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军前三人都是海口经济学院舞蹈专业大二学生。
三胞胎兄弟当年20岁,哥哥叫李周昊,二弟弟叫李周易,小弟叫李周昕。
作为三胞胎,他们不仅容貌相似,而且从小就一起练习舞蹈。
当看到秋季征兵宣传后,兄弟三心里的“军旅梦”被点燃,他们一同做出了一个报名参军、报效祖国的决定。
经报名、体检、政审等一系列考察筛选后,光荣入伍。
李周昕称,“那时候是7月底,我们还在学校排练,老师和学校领导告诉我们,说要推荐我们入伍参军,我们3个当时都懵了,幸福来得太突然!
”
家里的父母也十分支持三兄弟参军的决定,而后三人也参加了报名、体检。
很快考核通过的消息发到了他们手上,三人一起穿上了军装,褪去了稚嫩,从校园迈入了绿色的军营。
舞蹈健将三兄弟,考上大学进军营
他们是海口一户人家的三胞胎兄弟,他们的外公和舅舅都是当兵的,妈妈也是在军区大院长大的,母亲对部队的生活特别熟悉,而且充满了期待。
当她一下子生了三胞胎兄弟后,妈妈就觉得这三个秃小子是三个当兵的料。
所以本着“穷养男的,富养女”的原则,这三个孩子全都由爸爸妈妈两个人带大的,既没有找保姆,也没有让麻烦祖辈。
母亲甚至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采取了一种散养式的育儿手段,但三兄弟好像与生俱来的有一种自律性,懂规矩,守承诺,自主学习能力很强。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教育方式,养三个孩子也没有觉得有多累。
不知不觉孩子就长大了,三个孩子爱运动,跑步打球都不落后,长得一样、高度一样、体型一样。
这得天独厚的优势被舞蹈班的老师看上了,于是就让三个孩子练舞蹈。
其实练舞蹈很苦的,哪怕是先天再有优势,也要经过千锤百炼。
压腿劈叉空翻,哪一个动作都是吃苦流汗流泪练出来的,但是哥仨没有任何怨言,不抱怨,不喊苦,一边学习一边练舞蹈,什么都没有落下,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
这些年他们参加很多比赛,可谓是奖状糊满了墙壁。
到琼海嘉积中学读书后,他们三兄弟十分热衷于体育运动,足球、篮球、羽毛球、游泳都是一把好手,三人最钟爱的还是从小坚持练习的舞蹈。
三兄弟从小就参加了很多比赛和演出,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家里也有很多舞蹈奖项的奖杯和关于他们舞蹈的海报。
当时还在读初一的三兄弟还曾在2009年被央视举办的《少年中国说》节目就选中了,三人受邀去往北京排练舞蹈。
男孩子练舞蹈不仅身体要柔软,更得训练自己的体能,与现在的小鲜肉不同,哥仨身上散发着阳刚之气。
他们吃过很多的苦,经历过很多的挫折和磨难,哥仨摸爬滚打样样都拿的起来,他们身体筋骨又有柔韧性又比较硬朗。
那时的三兄弟在北京舞蹈学院的练舞室一遍又一遍地排练,持续了两个月,时至今日他们还记得那时候的旋律。
可后来三兄弟因为身高没达标被节目组刷掉了,但是那段经历对于他们来说弥足珍贵。
虽然被刷下来了,但是他们没有灰心没有气馁,没有因为这次的失败而放弃舞蹈这条道路。
他们继续努力学习的舞蹈,扎实自己的基本功。
寒来暑往,终于也因为他们基本功扎实,当年很顺利地通过了艺考,并一起考入海口经济学院舞蹈专业。
在大学里,一米八二个头的三个兄弟出尽了风头,各种演出都少不了他们,他们就是学校的脸面,学校的形象代言人。
但是兄弟三个可是不满足这些,他们都有一个当兵的梦想。
2016年,三兄弟在读海口经济学院大一舞蹈专业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参军入伍。
“我们三兄弟从小就跟部队结下不解之缘,渴望着有一天能穿上军装。”李周昕直言。
三兄弟在老家上初中的时候就已经学了6年的舞蹈,接触军旅题材的舞蹈又比较多。
三个小孩当时就梦想着,如果自己能穿上绿色军装,成为光荣的士兵那该有多好。
2016年6月,海口市征兵办来海口经济学院进行征兵宣传,三兄弟一起观看了宣传演出,当时就有了从军入伍的想法。
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演出结束后,征兵办的工作人员通过校方老师找到了他们,希望拥有文艺特长的三兄弟能够参军。
父母也都很支持他们的想法,三兄弟顺理成章的参加了征兵体检。
没想到兄弟三人全都通过了征兵体检审核,2016年8月,哥仨一起迈入了绿色军营。
从出生到小学、中学、大学他们没有分开过,现在他们还将一起穿上军装,进入军营,成为军营里面的三个汉子三个桩。
三人齐力求上劲,军营里面树军魂
投笔从戎这也是妈妈的梦想,孩子入伍的时候,妈妈嘱咐三个儿子,军队就是一个大熔炉,她要求儿子们尽快把自己打磨出来,成为一块好钢。
但是他们的同学却不理解哥仨的想法。
他们觉得凭着哥仨的颜值和条件,在大学里舒舒服服混到毕业,以后的工作不愁的,干嘛非要参军。
哥仨对同学说,军营虽然艰苦,但是也历练了人格,让他们变得更加坚毅,帮助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他们就是看中了军营的那种紧张刻苦的环境,能够磨练自己意志,在军营里吃过了苦,再进入社会,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军队这个地方,无论你是谁,只要进部队都是要进行正规的训练,要把你由一个地方老百姓变为一个真正的军人!体能训练、军事训练、专业训练、思想教育样样不能少。
三兄弟没有因为自己是大学生兵而挑肥减瘦,不下基层。
也没有因为自己曾是学校明星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他们在部队中严要求,勤训练。每日5点起床,整理内务,出操,在单兵训练,实弹射击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三兄弟真正做到了走上训练场、登上打擂台,人人参训、人人参考、人人过关。
部队领导也给兄弟三人说出了,积极性比较高,动作领悟比较快,纠正动作时能够认真体会,队列纪律遵守较好,精神面貌极佳,军容严整的评语。
2018年9月,作为军营男子汉的三兄弟从部队光荣退伍,李周昊和李周昕还获得了优秀义务兵证章。
退伍之后求学路,军营习惯好处多
退伍后三兄弟重新返回大学读大二,新同学知道哥仨是因为参军入伍耽误了读书,他们是一百个的不理解,问哥仨这样折腾有啥劲。
但是老师们可是发现了哥仨的变化,曾经给他们教授专业课的老师都说他们跟大一时比像变个人一样。
老师林道胜经常在班里夸赞三兄弟上课不迟到、不逃课,规规矩矩听课,认认真真做笔记,做事雷厉风行。
让其他同学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
李周昊不好意思地说:“没参军入伍前,我们上大一时也偶尔逃课,不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
现在三兄弟已然成为了同学眼中的“红人”。
从军营再回到大学校园,三兄弟不仅皮肤变成了古铜色,思想作风也随之完全转变了。
以往身上的“坏毛病”也改掉了,他们把部队节俭朴素的生活习惯带回了校园。
他们在校园中不再喝奶茶、果汁等冷饮,只喝白开水。
不再点外卖,也不到餐馆吃饭,而是每次都是自觉去学校饭堂就餐。
衣服从来都是自己洗,并且他们把洗衣服的水积攒下来,用来冲厕所,洗拖把,不白白浪费掉。
南方炎热的夏天,“心静自然凉”成了三人防暑的诀窍,除了偶尔开一下电风扇,基本不曾打开空调。
2018年12月29日在海南省首届大学生戏剧表演活动的舞台上三兄弟再次亮相久违的舞台。
李周昊、李周易、李周昕编排的《练兵》还荣获了大赛一等奖。
取得好成绩的消息,让三兄弟连着几个晚上激动得睡不着觉。
兄弟三人珍惜每一个走上舞台的机会,将舞蹈的艺术魅力带给观众。
当然他们取得的成绩是与他们平常努力是分不开的。
从部队回到学校,三兄弟不仅在文化课程上拼命赶超,在舞蹈这项专业领域,三兄弟也是奋力追赶班里的舞蹈佼佼者。
在学校里争分夺秒地抓紧时间练习舞蹈,但舞蹈练习房开放时间有限,他们也想尽办法,蹭其他班级练习的时间,偷偷蹭场地练习,有时晚上10点多才回宿舍休息。
大二寒假的时候,三兄弟的日程已经排满了。
三人在一个舞蹈培训机构做兼职,一边赚学费,一边利用场地练习舞蹈,加强练习。
甚至他们每日还要去健身房,两年多的军旅生涯,让三兄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不放松对身体的锻炼,为以后登上更大的舞台表演打好基础。
三个兄弟心一样,部队锻造一代人
2020年的时候,三兄弟就已经做好了他们毕业后的规划。
三兄弟深知,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若是带着一脸茫然,踏入这个拥挤的社会,自己是无法占据一席之地的。
当今社会,总会有新的机会的产生,有的机会也会在消失,只有先知先觉的人才才能抓住机会,走向成功。
由于三兄弟天生的性格品质,也是因为在部队的训练,让他们拥有了,不愿安逸的生活,而是想要做什么事,都要全力以赴。
虽然三兄弟刚从军队回来,对社会上的一些事情好像多少有些脱节,在运用手机APP上面,玩的都不如自己的父母,他们也时常想融入群体,和同学打成一片。
但在断档了两年的时光,还是让他们保有了独立的思考性和不会在手机上浪费时间的优点,这也成为了三兄弟的强项。
他们现在有耐心,有毅力。
虽然脱节,但他们也是强于学习,很快就掌握了步入现在社会的法门,运用现在的互联网知识来武装自己。
当然对于三兄弟来说,自己的职业兴趣还是舞蹈,只有在跳舞的时候,三人才觉得将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所以在学校这几年,在没有落下文化课的同时,他们将舞蹈到功底更上一层楼,有时到外面表演,甚至不输其他任何专业舞蹈团。
2021年是他们毕业的时候,三兄弟认真修完了大学里面所有的学分,拿到了学士学位及毕业证书,并且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掌握了专业知识,参加了多项社会实践,也拓宽了视野。
更别说他们引以为豪的身体素质,在全校也是拔得头筹。
虽然这几年,他们由于疫情的影响,让他们的舞蹈中断了许久,但他们还是在家里,极尽所能的练舞、锻炼,反复琢磨着舞蹈动作。
没有让多年的努力付之东流的同时,反倒让基础的功力更扎实了。
2022年他们正式步入了社会,三兄弟想着要考研,正在努力的备考,闲暇时间他们还兼着练舞的老师。
这段时间也参加了多项大型的舞蹈活动,取得了多项的成就。
三兄弟经常谦虚的对人们说,这些都是自己应该做的。
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兵,是军营塑造了他们,也是自己成就了自己。
他们未来的路还很长,愿他们不忘初心,牢记军营里面对他们的教育和锻炼,当然,这样不靠颜值靠实力的三胞胎兄弟的未来,想来将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海口爱跳舞的三胞胎“小鲜肉”齐报名参军;中国网;2016-08-15
海南省教育厅文件——琼教体〔2019〕201号;海南省教育厅;2019-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