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水、管水、送水——湖南抗旱一线的故事(打井抗旱送水水库最多)

找水——“这是我打井最多的一个月”

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灌溪镇岗市村的一棵桂花树下,沈运祥和工友们找到一处地下水源,搭好塔架,摆好工具,开始打井。
8月以来,沈运祥打了20多口抗旱井,这棵桂花树,是所有作业现场里出现的唯一一个遮阳物。

8月24日,沈运祥(前)在常德市鼎城区灌溪镇岗市村打井。
新华社 陈思汗 摄

找水、管水、送水——湖南抗旱一线的故事(打井抗旱送水水库最多)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我从1985年开始专职打井,这个月是打井最多的一个月。
”58岁的沈运祥说,他的团队共有20多人,目前兵分五路在湖南多地作业。

沈运祥粗略统计,这轮旱情发生以来,他们打出的抗旱井共灌溉了一万多亩农田。

打井是一项技术活,关键是要找准地下水源位置,除了依靠先进的找水仪等设备,还要结合经验。
“山嘴对山嘴,嘴下有好水”“撮箕地,找水最有利”……沈运祥在手机里保存了大量前辈和同行编写的找水“秘诀”。

作业现场,沈云祥还不停地接起工友打来的电话,远程指挥他们解决设备故障等问题,几乎顾不上跟说话。

打井还是一场“持久战”,一口井要成功出水,短则三五天,长则十天半个月,打井人每天要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

“最快三天,岗市村的这口井就能出水。
”沈运祥说,一出水,他们就立即赶往下一处,后面还有十多个村在等着他们。

管水——“我每天最多睡4个小时”

头顶是数不清的繁星,身边是赶不尽的蚊虫。
连续一个月,曾迪华就这样度过每一个夜晚。

老曾是常德市汉寿县崔家桥镇肖家冲水库的管护员,肖家冲水库是一座小(1)型水库,为当地4000亩农作物提供灌溉水。
为了用水安全,他必须通宵在水库堤坝上值守。
由于持续干旱,目前蓄水量只有40万立方米,不到正常时期的三分之一。

8月23日,曾迪华在常德市汉寿县崔家桥镇肖家冲水库检查抽水设备。
新华社 陈思汗 摄

水少了,就得精准利用。
何时放水、一次放多少、放到哪里,都需要镇上根据各村旱情程度合理安排、统一调度。
老曾只有在接到镇上的指令后,才能开闸放水。

老曾是个热心肠,他晚上管护水库,白天到各村帮忙,要么跟村民抬着抽水机到水源提水引流,要么与村民一起疏通年久失修的水渠。
“这段时间,我每天最多睡4个小时,身上的衣服就没干过。
”老曾说,能把水库里每一滴水送到最需要的地方,自己熬的每一个夜、流的每一滴汗都值得。

送水——“做力所能及的事,心里踏实”

53岁的龚文科是汉寿县军山铺镇太常山村人,平时在县里做生意。
8月初,当地出现旱情,向来热心***的他自掏腰包购买桶装纯净水,免费送给老乡们饮用。
目前已累计送水200多桶、4000多升。

8月23日,在常德市汉寿县军山铺镇太常山村,龚文科给村民送水。
新华社 陈思汗 摄

军山铺镇有一座中型水库,但由于当地面积大、人口多,加上目前水库蓄水量只有正常时候的50%,镇里生活用水紧张,因此白天由消防车统一送水。

龚文科告诉,他觉得消防车送水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于是开始了自己的送水计划。
最初龚文科自己送水上门,老乡们总想塞蔬菜、土鸡蛋谢他,后来他尽量安排公司员工去送,并叮嘱他们不许收老乡们的任何东西。

近一个月来,64岁的村民张伏安每周定期都会收到龚文科送来的4桶纯净水。
这些水对家里有4个小孩的张伏安来说,真是解了燃眉之急。

除了送水,龚文科还给村里购置了上万元抗旱物资。
他说,看到家乡受灾,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心里踏实。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