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在时光丛中的古村落:妙法村(妙法员外公社寺庙洪钟)

妙法始设村于1961年,时全县6个大公社划分为24个公社,河溪(今河塘)是其中小公社之一,管辖河塘、五星、石陂、妙法4个大队,首次将石陂、妙法一分为二。
妙法大队部设在妙法寺内,辖区有焦坑、高陂、大田、妙法桥关、碗窑、胡家排6个小队。
1966年,“社教”结束,值“文革”开始,河溪公社撤销,河塘、五星划入潭溪公社,石陂、妙法两村合并,划入湖坊公社。
1968年,湖坊公社并入永红公社(今熊村);1972年,湖坊又与熊村公社分家,设置湖坊公社。
1982年,为便于管理,湖坊公社又将石陂、妙法划分为两个大队,这是第二次两地分家。
妙法大队部仍设在妙法寺内。
2008年,妙法又与石陂合并。
这样,一个小小的山村,历经二分二合,在全县行政设置上也算是有名有位。

黎川县地图

这里四面环山,沃野丰腴,山明水秀,风景宜人。
全村土地较多,人均占有耕地面积4亩以上,60%的水田受羊陂、虎岩陂、刘陂三座大陂蓄水灌溉,故有“蓄水万斛,大旱不涸”之誉。
正常年景,无歉收之虞。
粮食单产、总产居全乡之首。
在计划经济时代,为国家贡献巨大。

遗失在时光丛中的古村落:妙法村(妙法员外公社寺庙洪钟)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这里林木茂盛,漫山碧绿,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
林种品类丰富,有毛竹、针叶、阔叶以及其它珍贵树种。
近年又栽种了1000余亩香榧的经济林。
举目环视,郁秀苍青。
此外,还蕴藏着丰富的瓷土资源和磷矿,元明时期曾生产过民用瓷碗,故碗窑自然村而得名,至今窑址尚存。

这里交通方便,四条公路直通该村。
民风淳朴,待客真诚,不论远近亲疏,都能享受到热情招待。
民间有句顺口溜:“来的都是客,无米也要拍出三个糍。
”意思是客人来了,虽无珍馐佳肴,但砸锅卖铁,粗茶淡酒总得献上,给客人留下亲切之感。
喜酒者,米酒数樽,非要客人喝得“七盅八和”“舌头打结,眼睛眯视,双脚打绞”。
这就是妙法人的待客之道。

图片来源网络

妙法寺,最早叫“禅鸣院”。
县志记载始建于宋太平兴国元年(976),但寺内《桂黼禅师塔记》说“建以贞观二年(628)”。
北宋治平初年(1064-1067),改称妙法寺,存有无住、雪堂两个僧人的肉身,后毁,寺院也毁了。
明洪武间复建,因寺僧众多,独立为丛林。
万历末年,僧人桂彀重建,清初毁。
清康熙已酉年(1669),僧人元杰鼎建。
清晚期,河塘李氏文晟公、宁泰公、愈通公等先后施田助斋,约二十石,名曰莲池会,每年一次入寺庆斋,即请李氏12人吃一天斋饭。
妙法寺后有塔林,供奉了历代僧人圆寂的骨灰,康熙末年本县进士黄光会作有《元杰禅师寿塔志》。

“皮篾吊洪钟,袈裟盖良田”,这是民国三十七年(1948)宝光法师主持妙法寺时写的诸多诗词中的其中二句(寺内将军楼上曾贴有他许多诗词,笔者幼时亲眼所见,可惜未曾录下)。
据同寺另一和尚凡海师介绍,宝光大师系福建人,是最后一期黄埔军校毕业生,法律专家,徐蚌战役(即淮海战役)战败后,他觉得前程无望,为了忏悔自己在战争中的罪孽,决定剃度皈依佛门,投奔妙法寺,担任主持,1953年服安眠药圆寂。
大师博学精深,尤通晓法理,据当地人讲,他帮人打官司,十场九赢。

图片来源网络

妙法古称磐山,又称禄山,与福、寿二山相并而立,成为本县佛门圣地之一。
自古以来,一直在佛教中享有盛誉,并流传着不少神话故事。
寺后,茂林修竹,青松苍劲,鸟语花香;庙前,宽广田园,满畴稻香,一条河流名白羊河贯穿而过。

妙法寺原名白羊寺,寺址建在白羊桥对面五老莲花峰下。
传说有一只硕大的公鸡每天半夜会跑到现妙法寺址报晓,其声清脆悠扬,就近几个村落都能听见。
天然法师尾随雄鸡察看,果见此地依山傍水,座北朝南,山川灵秀,环境优美,确是一个建寺庙的好地方,于是将白羊寺迁至现在寺址。

天然法师佛法高超,神通广大,曾以佛法募地建庙。
据云,当时本地有个大财主苏员外,乐善好施,仗义疏财,与天然法师结交甚笃,两常在一起谈天论地。
天然法师向员外索要一席之地耕作,员外欣然应允,说:“以大师身穿宝衣所盖之地奉送。
”大师脱下袈裟,掷向天空,施展佛法,只见袈裟如祥云,盖遮田和山共计百余亩。
员外无话可说,只得应诺,将此田地尽归寺庙。
大师双手合什,口念阿弥陀佛,“善哉,感谢员外恩赐良田和山地,其实毋需许多土地,所产之谷物够本寺众僧充饥足矣”。
因此,只收下庙前约30亩水田以及庙后一片山地,其余的仍归还给员外。
员外也感激不尽,两者皆大欢喜。

图片来源网络

寺庙建成后,气势雄伟,尉为大观,远近闻名,各地高僧纷至踏来。
从此,清灯长明,香客不断。

千余年来,寺庙命运多舛,历经无数次毁坏,幸有高僧接力重修。
1958年大闹钢铁时,古寺再次遭劫,大雄宝殿千余斤重的洪钟被砸碎当作废铁任务上缴。
敲碎洪钟时,凄惨的钟声如诉如泣,似乎在告诉人们,洪钟遭此劫难,佛缘难续,在场的参与者不寒而栗。
从此,寺庙衰败,寺僧远遁。
1966年“文革“兴起,破四旧,庙内的菩萨塑像及其它文物,无一幸免,洗劫殆尽,包括石釭、石盆,一些人明目张胆地用汽车拉走。
僧人四散,寺庙被村民占用,牲畜粪便遍地可见,使这一古朴、清静、庄严的佛门圣地面目全非,悲哉!

1978年,党中央拨乱反正,重申保护宗教。
三中全会落实宗教政策。
1988年,政府批准开放,妙法寺重现生机,异地高僧前来主持,重振梵宇。
高僧妙如大师广化善缘,重新修复。
特别是大雄宝殿的重建,金身重铸,增建了关房、精舍、祇园、将军殿、净心堂、斋堂等,使寺庙焕然一新。
虔诚的信徒和僧人络绎不绝,晨钟暮鼓,依旧终日梵音清响,香火旺盛。

据本人所知,大雄宝殿内的洪钟是用一片很薄的黄篾吊着,虽历经数百年,片篾安然无恙,完好无损。
宝光法师“皮篾吊洪钟”就是形容这一奇观。
在寺西侧的“兜思泉”,不知含有何种矿物质,不但清洌甘甜,且用乘器装盛,可以堆高1-2公分不会溢出。
特别令人称奇的是,全寺大小101间房子,惟斋堂旁一间冬暖夏凉,白天未见苍蝇,晚上不见蚊子。
笔者曾请教过不少长者,但无一人能解释清楚。
据原抚州市人大副主任姚水根讲,在晴朗的天气,站在寺庙大门口举目远眺,正对面远处的山上有一尊坐佛很清晰的映入眼帘。
奇哉!

图片来源网络

白羊桥,正德志作“白杨桥”,据传也始建于唐贞观二年。
桥高7.3米(顶至水面),桥面长8.25米,宽5.4米,为长条石块卷砌的石拱桥。
桥两端各有22级石阶,梯长10.5米,桥面居中嵌有正方形太极图案“卍”的板石。
每到盛夏夜晚,劳累一天的村民都会到桥上憩凉聊天,仰望星空闪烁,俯瞰河水潺潺,消除疲劳。

桥周围田塅,统称为白羊塅。
白羊河由两条支流汇聚,经河塘流入黎滩河,一缘自枧源、塘坊,一缘自硃岩、中站、极高。
在过去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乡民进城必经白羊桥。
后人,在桥两侧便兴起居民建筑,形成一个小驿站。
桥两边房屋不多,但尽是店铺,南面主营日杂南货、肉食,北面有豆腐、打铁、药店、饭店,还有几间客房,供行人与香客歇脚留宿。
小地方虽不繁华,也时常能看见陌生的面孔。
志载:“白羊桥,妙法寺前,里民江碧清建石桥,有屋”。
据江氏家谱,道光二十年庚子,江碧清的后裔将其白羊桥房屋转租给妙法人涂见龙,每年租金铜钱60文。
至今,白羊桥路边还有一块“皇清钦授部院主政加二级江敬堂公神道碑”石刻。
如今交通发达,沿河古道已经湮没,除古桥依然屹立外,妙法寺周边的村落渐成废墟,白羊桥两侧的房屋,几殆倾圮,不复往年的观瞻。

“峰峦叠翠船山冈,四层巨石展奇观,问是为何有此景,神仙桃来担担弯。
”这是笔者初学写诗词时的一首古绝。
妙法寺后龙山的最高峰名仙山,又称船山。
山势巍峨挺拔,高耸入云。
站在山巅俯瞰,数十华里景色尽收眼底。
在半山腰上,有四块巨大圆石叠得整整齐齐,稳然矗立。
石高数丈,每块直径3米多,据说最上层平面上还有几行梵文,使该石显得更加古奥与神秘。
四层石左侧大约300米处,另一座山岗上有一块长条孤石,与之遥相对望,相传一神仙挑石来建寺庙,途径此处,金扁担压弯,巨石脱担,滚落于此,形成了如今的独特景观。

四层石山脚下,有一片成林石塔,占地十数亩。
据载,塔林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至今存有大小30余座。
塔内安放着妙法寺圆寂的僧人骨灰,有碑文墓志,有独塔有合塔。
由于历时长久,无人管理,塔林茅草丛生,有的倒塌,有的倾斜,碑石风化严重,碑文模糊不清。
2018年,民政部门拨款抢修。

“风景这独好”,站在白洋桥上,举止远眺,约三华里的地方有一云雾缭绕的高山,就是远近闻名、信士所崇往的圣地——圣公仙岩。
寻幽揽胜圣公岩隐匿在万仞群山之中,四周山峦起伏,苍松翠竹,山清秀美,如同蓬莱仙境。
大自然给这里的造化创造了胜景,磐石塔成一个天然岩洞,鬼斧神工、幽深神秘。
岩洞深约4米,高、宽2米。
圣公菩萨端坐在岩洞中,面朝南海,凝视远方,若有所渡。

据当地信士介绍,圣公是古代本地人,年轻时出家为僧,云游四方,后在南昌万寿宫修行,法号圣公。
在修仙时,曾救过南昌一员外女儿的性命。
员外厚意感谢,圣公托梦给员外,要他在方便之际,不妨将万寿宫塑像迁往黎川某地的岩洞内。
员外按照圣公所指,日夜兼程,长途跋涉,在妙法寺东端的寒舍、焦坑山顶上找到了圣公指示的位置,安放塑身。
从而,圣公安神于此,护佑一方平安。

圣公岩虽山高陡峭,但远近虔诚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四季不断。
清代,邑人在岩洞前建一简易庙宇,供人凭瞻礼拜。

大约距妙法寺一公里处,有南北两座大山(两山均称为虎刑)的山嘴(即虎头)相接,中间有一条很窄的溪漕,后人称之为虎岩漕。
传说两只老虎经常在此斗殴,啸声如雷,吓得周边乡民毛骨悚然,晚上谁也不敢外出。
此事惊动太白金星,老仙禀报玉皇,大帝派雷公雷母将两边山嘴劈成一条河道,上游河水奔腾而来,从此再未听见虎啸,民众相安无事。
为了利用河流灌溉农田,后人在此修筑陂坝。
但由于山洪肆虐,时修时毁。
1963年,政府拨巨资修建钢筋混凝土坝,至今无损。
从此,下游的农田,水旱无忧,稳产高产,昔日虎斗狂啸扰民,如今虎岩漕造福于民。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