初期,铁路部门按照日常线、周末线安排旅客列车开行,每日开行动车组列车最高达20列。
6月30日上午,首发“乘高铁 游武威”的旅游专列从兰州西站出发,开启了天马行空·自在武威之旅。首批乘坐高铁游武威的游客在两天时间里,参观游览了雷台汉文化博物馆、天梯山石窟、武威温泉度假村、市博物馆、冰沟河等景区,深度体验精品线路游。
高铁是激活旅游行业的重要变量之一。兰张高铁兰武段的正式开通运营,为武威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凉州区、天祝县、古浪县看来,此次高铁开通的“磁石效应”,将有力吸纳沿线游客,显著扩大客源半径,推动旅游圈扩容,让“假日游”向“平日游”、“旺季游”向“四季游”转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用好自然珍宝和文化瑰宝‘两个宝贝’,做足‘资源、客源、服务’三篇文章。”市文旅局负责人说,武威市文旅系统从线路安排、人员培训、优惠政策、旅游服务等方面不断优化提高,让游客在绿水青山中共享大美武威。
世界那么大,坐上高铁去看看吧!
高速动车组那白色的流畅身形奔驰在轨道上,绝尘而去,景物在车窗里飞速后退。人们坐着高铁看武威,广阔的田野,苍茫的河流,绽放的花朵,飞翔的鸟群……时代的潮头,科技的羽翼将让未来加速,赋予远方新的概念。
不只是旅游,抢抓开放通道机遇,推动特色产品走出去、资源项目引进来、人流物流大汇聚,让“过路经济”转化为“落地经济”,也成为沿线各县区谋划的重点。
金强河畔,兰张三四线铁路犹如一条白色长龙盘旋在山川间。高架桥下,天祝县华藏寺镇栗家庄村村民王俊礼正在种植高原夏菜:“我们的高原夏菜也能坐上高铁走向全国了,以后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高铁在运力和速度上的优势可以大幅减少当地肉奶等生鲜食品在运输中的损耗,提升到达时效,降低长途运输费用。高铁不仅是出行路,更是一条乡村振兴路,也是武威对外开放的新赛道。
“高铁的开通大幅提升了武威城市形象,有利于武威积极融入兰白经济圈、兰西城市群,带动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武威市政府相关负责同志表示,还能够有效带动人流物流,拓宽流通渠道,吸引更多企业来武威投资兴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推动优势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构建,把武威打造成西北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物流节点和商贸集散地,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俗话说,“火车一响,黄金万两”。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高速流通,高铁网络注入的源源不断的活力,为武威人民释放出了更多的民生福利和“高铁红利”。
高铁时代的大幕已经拉开,呼啸而过的车轮将加速对外开放交流、资源流通、思维观念的碰撞和进步,搭载着武威市一路高歌一路行。
武威,再出发了!
新武威张尚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