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嘉定村民在这里乡村秘笈)

它们的“变美秘笈”是什么?

跟着小嘉一起来看看!

安亭镇赵巷村

在这里→(嘉定村民在这里乡村秘笈)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7月汛期,暴雨恼人。
嘉定区安亭镇赵巷村村口的金昌西路上,集卡轰隆而过溅起与车胎齐高的水花。
转个弯,一条小径直通赵巷村西高泾村民组。
这里村庄却安静地犹如一幅水墨画。
白墙黑瓦整齐划一,钢化玻璃搭起的垃圾厢房几乎闻不到一丝异味,村口一片休闲林地郁郁葱葱,门厅大开的人家传出阵阵豪爽的笑声……这样一个岁月静好的村落,也曾是治理问题频发的“硬骨头”。

赵巷村处在城乡接合部,伴随城镇化进程,大部分农民搬进城区居住,大量房屋闲置或出租给外来人员。
赵巷村6个自然村,337户农户,其中1个村已动迁,外来租住人员约有八成,来沪人员大量聚集农村,租户流动性大,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带来了一系列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环境卫生等问题。
“有的人家从二楼私拉了根电线垂到底楼给电瓶车充电,一充就是一晚上。
”赵巷村党总支副书记徐加英回忆当初似乎仍心有余悸。
可任凭村干部磨破嘴皮,问题依旧反反复复。

“我们意识到农村社会管理中的一些顽疾其根源或多或少都和‘房子’有关,所以想抓住‘房屋管控’作为破解管理难题的金钥匙。
”徐加英介绍,2014年,赵巷村正式成立安巷工贸有限公司,探索农村“房屋托管”物业式托管模式,建立托管平台。
由公司进行统一收储、统一装修、统一出租、统一管理、统一服务。
每一套申请托管的房屋都要经过评估,每一位租客都必须提交在职证明和无犯罪记录,并由专人登记审核。
“我们可以安心在家收租金,没有房屋空置租不掉、房租收不上来的担忧,也不用担心房屋安全,物业24小时随叫随到。
一年租金收入就能拿4万元。
”西高泾村民组一户托管户很是高兴。

在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过程中,赵巷村还先后完成了生态河道整治,道路交通设施建设、雪亮工程监控、绿化景观、农村供水管网改造和村域内架空线路整理。
对拆违后农户房屋和道路修补,优化村民居住环境,在安装路灯、监控的基础上,增加了车辆和人脸识别系统。
改善电瓶车集中投币充电等公共设施。
实现民宅外墙白化,拥有村级生态走廊绿道120余亩、1个约10亩的小型村组休闲公园、生态林60亩。

目前整个赵巷村已经完成150户托管房屋的意向签订,其中已经完成装修并顺利入住的共有122套农民住房,共计600户租赁户2000余人。
“安客模式”的管家式服务,减轻了村民管理负担,解决了老百姓后顾之忧,村民的收入增加了,外来人员居住得舒心了,实现了各方共赢。

如今,在赵巷村,日不闭户、邻里和谐、高度自治成了常态。
疫情期间,不少来沪人员主动向村委申请充当志愿者,并为执勤的村干部送点心。
以新老村民党员为抓手,村民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实现自主管理。
40多户农户从城区搬回了自家居住。
“我们就像家人一样。
”与租客同住的赵巷村村民朱阿姨感慨道。

嘉定工业区草庵村

小河清浅、鱼虾肥美、竹林菜地、畦分棋布。
走进位于嘉定工业区的草庵村,鸡鸣狗吠相伴于耳,篱笆小径,阡陌交错,一派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风光。

当年,在城镇化进程中,这座区域面积4平方公里的村庄曾被边缘化和空心化:房屋老化、环境污染凸显、基础设施薄弱,加上村庄产业发展单一,劳动力流失严重,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日益加剧,村庄发展严重缺乏活力。
这样一个边缘空心村是如何蜕变为生态宜居的产业潜力村的呢?

因建房管理控制,草庵村农民住宅,近20余年未进行过住房更新,农民住宅普遍老旧破损。
又因村域内没有进行污水纳管,工业企业、村民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水、垃圾普遍处于原始排放处置状态,村域内河道淤塞、河水污臭、垃圾堆积等情况屡见不鲜,20个村民组,740户人家不堪其扰。
美丽乡村创建启动后,村里加大了基建投入,修复了26条主要道路,整治了13条河道,全面完成740户污水纳管、自来水管道改造,每家每户装上了水表,安装路灯80多盏。
路通了、灯亮了、水清了、绿化多了,昔日落后村庄换了模样。
“原本从村头到村尾3公里路,一盏路灯都没有,90年代修的水泥路坑坑洼洼的,走夜路很危险,现在柏油马路平坦又干净,装了路灯一路都是亮堂堂的,回家的心情也好了几分。
”村民王先生说道。

“原来村里一个公厕都没有,现在一共建成10座,方便了村民,也提升了环境。
之后还会继续新建,每个村民组至少要有1座。
”村党总支书记徐永良介绍,近年来开展的农村“五违四必”和无违村居创建等行动的落实,现在的草庵村正向着河清水绿、自然乡土、干净整洁,生态宜居的方向蜕变。

草庵村是工业区北区经济薄弱村,村集体经济主要以一产和集体土地非农使用租金为主。
随着198工业用地减量化工作的推进,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愈发单一。
在美丽乡村创建中,工业区把提振乡村产业振兴亦作为工作重心,成立了为村级经济服务的平台公司——上海昊远物业管理公司,通过建设标准厂房、参股园区企业等方式积极参与园区产业发展。
同时,借助村庄规划方案,通过平移归并梅山猪保种场周边村庄,减少了保种场发展的环保阻力,助力梅山猪产业蓬勃发展。
此外,鼓励特色蔬菜种植,通过农超对接和产销平台,构建农产品产销服务网络。
草庵村还对2700亩水稻田实施了高水平良田建设。
对田间道路进行硬化,实施水泥明渠改造和灌溉泵站管道建设。
“水稻是我们村最主要的农业产业。
原本水稻田间都是泥巴路,现在卡车可以直接开到田头收粮,实现了粮食不落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为推行机械化规范化的现代农业打下基础。
”徐永良说。

未来,草庵村计划引进更多注册型企业,规范农业生产,鼓励农场化经营,继续根据本村实际情况与需求,围绕“村容整洁生态佳、舒适宜居生活美、创收增产生产优”的发展目标,努力打造以“梅山猪文化”为主题,以“田园生活”为基础,以“种养游产业”为特色的“产城乡融合型”村庄。

江桥镇华庄村

30年前,嘉定江桥镇华庄村曾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烂河泥底板”的经济贫困村,村民以耕地传统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8个村民小组分布零落,环境脏乱。
如今,村民看病不掏钱、午餐免费吃……多种福利在村委的经营下惠及村民。

为了改善华庄村村民的居住环境,1992年村委会开始建造华庄中心村,统一建农民别墅284幢。
如今,4家村办企业成功转型为4家股份制企业,夯实了华庄村的经济基础;“奔驰中升之星”“驴妈妈”等一批规模大、产品结构好、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在此安营扎寨;村里的房屋几乎没有闲置,村民几乎无人选择出租。
村民看病不掏钱、午餐免费吃,守村规还能拿奖励,生活娱乐设施一应俱全,羡煞旁人。
这些都离不开华庄村的“实干”精神。

最令“外人”羡慕的是要数华庄村的福利制度了。
从医疗饮食、出行问题到就业收入、精神文明,华庄村处处为村民考虑。

为了方便村民就医,华庄村与普陀区中心医院结对共建,开通了就医绿色通道,每年组织30周岁以上村民免费体检。
年满65周岁的老人每周一至周六可以在中心村的集体食堂免费吃午餐。
近年来,华庄村逐步建立了6支便民服务队,每年都会对生活困难家庭和残疾村民给予帮助。
运行多年的免费“便民服务车”解决了村民出行问题。
村集体企业会优先考虑有就业需求的村民,“我们村委会的工作人员也全部都是本村人,这是我们服务好本村村民的基石。
”华庄村党总支委员、村委会副主任杨文娟说。

对于遵守村规民约的村民,华庄村会每年发放一笔“精神文明”奖励,高龄老人的奖励幅度更大。
通过发放奖励的方式,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提高了。
“红歌队”“舞蹈队”“老年门球队”等社团活跃在华庄村,村委还专门聘请指导老师来帮助社团开展活动,走出华庄。
志愿服务、邻里互助、村民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消除了邻里之间的陌生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开通“华庄印象”微信号后,村务全线公开,每月的村务公开日,村民都可以在公众号上查看相关信息,履行监督,微信平台还会定期宣传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等重点工作。
每家至少有一位村民会在村民微信群内跟进重要信息。
信息化打通华庄村基层民主的“最后一公里”,自治、法治、德治在这里得到了高度融合。

“我们工作的原则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把钱花在老百姓身上,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杨文娟表示,与老百姓互动多了,人心齐了,推行管理也变得顺畅了。

“今年我们正在创建全国文明村,这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杨文娟表示,华庄村还将继续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以打造生态优美、绿色宜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花园小区为目标,对农村建设进行科学规划,为村民谋求更多实惠,建立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