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
□洪丽敏 齐 思
可以远程进行遥控,还能通过超声波等技术实现障碍物规避……位于浙江省余姚经济开发区的宁波大叶园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内,智能割草机器人的智能化操作让人啧啧称奇。今年上半年,大叶股份营业收入近6.8亿元,同比增长约26%。
这是余姚经济开发区产业欣欣向荣的一个缩影。得益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余姚经济开发区在2019年度浙江省省级开发区综合考评中名列第一,实现了“十连冠”。
“十连冠”的余姚经济开发区,走出了一条用创新浇筑的发展之路,也走出了一条用高效引领的强区之路。“新”“高”二字见证了余姚经济开发区的成长蝶变,也正是其勇夺“十连冠”的奥秘所在。
发展新模式 激发新动能 打造经济新增长极
从数据来看,2019年,余姚经济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和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16%和15%,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和高新技术企业产值更是分别增长23%和32%,形成了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互为倚重、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在激流勇进的市场浪潮中站在顶端,也为余姚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里,传统产业根深叶茂、开拓创新,一家家企业唱响“升级曲”,加快构建产业创新生态圈。同时,新兴产业提速增效、日新月异,带来新的增长模式,为经济发展增添更多活力。
宁波达新半导体有限公司是一家集IGBT、MOSFET等功率半导体芯片与器件的设计、制造和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去年,公司营收达到4000多万元。“从近三年营收来看,我们业绩基本上是每年翻一番。预计明年产值将突破亿元。”宁波达新半导体有限公司产品总监张海涛说。
这样的自信源于产品的实力,依托创新研发,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公司已经在市场中大放异彩。今年下半年,达新将投入1.5亿元建设新生产线,扩产后两到三年内产值将突破2亿元。
“随着规模扩大,采购量也会更多。每年我们都要从上游供应商处购入大量材料,最近我们在跟上游供应链合作伙伴沟通,希望他们来此落户建厂。”张海涛坦言,主动招引上游企业落户不仅在于这将带来降本增效,畅通供应链的多重好处,更在于余姚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的贴心服务。他说:“企业工商变更等流程只需要不到一周就能办好,快速又省心,且在企业发展中,管委会还主动帮忙解决困难。”
提高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手段,良好的营商环境不仅成为企业获得长足发展的“肥沃土壤”,还吸引了更多企业的青睐目光。引来一家企业,带来一个产业,这些新兴力量正汇聚成余姚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项目高质量 人才高集聚 助园区高能级提升
近期,中国·河姆渡(余姚)第四届全球智能制造创业创新大赛总决赛落幕。其中,参赛项目迈瑞沙(宁波)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2个项目已正式落户余姚。“智能制造是余姚的重点发展产业,我们根据余姚的产业特色与需求,精准到产业、项目、人才,为余姚打造了智能装备领域的品牌赛事,前三届共有16个项目成功落户余姚。”浙江赛创未来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培育加速部副总监李艳琴表示。
以赛为媒,源源不断的项目和人才集聚余姚经济开发区,随之而来的则是项目的落地培育与发展。为此,浙江赛创未来成立了中国·余姚高层次人才产业加速中心,集项目引进、培育和加速等功能为一体,通过为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专业服务,帮助项目实现引得进、留得住、长得快。
发展壮大智能制造产业,是余姚经济开发区加快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为加快产业集聚,余姚经济开发区打造了机器人智谷小镇,以“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为重点,围绕机器人产业链的上、中、下游进行布局,旨在建设集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小镇。
目前,小镇一期智聚园标准厂房已引进江丰生物、达新半导体等12个项目;二期智邑园引进瑞典机器人创新中心、勃肯特机器人、云联智能等19个项目。力松注塑科技等一批新建厂房的项目也在全速推进,预计达产后可完成年产值35亿元。
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余姚经济开发区在北京、上海建立科研飞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有机衔接和融会贯通。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的落户,也让余姚经济开发区产业生态化发展活力更强。
“我们主要依托浙江大学机器人相关学科、人才资源等,通过搭建平台,以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方面为重点,为余姚的智能制造产业做贡献。”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赵川平介绍,一方面有浙大的教授和研究生团队做后盾,另一方面以此平台吸引更多科研型人才,并借助创新综合体培育技能型人才,为当地汇聚全方面的优秀力量。
人才是地方发展的筋骨,余姚经济开发区通过做强生活保障与质量,为地方留住人才。以人才和项目为抓手,余姚经济开发区加快构建高能级、高品质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打造高质量发展平台。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十连冠”对余姚经济开发区来说是发展的重要节点。观前,区内发展硕果累累,亮点频频;如今,全新布局已经开篇,蓄势待发。
“余姚经济开发区正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前湾新区’‘甬江科创大走廊’等重大战略部署,借势借力承接更多的要素资源,以实现争先进位、突围突破,并借助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以提升发展能级迈向高质量发展。”余姚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朱刚表示。
责任编辑: 张世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