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珠海科技学院(下称“珠科”)公布99支队伍为校级立项社会实践团队、30支队伍为校级重点立项社会实践团队。这些团队将赴全省多地开展2024年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
“百千万工程”是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也是高校师生将论文写在南粤大地上的时代机遇。
在珠科,一系列服务“百千万工程”举措和成果接连落地,特别是重点与珠海市金湾区开展校镇结对共建、与湛江市坡头区基础教育发展的结对帮扶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明显。
![以应用型优势支撑头号工程 范文模稿 以应用型优势支撑头号工程 范文模稿](http://www.laqxx.cn/zb_users/upload/2024/09/20240921190322172691660221034.jpeg)
珠科党委书记廖立国表示,一直以来,学校立足珠海、服务广东,改革发展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当前投身“百千万工程”,按照“县镇所需、高校所能”原则,进一步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专长,以“小切口”切实解决一线发展的“急难愁盼”,更好地实现了应用型高校的办学价值。
南方日报 姚昱旸 通讯员 郑润真 汤义和 陈宇 林志扬 林悦 郑薇
同步开展校镇共建和教育帮扶
南方日报:“百千万工程”目的是补齐广东“最大短板”。珠科怎样提供有力支撑?
廖立国:按照办学所在地珠海的部署,珠科与珠海市金湾区南水镇、三灶镇开展结对共建。为此,我们建立结对共建联席会议制度,学校主要负责同志每年至少两次赴结对县镇开展调研对接,确保合作事项切实落地。对于重点共建工作,我们组建了工作专班,不断细化结对措施,建立工作台账,将具体工作落细落实。
南方日报:具体如何推进?
廖立国:学校与南水镇共同推进“党建结对凝聚政校合力”和“产学研合作促进校企发展”等项目。其中成立了“珠海科技学院—金湾区南水镇材料/化工产学研联盟”,吸纳企业参与科技项目合作,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支撑。目前,我们已与联盟内企业联合开展11项科技项目、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并聘请10余名企业专家担任学院产业教授,建有10个产学研实习合作基地。
在与三灶镇结对方面,我们主要聚焦基层人才培养培训、集体经济运营、基本服务支持等,重点推进“乡村基层人才培训”和“本土特色文化研学旅游路线打造”等项目。
此外,学校延续近年面向湛江市坡头区开展的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基础教育结对帮扶,借“百千万工程”实施契机,加大帮扶力度,多措并举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优势资源契合高质量发展需求
南方日报: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如何发挥学科专业优势?
廖立国:珠科很早就明确了学科专业设置要遵循“产业决定就业,就业引导专业,专业服务产业”原则,至今仍保持对区域转型发展、行业产业需求变化的密切关注,不断完善学科专业体系,以提高与地方发展的契合度。因此,我们在服务“百千万工程”的过程中,学科资源能很好满足广东、珠海的产业所需。
比如,南水镇拥有以新材料、清洁能源、临海装备等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技术升级方面有迫切需求;而珠科不仅拥有相关优势学科专业,学校生命科学学院还是广东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的校内依托单位,能在促进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方面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
当前,我们正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以学科专业群对接产业群,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如打造工业软件与集成电路、大健康与老年康养等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重点扶持生物制药、新能源材料、智能制造等学科,将把更多资源优势转化为服务“百千万工程”、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南方日报:教育帮扶又是怎么做的?
廖立国:我们把对湛江坡头的基础教育帮扶列入学校建设发展的重点专项工作,立足应用型办学特色,注重“小切口”,切实解决当地教育发展的“急难愁盼”。其中重点围绕教学管理水平提升、校长队伍建设、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提升、教研协作等深化合作,制定帮扶方案。
帮扶以来,我们发挥人才优势,高频次组织开展“名师送教”系列活动,由学校名教授、名教师赴坡头区开展专题培训和教研活动,如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带队开展教学系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文学院教授围绕古典诗词鉴赏开展讲座、外国语学院教授与当地教师分享前沿教学理念等,充分发挥高校经验辐射和引领带动作用。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南方日报:学生如何参与“百千万工程”,将论文写在南粤大地上?
廖立国: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办学育人的重要课题。建校20年来,珠科培养了10余万名毕业生,其中86%在广东各行各业发光发热。让学生深度参与“百千万工程”,有助于引导学生发挥专业所学,了解社会一线需求,锻炼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有助于学校完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为地方输送更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一年多来,珠科深入实施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组织全校33位教授(含副教授)作为指导老师,指导56支青年突击队共1000余名学生走进县域乡村一线,在各领域结合理论与实践开展主题活动,展现出青年学生的干劲、闯劲和钻劲。
在2023年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总结表彰大会上,学校获评优秀组织单位及4人获评省级优秀个人、10支团队获评省级优秀团队,2个项目分别获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展示活动百强实践项目和百强实践成果。
南方日报:学校接下来还有哪些部署谋划?
廖立国: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一方面,我们将继续结合珠科优势资源和县镇发展需要,推进双方深度融合,稳扎稳打实现“一年开局起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显著变化”的结对共建目标,推动学校服务“百千万工程”取得更多实效。
另一方面,高校参与“百千万工程”是一种“双向奔赴”,是高校与县镇发展的共建共享、合作共赢。我们将继续深化学校内涵式高质量改革建设,把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与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持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能力,为区域发展提供更全面、更高效、更有力的智力支持。
案例
助力非遗“蜈蚣舞”焕发新活力
珠科非遗兴潮实践团是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的其中一支,由该校汉语言文学、广告学、统计学、建筑学、中药学等专业的学生组成,14名队员各有所长——文案撰写、动画制作、摄影剪辑、美术手绘、建筑设计等,共同发力推广汕头澄海非遗文化。
团队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当地的非遗动物舞蹈“蜈蚣舞”正面临传承发展难题,渴望以年轻视角和思维,助力“蜈蚣舞”焕发全新活力。
于是,团队走访了当地社区及动物舞队,以“蜈蚣舞”为素材进行采访、拍摄和创作,设计了以其为原型的动漫IP形象和社交平台表情包,创意打造特色文化标识,吸引更多青少年加入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以“动物舞蹈与数字媒体融合”为主题,为当地打造互动体验式艺术街区提供设计方案,该项目获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展示活动百强实践项目。
团队相关负责人透露,接下来,队员们将持续调研当地其他动物舞种,如麒麟舞、龙虾舞、龙凤舞、醒狮舞等,为各舞种拍摄相关宣传片、设计IP形象,让动物舞蹈以更生动鲜活的方式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串联村落打造特色旅游线路
珠科鹿鸣筠州实践队扎根云浮市新兴县,由10名跨专业、跨年级的学生组成,分为文案撰写、调查分析、摄影摄像、财务后勤等不同分工。其中,6名队员成长于新兴县,熟悉当地实际,了解当地发展需求。
结合新兴县资源优势和发展难题,该实践队提出为当地打造一条文俗农旅旅游精品线路,并着力解决特色产业发展形式单一、配套设施不足、知名度不高等问题。
其中,实践队利用不同村落特色产业,明确旅游线路特色,打造乡村独有品牌。其围绕“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目标,打造以龙山塘村为抓手,以外布前村、塔脚村、夏卢村为落脚点,以南塘村为归宿的特色文俗农旅旅游线路,包括“禅意之旅”精品线路、“蝶翠谷、藏佛坑、乡村稻田酒店、禅农采摘园”以及“民宿禅修”六祖镇等。
“今天,大家不再满足于传统观光旅游,更倾向于个性化、体验式、健康养生的旅游方式。”实践队相关负责人说,各村落发展存在差异,拥有独特的民俗风情、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各有特色优势,因此将各村落串联起来形成的旅游线路能为游客带来丰富体验。
同时,为了进一步培育本地旅游品牌,团队还关注特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挖掘当地文化,盘活产业资源,尤其促进“农业+旅游”,形成多样农业旅游休闲业态,既促进文旅产业提质升级,也能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