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门当户对涉及到建筑学看完以后秒懂

西厢记

古代的建筑方式有哪些?

宫:宫在上古时期其实指的就是房屋,根据《周易》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之以宫室,上栋下室以待风雨。
”上古时期,人民都是在野外住洞穴,后来圣人们建造了房屋,上面称之为栋梁,下面称之为卧室,以抵御风霜雨雪。
在《尔雅》当中还说:“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先秦时期,宫室是连用的,宫和室是不分的。
秦汉以后,宫指皇帝的居所。
所以,东汉泰山太守应劭著《风俗通》记载:“自古宫室一也。
汉来尊者以为号,下乃避之也。
”在汉之前,宫与室相同,到了汉朝皇帝以宫为号,天下人民都要规避。

阙:根据《春秋公羊传》记载:“天子诸侯台门;天子外阙两观,诸侯内阙一观。
”意思是天子与诸侯的建筑台门(意指宫殿),天子的宫殿大门前两边有供瞭望的的两座楼,而诸侯的门前只有一座瞭望楼。
所以,《释名》中说:“阙,阙也,在门两旁,中央阙然为道也。
观,观也,于上观望也。
”其实“阙”,就是宫殿前的瞭望塔,士兵站在塔楼可以在上面观望四周。

原来门当户对涉及到建筑学看完以后秒懂 范文模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殿:古代的殿指的是天子的宫殿大堂,根据《礼记》的记载:“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秦时:1尺=23.1cm,9尺=207.9cm,意思是天子的殿堂有大约3米宽,诸侯的殿堂大约1.6米,大夫的堂屋大约1.1米宽。
当然,这种规定在春秋时期,已经被打破,诸侯的宫室已经不受限制。
像春秋时期的霸主,宫殿早已经超过了周天子的宫殿规模,只是在春秋以前还有一定的约束力,到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早已经被打破。

清明上河图城楼

楼:根据《史记·武帝纪》的记载:“ 汉武帝太初二年,方士言于武帝曰:‘黄帝为五城十二楼以侯神人。
’帝乃神明台井干楼,高五十五丈。
”公元前103年,有方士对汉武帝说:“黄帝在五座城上建造了十二座楼以等候神仙的降临。
”汉武帝为了求仙,在神明台上建造了一座高达五十五仗的井干楼。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楼,重屋也。
”大概意思是,相重叠的屋子,称之为楼。

亭:在汉朝据说是十里一亭,根据《风俗演义》记载:汉家因秦,大率十里一亭。
亭,留也;今有语“亭留”、“亭待”,盖行旅宿食之所馆也。
汉朝继承秦朝的制度,在十里之内设置有亭子,亭也有停留的意思。
古代亭子,是供旅行者停留用餐的地方。

榭:亭子和台榭的区别在于,亭子建在平地上面,供行人休息、纳凉、避雨等用的。
而“榭”一般建在水边的高台之上,四周设有低矮栏杆,建筑开敞通透,一般供欣赏美景所用。
像“榭”这种建筑,一般在皇家园林当中很常见。
比如,颐和园拥有大量的台榭,用于观景。

古代的豪宅与“门当”和“户对”

古代建造房屋的时候,常把“南面”视为尊贵,而把“北面”象征为失败,所以打了败仗称之为“败北”。
而古代的帝王建筑,也是按照“坐北朝南”的方位建造。
而在民间建房屋,也是如此。
对于普通人家而言,建造房屋没有太多讲究,只要方位没错就对了。
但是,对于贵族阶级,那就很讲究了。
他们讲究什么呢?其实,讲究的就是“门当和“户对””。

西厢记

在古代贵族阶级的建筑物四周有围墙,大门前两边还有一对狮子形的抱鼓石,称之为“门当”。
古人为什么用抱鼓石做门当呢,原因在于鼓声洪亮威严,声如雷霆,人们认为可以辟邪!
此外,古代的抱鼓石“下为方,上为圆”,寓意“文武双全”,同时在造型上也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理念。
且“门当”也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不同等级的人,抱鼓石上的狮子形状也不同。

明清两朝规定,皇族或官府的门前用狮子形的抱鼓石,高级武官的门前用抱鼓形狮子抱鼓石,高级文官的门前用箱形有狮子抱鼓石。
除了从抱鼓石看出一个家庭的尊贵,连大门上锁环的材质和用漆的颜色也不同。

门当

比如在明清两朝,公侯的大门用金漆及兽面锡环。
一二品官员的大门用绿油兽面锡环。
三至五品的大门用黑油锡环。
六至九品的大门用黑门铁环。
所以地位等级不同,门上的锁扣也不同,那么门当自然也不一样了。

在古代建筑物门前,除了有一对抱鼓石作为“门当”外,大门上边的门楣处还有“户对”,那么什么是“户对”呢?

户对

“户对”,就是置于门楣上或门楣两边的砖雕或木雕短柱。
典型的形状有圆形短柱,短柱长大约一尺,并与地面平行。
且与门楣垂直,有的门楣上是两个一对,有的门楣上是四个两对,因此叫“户对”。
据说“户对”的短圆柱,代表老百姓对生殖崇拜中重男丁的生活观念,寓意祈求人气旺盛,香火永续。

所以,古代的建筑非常之讲究,很多媒人说媒的时候,就以门边的“门当”和门上的“户对”来判断地位和身份的高低。
所以,“门当户对”就是指两家人身份与地位相等,结成姻亲很匹配的意思。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