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放映员的诗意人生……(放映电影公司自己的部队)

一名战士放映员的诗意人生

许金成

一 农村放映

这是一位放映员的诗意人生……(放映电影公司自己的部队)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1956年9月,我出生于修武县郇封镇大位村。
1972年12月,完成了9年的学业,毕业于郇封高中。
在农村下乡劳动一年多,于1974年3月参加工作。
6月份参加新乡地区在原阳县举办的第四期电影培训班。
三个月的电影培训结束后,我在获嘉县电影管理站第四放映队下乡放电影,主要活动于县城南,太山公社周边几十个行政村。
当时的农村,文化生活十分馈乏,最好的娱乐就是听听收音机。
我们影队到各村放电影,那是很受农民欢迎的。
十里八乡群众,都要拉大带小去看电影。
为了满足农民群众的要求,在影片节目好,拷贝少的情况下,我们会组织两三个放映队,在相邻几个村同时跑片放映。
有时还要一个机器一晚上到两个村转场放映。
放映场地上,人声鼎沸热闹异常。
深更半夜放映结束,很多人还恋恋不舍,迟迟不想离开。
夏天时,很多小朋友都躺在地上睡着了,大人喊也喊不醒。
当时,我不满18岁,刚参加放映工作,青春激荡,活力奔放,拉着装机器和长竹杆的平板车,唱着革命歌曲,不畏酷暑严寒,长年行走在农村乡间为群众放映。
每天吃派饭,每顿饭四两粮票一角多钱,食宿一天一换,我们和农村群众的关系真可谓亲密无间。
有时放映后机器有故障,一直修理到天亮,也不觉得乏困。
记得当时放映有《侦察兵》、《青松岭》、《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故事片和样板戏,我和同事都能将台词熟背,唱段会唱。
工作热情十分高涨。
闲暇时间我曾作打油诗一首:

放映郎之歌

拉着板车气喘,两腿登得发软。

天天奔走乡间,头上直冒热汗。

白日太阳作伴,风尘仆仆路野。

夜晚单床乱板,薄被凉席也暖。

夏天蝇蚊扑面,冬天风雪打脸。

脚上如安轴承,食宿一天一换。

为了百姓笑颜,心中感觉蜜甜。

征程万里遥远,奋斗才会向前。

二 西藏当兵

1976年12月,响应党的号召,保家卫国,我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在隆隆西行的闷罐车箱里,我心情激动,写下了:

入伍抒怀

热血沸腾心潮涌,豪情壮志贯长虹。

胸怀祖国保国防,列车载我赴军营。

当名人民子弟兵,幸福自豪最光荣。

立志永远为革命,紧跟领袖奔前程。

列车载着我们刚穿上新军装的新兵,穿山洞,过秦岭,直奔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到达简阳县石桥镇。
成都军区在这里有一新兵训练基地。
在那里我们经过三个多月刻苦军事训练,操练队列拔慢正步,匍匐前进练习瞄准。
紧急集合练快速反应,野营爬山锻炼体魄,政治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接兵首长给我们讲,你们要有接受高原缺氧,紫外线灼伤的思想准备,因为你们要到最艰苦的雪域高原西南边陲去。
为此我又写下了:

进藏之前

心潮翻腾出远征,风雪路途高原行。

冰寒缺氧何所惧,决意向着屋脊登。

保卫建设新西藏,愿做一颗螺丝钉。

革命战士胸宽广,要为祖国立新功。

3月5日,我们部队全体战士坐上火车,先向大西北进发,到达西宁。
在此做短暂停留后。
又乘带帐蓬的军车,穿过青海向西藏行进。
途经青海湖、格尔木、三江之源的沱沱河、通天河、和唐古拉山、纳赤台、五道梁、藏北草原,昼行夜宿,历经近20天,到达藏西南,离日喀则几十公里的一个叫桃花村的军营。
一路上我们刚入伍的新兵,经受了天气奇寒,空气稀薄,缺氧胸闷,夜不成寐,十分艰难的生死考验。
为此我打起精神充满乐观的写下了:

进藏路上

战士抖擞,近万里,翻越峻岭崇山。

千难万险无所惧,锤炼红心赤胆。

风沙冰雪,寒冷刺骨,一往勇向前。

高原缺氧,顶住!没啥稀罕!

人道唐古拉山,似鬼门关,今我身临其观。

登高遥望八面天,无限风光独好。

两脚着地,双手揽云月,立地能顶天。

胸阔无际,能盛五岳大山。

到达部队,一开始我被分配在炮团警卫排。
站岗执勤,军事训练。
刚到高原的新兵,由于缺氧,紫外线灼伤,每个人都会嘴唇青紫,眼眶黑圈,脸上都会有片片斑斑的水泡,晚上由于缺氧还头痛难耐,无法入眠。
这些症状一年多才会慢慢消除。
3个月后,团首长考虑到我在家放过电影,把我调到政治处电影组,使我又能为连队战士们放映电影了。
部队电影组的主要任务是,每天早上提前起床,拉开小发电机,送上电,放起床号,再放10分钟音乐后放出操号。
全体官兵作息时间都是要等号声的,当时我们都很年青,瞌睡劲也大,如果不能准时起来,耽误了时间放号,那责任可大,是要挨批评的。
一开始不适应,还真是挨了不少批评,后来慢慢才好了。
哪个人如果不值班,必须按时出早操。
我们电影组住在军人俱乐部一旁的铁皮小耳房里,部队开会、庆典、搞娱乐活动等,我们都必须提前打扫好卫生,安好扩音设备,布置好会场,服务好会议或各种活动。
部队营房驻扎在四面环山的深山沟里,一星期仅能看两次电影,战士们能看上一场电影真好似过年一样。
我们团一营在距团部几百公里的亚东山顶驻扎,战友们说:在晴朗的夜晚,他们能看到印度新德里机场的灯光。
那里地处雪山顶峰,道路难行,气候恶劣,也因保密原因,战士们很难看上电影。
我们电影组也是很少上去的。

1978年中国电影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那一年解禁了近几百部建国前后生产的一大批影片。
我们电影组也增加了放映场次,一星期放映四五天,天天不重片,一年多时间,我们就放映了二百多部战士们喜闻乐见的好影片。
我们放映员可以不参加军事训练,但是必须尽快熟练学会放映机、晶体管和电子管扩音机、发电机及电工基础等技术。
所有放映设备出了故障,自己必须克服一切困难很快修好。
这样就逼迫自己努力学习各种知识。
为此,我选读了很多书籍,自学了各科知识,写下了一大摞16开纸的读书笔记。
从而使自己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有了一个很大提高,收获颇丰。
两年后,我们电影组原组长提升后,自己就代理了电影组长。
主持电影组日常工作。
1979年9月,我光荣的加入了中国***,成了一名无产阶级先锋队战士。

1979年2月17日晨,中国人民解放军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正式打响。
当时的印度外长正在我国访问,突然提前回国。
我们驻扎在西藏边防的部队进入一级战备。
我们电影组停止放映,随部队整装待发,时刻准备到前线投入战斗。
经历半月多的紧张备战,南疆的自卫反击战以我们的胜利而告结束。
我们欢呼庆祝,我当时也非常激动,提笔写到:

正义之师世无双

——祝贺自卫反击作战辉煌胜利

隆隆炮声震南疆, 严惩小霸胆气壮。

自卫反击卫四化,正义之师世无双。

当年9月,我们部队从日喀则千里移防至米林地区朗县,移防路上,翻越崇山峻岭,跨过险恶江河,穿过原始森林,沿着雅鲁藏布江,我看到西域边陲这壮丽美景,如诗如画,心潮澎湃,欣然写下了:

战士激情

雪山松柏立云端, 战士挺枪守边关。

只要人民都平安, 一腔热血无私捐。

翻越加查山

天路入云转千曲,云垂滴泪随手取。

皑皑白雪映银河,乘车驾雾会织女。

咏志

高原秋月菊正黄, 驱车悠悠野兴长。

天高云淡山接壤, 绕行千里喜欲狂。

保家卫国守边疆, 人民夸我好儿郎。

谁道西藏真凄凉, 却看诗情多激昂。

三 休假之旅

1980年9月27日晨,我休假离开部队,坐着部队的无篷敞车,一路颠簸风吹,晚上才到拉萨。
在军供站,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起身写下了:

回家心情

——休假离队第一天

秋夜正暗鸡未鸣, 风侵薄装透骨冷。

绕行颠簸行一天, 困饿伴抵拉萨城。

布达拉宫映晚霞, 车梭路网繁华景。

归心似箭那顾看, 离家还有万里程。

第二天, 我和战友郭景春,找了一辆进西藏送物资的返程车,到新疆柳园去,我们搭上了顺路车,又是昼行夜宿,白天坐在日野车的驾驶室内,看着路两旁梦幻般的如诗如幻的美丽仙景,想着即将回到阔别近3年的家乡。
心情很是惬意。
可到了晚上,我们俩人就得蜷曲在驾驶室里给师傅看车。
使我难忘的是,一天汽车翻越唐古拉山时,傍晚时分汽车抛锚出了故障,正好夜宿山上。
我俩就在车里蜷曲成团,靠相互体温取暖,半夜寒冷难耐,冻得实在不行,只好到一旁临时站点叫人家司机打着车,利用车的发动机余温来获取热量,个中滋味,五味杂陈。
这样北行,走了17天,才到达了大西北的柳园火车站。
刚听到火车汽笛鸣响的那霎间,我的心好像就要跳出来一样,快3年没听到火车叫声了。
一路上我写了下面感叹和抒情诗。

高原行

——10月3日从当雄至那曲

日头西行我向东, 遥望天际紫烟生。

驱车一程又一程, 奇特风景在险峰。

过唐古拉山

——坐汽车仰望唐古拉山峰

山峰高峻与天接,能同织女把手拉。

当年孙猴去取经,吾今乘车返回家。

夜宿山峰

——夜宿唐古拉山顶车中

海拔五千空气稀,冰冻天窟困又饥。

夜蜷车中当团长,身居高位欲哭泣。

柳园火车站,乌鲁木齐至上海的东去列车,车箱内十分拥挤,走廊上,厕所旁,人挨人,人挤人,喊叫声火车的轰鸣声伴随着污浊的空气充斥着整个狭小的空间。
刚上车使人胸闷难受,好在我俩是从高原缺氧的西藏过来,很快就适应了。
从柳园到西安,火车像蜗牛似的,一路爬行,走走停停,走了三白天两晚上,火车才到达郑州。
火车上我的腿也站肿了,下了火车,几乎就得瘸着腿走路了。
我们西藏兵休假时间三个月,在家待不足两月后就必须回部队了,已经是12月份,进藏的路上一定是冰天雪地,道路更难走。
怎么办呢?我正在发愁之时,我的奶奶心疼关爱我,说让我坐飞机进西藏吧。
当时坐飞机得160多元钱,那年代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坐火车和汽车费用部队报销,飞机票得自费不能报销。
那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
中央对农村政策放宽了,可以搞多种经营。
我家的生产队新建了机制砖窑,那年我家就能分到两千多元的分红,也能承担这笔巨额开支了。
12月12日,当我坐上成都至拉萨的飞机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写下了:

乘飞机至拉萨

乘风直上八千三, 长空万里一眼观。

瞬间飞跨几江河, 分分穿过数座山。

坐飞机两个小时走过了坐汽车十多天的路程,真是快呀!

四、复员回乡

1981年4月11日,当我即将离开相处四年半,休戚与共的战友和首长们。
心中顿觉难舍难离,眼含泪花。
为此,我记录下当时别离之情:

泪别战友

——复原从部队营地离别战友之情景

四面高山,抬头看一线天,这营房残垣斑斑。

往日里我看一眼,心里添一层愁烦。

恨不得,恨不得马上就走,走得很远很远......。

可是今天,不知为什么?不知为什么??

我的心好像,好像被什么栓。

回头看,越看越留恋,越看心越颤。

去年就是这个时间。

我从这里送别老战友,眼泪挂两腮。

不知为什么?不知为什么??

羡慕别人一去不回返。

心里想,我若有这一天,

该是多么高兴和欢快。

可是今天,不知为什么?不知为什么??

当战友们挥手惜别时,我竞难过的,

难过的心慌意乱,

也是眼泪挂两腮,甚至连手也抬不起来。

这是怎么了?怎么了?,为什么?

使我这么难过。

等车走了一段,

才知道,才知道。

是战友们的深情,首长们的关怀,

不见了,不见了。

分别了,我风雨同舟的战友们。

今天我复原,明天可能该你们了。

我可以想象,想象出。

当你们走时,也一定是,

一定是我现在的心情。

亲爱的战友们,

当兵可能后悔一阵,不当兵后悔一辈。

青春守边防,我们无怨无悔。

我等待着,等待着你们立功的捷报,胜利的喜讯。

离开了军营,离别了战友,我的心像被掏空了一样。
我们乘车从川藏线出藏,走昌都过甘孜,一路上,风景奇特,山河壮丽。
又翻越了云崖万丈的二郎山,经历了,山上天寒身裹棉,山下热的穿薄纱,一天温度几变化的特殊气候。
跨越了金沙江进入四川,穿过道孚到了乾宁,大渡河铁索桥上追忆英雄的足迹。
江水涛声伴奏着共鸣,使我们久久不能忘怀。
4月27日我们顺利地到达了成都。
两天后又回到了我可爱的家乡。

五 回到家乡又放映

1981年8月,回家后3个月。
我被安排到修武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工作,报到之后,领导分配我到郇封放映队并兼任负责人。
当兵近5年后,我又可以在我的家乡为群众放映电影了。
这也是由于我对电影事业的情有独钟,才拒绝了别的工作,又能在电影岗位上送文化下乡,能为农民群众放映电影将是我的一生追求和不懈努力。
一开始,我们放映队所辖区域在郇封乡几十个行政村。
不论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几乎一天也不停的在农村放映电影,为老百姓服务。
当时每个影队只配一辆公用自行车,按规定让队长使用,其它队员每月发几元钱私车补助。
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自己把公车让给其他队员,我骑自己的私车,车补也让给其他同志。
只要有利于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患得患失不是我的工作风格。

当年,我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吹遍大地,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农村经济日显活力,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农村群众对电影放映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露天看电影为室内影院看电影。
新形势,新要求,为了满足广大群众对改变看电影条件的需求。
1983年秋,公司委派我带领我们影队和郇封村委会合作,利用原来村大礼堂,共同开办郇封影剧院。
公司当时给我们配备了一套解放103电影放映机,可以放映35毫米影片,双机头大银幕,双声道立体声,放映效果极佳,画面清晰,声音浑厚,双机交替不停机。
使得农村观众耳目一新。
开业伊始,很多群众高兴的说,真比在大街上露天看电影过瘾。
曾记得,当时放映《少林寺》、《卖花姑娘》等影片时,影剧院内外门庭若市,热闹非凡,每天夜场3场,白场3场,一天6场也满足不了观众的要求。
我们放映队更是忙得不亦乐乎。
影剧院一天安排6场放映,还得与城内电影院跑片,晚上农村流动放映还不能停。
我们影队3个人都是白天晚上连轴转。
做为负责人,我更是彻夜不眠,必须安排得井井有条,不得有任何差错。

几年以后,农村电影受电视、投影、舞厅等娱乐活动项目的冲击,出现了大滑坡现象,电影队下乡放映不如以前受欢迎了,放映点在大幅减少,放映场次任务也难以完成,电影经济也初显不景气情况。
在此情况下,公司却又给我增加了两个人员,成立了王屯电影管理站。
增加了活动区域,并负责向周边各农村放映队发行影片。
在经济上实行单独核算自负盈亏承包责任制,利润上缴公司。
随着电影形势的变化,我带领工作站全体同志,变压力为动力。
挖掘一切潜力,主动联系郇封、王屯两个乡近百个机制砖场负责人,到制砖场为农民工放电影。
共为砖场放映近千场电影。
从而既增加了我们的经济收入,又提高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每年上缴公司片租和利润都是第一名。
在自己的严人律己,雷厉风行的军人风格带领下,我们影队年年被县公司评为先进放映队。
成了团结一心,卓有成绩的战斗集体。
这一段的工作使我感触颇深,不由的写下了:

回乡放映偶感

家乡放映五年多,青春无悔未蹉跎。

只为群众送欢乐,是非成败无须说。

六 不同岗位做贡献

1987年春,由于工作需要。
我被调到修武县电影院工作。
起初领导让我负责服务组,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把门看车打扫卫生,为观众提供优质服务。
作为服务组负责人,还必须协调好工作人员与观众,以及他们自己之间的各种矛盾。
并要及时解决小孩翻墙、打架斗殴、错号乱坐、停机停电、丢失东西、秩序混乱等应急事务处理。
如果机器出了故障,自己也要去帮忙排除故障。
自己是工资不高琐事不少,不敢懈怠一路小跑。
两年后,公司为了扩大经营增加收入,抽调技术管理股人员开办摩托修理部,管理股技术力量薄弱。
为此领导又让我到电影公司技术管理股当股长。
此项工作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新的考验。
因为自己从未搞过专业修理,放电影扳开关的非得让我拿烙铁看图纸搞修理,并且还得领导其他经验丰富,又都曾上过专业学校的技术精英们,我深感力不从心。
可绝对服从命令,是一个曾经军人的天职。
我决心向其他同志学习,不会就学,不懂就问,困难吓不倒有志者,只要硬着头皮不懦弱,一切困难都会克服的。
这时,有人议论,小许到修理股作难的在后面的,技术不如人家,还要领导人家,等着他哭鼻子吧!我听了置之一笑。
工作伊始,我就宣布,两个大房间,让给其他同志,因为他们放的东西多,确实需要,自己在小的房间住宿带修理。
一切公用工具或增加的新工具由他们管理。
大家开诚布公,自己甘当小学生,虚心求教,一切困难和问题我来承担,一切利益和成绩是你们的。
机器出现疑难杂症,大家一起讨论研究解决。
通过平时的交谈,看其他同志的修理过程,加上对照业务技术书籍。
处处留心皆学问,由于自己的努力学习,勤于观察和思考,从而很快进入了角色。
工作中没有困难就没有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进步。
自己的所有努力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年以后,我们修理股几个同志团结一心,相互支持,关系融洽,成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我们的股室也成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战斗集体。

1990年底,由于公司领导班子调整。
我又被调回电影院主持全面工作。
这时的城市电影也愈加困难,观众上座率底,经济上收不抵支,电影院经营越来越困难。
电影公司的主要经济来源靠电影院,农村电影市场经过几年的滑坡,基本没有收入了。
如果不能尽快提高观众上座率,增加电影院的收入,整个修武电影公司经济将会跨掉。
自己也是授命于危难之际,必须克服一切困难,改变现状,取得胜利。
为此,我们改变过去等靠观众上门看电影的老办法,加大影片宣传力度,人人头上有推销票的经济指标,送票上门,奖勤罚

1993年春,为了挖掘潜力,开拓新的电影市场,公司决定,由我带6名同志,利用法院审判大厅,开办城南电影院。
开办电影院的各项工作十分具体,从宣传、广告、售票、检票、跑片、放映、场务等,自己都得安排的井井有条。
在人少工作量大的情况下,自己是既当放映员,又当服务员,还是管理员,办板报写海报甚至是贴海报都得一肩挑,在我的带领下,我们几个人忙的脚不着地,工作干得有声有色,气氛搞的热烈活泼,大家心情舒畅,团结一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城南影院的工作成绩显著,受到领导的表扬,工作环境气氛得到很多人称赞,他们说,钱不管挣多挣少,你们几个人在哪里心情舒坦,齐心协力,好像一个奋发向上的一家人,真想跟你们在一起。
过两年后,由于公司领导班子再次调整,自己被任命为电影公司付经理,又被调回电影院主抓全面工作。
这时的电影形势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已经是困难重重,电影公司经济已是举步维艰,自己也是再次受命于危难之际。
为此我常想,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好砖应作防火墙,好钢用在刀刃上。
谁让自己是一名复原军人,***员呢。

七 爱岗敬业,矢志不渝

1999年,焦作一娱乐场所发生了死伤几十人的特大火灾事故。
焦作乃至河南整个娱乐场所全部停业整顿,电影院必须改造和增加消防设施,消防安全必须达标。
由于这笔经费当时难以筹措,因此,县电影院从此就不能再开门营业了。
电影形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市场萎缩,无经济收入来源。
两年后,电影院大厅破败凄惨,房顶漏雨,座椅蒙尘,门窗欲坠,广场上杂草丛生门可罗雀。
工人们纷纷下岗,自谋职业。
面对如此严峻形势,自己也和爱人在路边摆起了地摊,以维持家庭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费用。
此时此刻,我还是在想,自己钟爱的电影事业不能放弃,一定要克服困难,坚持下去,守住阵地。
期间我们在候志广经理的带领下,我们想方设法引进民间资金,整修电影院,再铺广场地面,整体出租办商场开超市。
公司又将原办公楼***的资金,盖建了老城街文博苑门面楼7间,对外出租。
这样维持电影公司经济艰难运行。
自己坚持上班,工资只能开百分之二十,即使这样,我也是一直坚持,不言后退。

2004年11月,面对电影公司40多名员工下岗失业,10多名退休人员工资没有着落的情况下。
上级任命我为电影公司经理,将这付沉甸甸的重担压在我的肩上。
上任伊始,自己决心应对挑战,勇挑重担,埋头苦干,克服困难,根据当时电影公司经济现状,我理清思路,首先制订了近期工作目标。
1.开源节流,省吃俭用,再大困难,职工养老保险不能停,必须接续下去。
2.想方设法逐步增加退休人员的工资比例,再给高龄老同志增加补贴。
3.***济困,对个别特困家庭给于适当救济补助。
每年春节,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资金,给贫困家庭送去慰问。
4.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从严要求公司班子要廉洁自律,苦日子大家一起过,不能有丝毫特殊化。
在自己的带动下,公司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家理解单位的实际困难,顾大局识大体,从没发生过矛盾纠纷不可协调的上访事件。

2007年9月,在市、县两级政府资助下,我县购置9台数字电影放映设备。
数字电影与过去的胶片电影相比,它具有画面清晰画幅宽大,声音浑厚立体感强,节目传输方便快捷,无须换片,永不划伤磨损等优点。
但是,具体操作放映,对电影公司的一大批老放映员,包括自己来说,由于文化程度不高,缺乏计算机和网络知识。
这又是一个新课题,一个新挑战。
怎样才能抓住这次机遇,与时俱进,不作时代的落伍者。
为此,我带领大家努力学习计算机和网络传输知识,自己搜集资料,向年青人请教,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一步步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很快进入了角色,学会了基本操作技能。
到10月份,我们组织的9个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就深入到全县的山区、平原223个行政村,为农民群众放映电影。
村村挂银幕,到处喇叭响,农村电影又迎来一个柳暗花明的春天,广大农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启动放映后,自己就着手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先后制订了,修武县数字电影放映工作实施细则、工资分配方案、放映设备维护合同、放映前加播广告暂行规定等。
从而调动了广大放映员的积极性,使大家有章可循,干有劲头,干有奔头,干有目标。
另一方面,自己向计算机更深层次学习,经过不懈努力,先后学会了打文件、发邮件、查资料、看片订片、放映设备的维修保养等计算机知识。
自己的网名也定为:“电影老兵”,这体现了自己对电影事业的执着和热爱。
经过自己的这些努力和大家的辛勤工作,给电影公司经济注入了活力,大家的工资收入也在不断增长。
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社会效益也明显提高。
在自己的带领下,广大员工经过十多年的艰难守护和努力奋斗,电影公司至2016年底,已从最困难的沼泽地走了出来。
在职人员的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都能按时如数缴纳,退休人员的档案工资已能按时足额发放。
此时自己也将退休,为此我写下了:

退休感怀

转瞬花甲意彷徨,心思浩茫发感想。

遥忆儿时家贫寒,九载苦读上学堂。

西域戌边保国防,回乡放映为众忙。

虽已敬业数十载,老骥仍须奋蹄扬。

退休后,新领导坚持聘用自己继续工作,贡献余热,对各电影队的放映设备进行技术维修,分配场次,安排充片等,对电影公司的发展,提些合理化建议,有时放映任务紧,还继续到一线放映。
这就是自己对电影放映事业难以割舍的情怀,爱岗敬业,矢志不渝。

许金成

一名战士放映员的诗意人生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