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调查”工长带头巡视道岔(宁陵工区设备道岔作业)

赵广社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双眼,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干练。
2011年2月,42岁的他调任宁陵工区工长。
他按照“严全细”的标准,认真执行生产任务“月调查”和作业回检制度,结合设备质量动静态分析,狠抓正线设备质量均衡、站线设备质量提高和站场外观标准化建设。

宁陵工区负责保养陇海线管内39组道岔和8条股道,其中3条股道担负着客车的接发任务,2条股道担负着国家电厂运煤的编解任务。
无论设备哪里出现问题,都影响到站区的行车安全。
为保证设备质量稳定,赵广社在工区成立了QC设备攻关小组,根据白天现场检查的数据,晚上认真分析病害,制定次日的设备整治计划。
他建立设备状态等级制度,确定工作重点、难点,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期限,边检查边整修,对设备存在的轨距、高低、水平、方向等超限处所进行“记名式”整治。

道岔是日常作业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型号不一致,岔后附带曲线多,设备老化,道床板结,加之车流较大,设备几何尺寸不易保持。
经过摸索,赵广社总结出“三必须工作法”和“两整改作业法”。
即对重伤钢轨、辙叉、尖轨必须及时更换,对失效轨枕必须及时更换,对失效扣件必须及时更换;对超限几何尺寸整改销号,对难点病害整改彻底。
在2011年5月份宁陵站区设备整修会战期间,他带领职工加班加点,大干苦干,两个月内整治高低318处、吊板246处、轨距227处、轨向184处,整正胶垫680多块,复紧扣件1200多个,使设备全部达到优良标准。

月调查”工长带头巡视道岔(宁陵工区设备道岔作业)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今年1月份,宁陵工区利用非正线“天窗”对过客车到发线进行维修作业。
赵广社带领职工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干在工地,吃在工地。
他从上部几何尺寸到下部连接零件,从动态添乘到静态分析,对每处设备病害进行详细分析、认真整治。
他的心很细,工作日志中密密麻麻地记录着现场检查的翔实数据,工地急需的工具材料,职工的生产生活热点,需向车间反映解决的难点问题等。
在施工的紧要关头,他感冒高烧到39℃,起了满嘴水泡,喉咙红肿发炎,连说话都困难,仍拖着虚弱的身体奔波在工地。
职工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劝他到医院打点滴。
他说:“工期这么紧,我放心不下,吃点药坚持一下就好了。
”坚持不下“火线”。
他带领工区23名职工顽强拼搏,共更换轨枕76根、扣件420套,捣固线路5.4公里,均匀石砟180余方,使设备质量达到了上部准、下部稳,纵不爬、横不移,线路外观焕然一新,晃车信息明显减少,站专线设备由原来的轨检车出分80多分骤降至40多分,成绩在东陇海线名列前茅,圆满了完成月度生产任务。

在日常管理中,工区形成了一套管理制度,赵广社带头遵守,严格执法,无论是他本人,还是班长和职工,谁违反工区的规章制度都要受到处罚。
如今在宁陵工区,大家践行“看惯了,干惯了,习惯了”的工作理念。
“看惯了”是指看专业书、看规章制度惯了,“干惯了”是指标准化作业惯了,“习惯了”是指养成了遵章守纪的好习惯。

平凡的岗位,因为执着的坚守,有了别样的精彩。
10年来,赵广社先后发现安全隐患40余处、线路塌方6处,其中危及行车安全的塌方2处,及时进行了处理,确保了线路的畅通。
他先后被评为路局“优秀共产党员”、段“先进生产者”和“安全生产先进个人”。
也成为今年以来连续4个月当选段“明星班组长”的唯一人选。
(李中华)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