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画 | Rui
▌ 是“突破边界”,而不是“盲目转行”。
你好,欢迎来到我的世界。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曾就职于世界500强碧桂园总部,任职产品设计师,负责建筑机器人操作系统产品设计;现就职于某互联网造车新势力,任职自动驾驶产品经理,负责自动驾驶场景下的人机交互产品。
获得过德国红点奖和国家专利,拥有跨学科的实践背景,从建筑设计到交互设计再到体验设计甚至服务设计,致力于拓展设计的边界,打造产品的温度,搭建科技与用户之间体验的桥梁,持续分享我的职业成长与深度思考。
这篇文章是我近3年工作实践的回顾,从2019年6月毕业到2022年4月,这3年工作实践总共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一:VR建筑场景设计师;
阶段二:人机交互产品设计师;
阶段三:自动驾驶产品经理。
阶段一:VR建筑场景设计师
校招进入华建集团的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
2019年7月1日,在上海开始全市推广垃圾分类的当天,入职华东院,然后就开启了地狱般的建筑设计院工作模式。
在毕业前,曾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打过工,在成都基准方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绿建事业部实习过,也在学校导师的建筑设计工作室接过私活,换句话说,这几种毕业后的建筑工作方向都有所尝试和了解。
了解的结果是:在毕业前就对建筑设计这个行业几乎彻底失望了。但是本科学校位于内陆四川,信息闭塞,看不到学长学姐转行,更没有可参考的榜样。
失望就演变成了迷惘。
最后还是在2019年3月毕业前接受了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的offer,不是因为华东院这种超级大院有多厉害,而是因为:华东院在上海。
上海是个前沿的城市,应该会比在成都看到更多的机会、请教到值得学习的前辈、找到新的转行目标——这是我当时极其朴素的想法。
1.1 与前辈交流来获取可借鉴的榜样
于是,在华东院新员工培训期间,认识了一些同济、东南建筑学院的同事,又通过他们了解到了他们的师兄师姐毕业转行的动向。
华建集团华东设计研究院2019年新员工培训
其中有一条东南大学的同事转发给我的公众号文章吸引到我的注意:一位东南大学城乡规划学硕士毕业的前辈去了位于北京的龙湖集团数字科技部做用户体验设计师。
在北京 | 顶级房企的用户设计体验岗,从城市设计跨界UX,这颗种子就在心里种下了。
新员工培训结束,就立马被安排到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项目组去,当时的工作时长:连续2个月的早上11点-第二天凌晨3点甚至直接通宵到吃早饭。
正在建模渲染商业综合体建筑概念方案
矛盾的心理开始出现了:一边需要不停通宵加班画图建模,一边又要了解新的转行信息;一边十分厌恶待在建筑设计研究院希望立马离职,一边又有点不舍得华东院的招牌,毕竟真要在华东院熬个5年8年的,可能也不会太差。
1.2 与自己的执念和解并及时止损
幸好,我及时放弃了沉没成本,及时止损,没有抱有一丝一毫“如果我留在建筑设计院会怎样”的侥幸心理。
这是因为,我在华东院遇到了跟我同一部门的好友,煌杰老哥,我跟他不仅是同部门的同事,还是同宿舍的舍友,无数次躺在上下铺的彻夜长谈,无数次对自我内心、对行业发展、对科技变革的剖析之后,我开始慢慢跟自己和解,开始不再对“叛变”建筑学学士这个title感到遗憾,也不再执着于将来成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终于决定遵从内心、放手一搏。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山本耀司
入职两个半月后,2019年9月中旬,我从华东院裸辞了。当月回到老家成都,立即在成都找了一家清闲的国企工业互联网公司,十一科技,作为正式转行的过渡。
在这家公司,开始做VR建筑场景的设计工作,我开始负责VR建筑场景设计、建模和渲染工作,制定相关3D建筑模型标准与参数,定义用户观看VR建筑的互动体验,帮助用户通过VR一体机在虚拟的VR建筑内漫游浏览,以便用户在建筑没有实际施工前就可以沉浸式感受到真实的建筑空间与效果。
这段VR建筑场景的项目经历也给后面的正式转行带来了极大帮助。不要给自己设置限定,额外的项目经历很可能对未来的你产生极大的帮助。
用户戴上VR一体机在虚拟的三维建筑空间内自主地漫游浏览
在十一科技工作的时候,因为不用加班更不会通宵工作,所以晚上就有足够的时间开始自学交互设计和用户体验设计。
1.3 看书而不是刷知乎
很多人喜欢不停刷知乎,但是越刷知乎会越让自己焦虑不堪,知乎中的文字只能帮助人“快速入门”,而书籍中的知识是成系统的,可以帮助初学者“成体系入门”。快速入门和成体系入门的知识结构差距在正式面试时,在经验丰富的面试官面前会暴露得一览无余。
2019年上半年-2020上半年看过的互联网设计相关的书
强烈推荐孔夫子二手书网App,价格从高到低排序,又便宜又成体系的知识唾手可得。之后我也会持续分享关于职业规划、科技产品、设计心理学等优秀书籍的读书摘要。
1.4 制作新的设计作品集来表达自己的能力
2020年1月初,新冠病毒肆虐武汉,我在成都不得不居家隔离。正好,大量的时间空闲出来,不用分心工作,不用外出社交,一边继续看书一边开始做交互设计作品集。每天花10小时左右在作品集制作上,直到2020年5月初最终作品集完成,一共花费了4个半月左右时间。
该作品集总共分为了6个部分,4个虚拟的交互设计作品+1个建筑竞赛获奖作品+其他手绘摄影作品。更加详细的保姆级交互设计作品集拆解将在之后的文章里详细分享。
我的交互设计作品集封面和目录
1.5 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正式转行
2020年4月向成都的十一科技提出正式离职。
2020年5月初做完全部作品集,就立马开始了正式转行、投递简历的过程。5月,疫情蔓延的全国,里都是某某公司裁员倒闭的消息。虽然对自己的作品集信心满满,但是在这个疫情的大环境下,真的可以逆势而为,找到心仪的科技公司的用户体验岗位的工作么?
仿佛原本以为会是一个极其漫长和艰苦的过程,结果,从投递简历到一面二面三面拿到最终心仪公司的offer只花了9天。因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碧桂园集团博智林机器人用户体验设计部门的招聘信息
招聘信息上写到:“UE交互设计:逻辑说服力 · 心理爱好者 · 十八般武艺 · 融会贯通 · 场景是我的舞台。”
地产行业Top级别的公司、原华为UCD中心的总监带队、机器人产品、数字科技中心、用户体验部门、美食之都顺德市、44㎡单人独卫公寓、屋顶花园带泳池......每个关键词都在撩拨我的心弦。
阶段二:人机交互产品设计师
2020年6月,疫情好转,从成都飞到广州去碧桂园集团博智林机器人报到,正式成为了一名人机交互产品设计师。
碧桂园集团总部
其实,转行这个词用在这里并不太贴切,我只是转变了职位,并没有离开地产行业。不管是在华东院还是在碧桂园集团博智林机器人,都属于地产/建筑/建造行业。
但是,职位的转变已经为我重新打开一扇门,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
碧桂园集团旗下博智林机器人总部
总部位于北京的龙湖集团数字科技部成立于2018年,同年,碧桂园集团旗下的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也成立了。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建筑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研发、制造与应用为核心的智能制造科技创新企业。
于是,2020年-2022年两年的时间内,我在碧桂园博智林的主要工作也就聚焦在了建筑机器人操作系统与BIM数字化上。
但是,当我在做建筑机器人操作系统的同时,每天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我有了建筑机器人操作系统的实践经验后,我可以通过这个宝贵的经验继续做点什么更有意义的事情呢?
2.1 从里洞察到全新的世界
2021年1月11日,百度正式宣布组建一家智能汽车公司,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看到这条,我两眼放光内心激动,开始大胆假设小心论证:我有没有可能加入造车的浪潮呢?
百度官宣造车
2021年3月29日,雷军也在春季新品发布会上官宣成立智能电动汽车全资子公司。
小米官宣造车
于是,我开始了更加细致地“小心验证”:特斯拉被引入国内开始标准化生产制造、蔚来小鹏理想三家造车新势力已经完成前期铺路、国家政策正在大力推广充电桩等基础设施、汽车行业是除互联网行业之外最重视用户体验的行业之一、车载系统将会成为PC系统和手机系统之外另外一个超级系统平台、智能驾驶越成熟车内空间就越需要用户体验、智慧家居智慧办公智慧出行三者将会更加深度融合......
从业界角度看,小心验证的结果是:加入造车浪潮的这个假设可行。
2.2 紧紧跟着国家队走
2021年3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其中明确提到“03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和“06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这两类都属于《十四五规划》中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领域。
我在博智林机器人做的建筑机器人操作系统就是“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下面的“工业控制系统”,试图去找到两个不同领域的一个相同底层逻辑,我再次问我自己:那我可不可以去做“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下面的“智能(网联)汽车基础技术平台及软硬件系统”呢?
从国家政策的角度看:只要能够找到这个相同的底层逻辑,从建筑机器人控制系统到智能网联汽车软硬件系统的这个路径也可行。
2.3 找到自己在两个领域中的共同价值
博智林的嵌入式开发和算法开发同事们花了一年多时间攻克了很多技术难关,“成功地”打造出数十款建筑施工机器人,有楼层清扫机器人、地面整平机器人、混凝土打磨机器人、外墙喷涂机器人等等。
机器人操作员正在通过平板远程遥控楼层清洁机器人完成清洁作业
但是,当机器人研发工程师把这些建筑机器人从实验室交付到一线施工现场时,一线的机器人操作员却难以操作这些机器人。
原因是:建筑机器人操作系统是由机器人研发工程师自行开发的,他们对自己开发的操作系统极其熟悉。但是,一线的机器人操作员却都是第一次接触到机器人和机器人操作系统,而且建筑施工工艺也十分复杂。所以,机器人操作员无论是通过岗前培训还是反复模拟练习,都难以熟练掌握机器人的操作,甚至因为误操作还发生了安全事故。
于是,博智林需要既了解建筑施工工艺又了解软硬件交互产品的设计师,来重新设计整个建筑机器人的操作系统,以方便一线操作员使用。而我恰好既了解施工工艺,又了解产品设计。
不停地掌握跨学科的知识体系,找到自己在两个甚至多个领域中的共有价值。
智能汽车的研发过程也是如此,优秀的自动驾驶开发工程师们、地图算法工程师们以及整车研发工程师们很可能开发出来一款在技术上很先进但是驾驶员和乘客都不会使用的“智障汽车”。
这就是对不同业务领域的相同底层逻辑的挖掘。这个相同的底层逻辑很好地回答了面试官的质疑:你为什么觉得你可以转行到没接触过的新领域?
2.4 将当前的领域与想去的领域进行跨界融合
在博智林,我们将自己的博智林总部大楼做了整体的BIM数字化,通过BIM智慧运维平台将BIM+AI新技术融合,以BIM模型为空间载体,利用BIM模型拉通各模块的服务功能,将多项AI能力赋能于建筑运维场景管理中,通过IoT平台集成各类智能化子系统,对建筑范围中的人、事、物进行有效管理。
博智林总部办公大楼的BIM智慧运维平台
在这个项目里,建筑学的优势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可以定义建筑的运维场景,可以搭建整个园区的BIM模型,还可以设计整个平台的交互界面,甚至可以可以定义3D模型的转场动效等等。
不仅如此,通过这个项目可以更好地了解到IoT的应用、AI的应用,以这个项目为基础,往小了可以继续做智慧社区和智慧家居,往大了可以做智慧城市和智慧出行。
做完这个落地项目之后,我开始做概念性和前瞻性的研究,试图去探索:地产行业的BIM技术还可以与哪些行业跨界融合?
我选择了与汽车行业跨界融合。
于是,2021年中旬,我在佛山和广州分别试驾了蔚来es6、理想one,小鹏P7和特斯拉modelY,并深度体验了广州国际车展的数款新车,尤其对小鹏P7的自动驾驶自动泊车做了大量研究分析与重新设计工作。同时深入阅读了十几篇知网上关于自动泊车的硕博论文和《自动驾驶改变未来》《以人为本的智能汽车交互设计》等专业书籍。
优化前——小鹏汽车在佛山悦然商城时,车载地图界面没有地下车库的的三维导航地图
当我试驾小鹏并开车进入悦然商城的地下车库时,发现车载导航地图变成了“瞎子”,在黑漆漆的地下车库也不知道该往哪离开,更不知道哪里有空的停车位,我感到了无助和焦虑。
此刻,我突然意识到:这就是自动驾驶产品体验优化的机会啊!
于是,结合我在建筑机器人行业的BIM数字化技术,针对下一代智慧泊车场景的提出了概念体验设计方案。
利用地产行业的BIM技术将商城以及其地下车库整体“建筑信息模型化”,以三维模型为载体,将多项AI能力赋能于地下车库的自动化运维场景管理中,通过IoT平台集成各类智能化子系统,可以对地下车库中的人、车和车位等进行有效管理和规划。
优化后——小鹏汽车在佛山悦然商城时,车载地图界面有地下车库的的三维导航地图
当智能汽车从城市道路驶入BIM化的地下车库时,车载导航就从城市导航系统切换为基于BIM的三维立体地下车库导航系统。系统可以根据用户在商场的活动和车位现状自动选择最合适的车位,并引导用户自动驾驶到预定车位。
在保证技术合理应用的同时,该体验设计方案能够提升用户在地下车库的泊车体验,还可以同时给地产、车企、用户三者都带来共赢。
BIM+APS+IoT的信息互联关系图
当我想要去车企的时候,当车企面试官问我你为什么想来造车时,我不会只是嘴上说:我对智能网联汽车有很大的兴趣。我会告诉面试官:我有理论支撑、有调查研究,有实际行动。
首先大胆假设,然后小心论证,最后付出行动。
阶段三:自动驾驶产品经理
2022年3月,从广州飞到上海,正式加入某互联网造车新势力,成为了一名自动驾驶产品经理。
新的故事从现在开始书写,新的征程从现在开始启航。
希望能够搭建科技与用户之间体验的桥梁,持续分享我的职业成长与深度思考。
最后的话
转行路径:
建筑学→VR建筑场景设计师→界面交互设计师→人机产品交互设计师→自动驾驶产品经理
转行四要素:
深刻的洞察+无畏的心态+精确的表达+合适的时机=成功的转行
希望我们可以成为好友,一起分享彼此的职业成长与深度思考。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智能座舱研究社
本文由@Piggy原创,发布于「智能座舱研究社」,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