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物件坏了,选择修补还是换新?想修补无处可循,想换新又觉浪费。
修伞匠、修鞋匠、缝裤脚、磨菜刀......提起这些街头老行当,如今在哪里还能找到?
记忆中,我国大部分城市街头仍旧保留有零散的街头手艺人,他们用自己的技艺,为人们的生活小修小补,更为城市增添了一丝人情味和小幸福。
![真好!(小修修理自己的手艺零工) 汽修知识 真好!(小修修理自己的手艺零工) 汽修知识](http://www.laqxx.cn/zb_users/upload/2024/07/20240722051653172159661335925.jpeg)
随着时代发展,这些手艺人的身影越来越难看到,靠手艺赚钱,利润甚微,很难支付如今高额的商铺成本,发达的商品经济替代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日子。
但居家过日子始终不能一味地“去旧换新”,“缝缝补补”的生活也独具其美。
2021年5月,商务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2部门联合发文,提出“十四五”时期选择条件成熟的城市开展便民生活试点圈,在合理“唤醒”那些消失的街头行当同时,也有序规划管理经营,让街头匠人们持操有序,群众需求可寻有解。
念想+兴趣
记忆“绝唱”再现街头
西安市碑林区兴庆西路一小区门前的人行道上,写着“修伞”的广告牌吸引了不少周围的居民。
修伞李师傅是安徽人,多年前随儿子来到西安定居,退休后不定期在住所附近摆摊,替街坊邻居们修伞。
“我干这个行当起码有十几年,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对一些小东西修修补补,家里几乎所有东西出问题了,都是我修好的。”李师傅说。
李师傅的修伞摊位
伞骨断裂,伞关节掉落,种种问题在李师傅手里经过叮叮当当一顿修理,旧伞瞬间完好如初,不大的摊位上,各种工具和备用零件应有尽有。
与居民的交谈中,得知李师傅经常来这里摆摊,附近谁家的伞出问题了都会来找他进行修理,没顾客的时候,大家一起闲话家常好不热闹。
除了修伞,李师傅还会帮助居民们偶尔修理婴儿车、眼镜等小物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大伙行方便。
“修个伞也就三、五块钱。修了半辈子东西,现在也扔不下这个爱好,有时候小东西顺手一修,我也就不问人家要钱了。”李师傅的陕西话讲的不算娴熟,但在西安生活这些年,早已融入其中,他自称自己是“本地人”。
像李师傅这样的街头匠人现如今正逐渐在大街小巷“复苏”。
王大爷是西安市雁塔区昆明路民洁小区的居民,在民新路上经营着一家修鞋配钥匙小铺。简单的遮棚,繁杂的工具,王大爷在这里一做就是十多年。
“二十年前我在六号桥北边摆摊,半辈子都在给人修鞋修东西”。
王大爷介绍,多年前昆明路上有条河,当地人把它叫“臭水沟”。在河对岸的城中村里,王大爷摆了十多年的路边摊,主要帮过往群众修鞋配钥匙等,生活简简单单,自己的修理手艺从未落下。
随着昆明路高架的兴建,城中村的拆迁改造,王大爷也离开了驻扎多年的阵地。由于年纪大了,起初几年他在家中闲了一阵,可是对于喜欢热闹的王大爷来说,摆摊修东西似乎更能引起他的兴趣。
“那几年实在闲不住,想出去摆摊但是路边不让摆,好多老伙计想修东西都找不到我。”王大爷说。
2016年,王大爷的孩子给他在民新路上盘了一家不大不小的铺面,此后他终于可以重拾自己的手艺。在他看来,年纪大了,有个事做,既不给儿女添麻烦,也能和人唠嗑,何乐而不为。
王大爷的修理小铺
除了修伞修鞋配钥匙,城墙下的剃头匠,穿梭于纺织城社区内的磨刀匠,甚至于偶尔在十字路口见到的老式爆米花铺子等,这些记忆中的“街头艺术家”们正在越来越多的重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年轻化+全覆盖
“小修小补”无限蔓延
印象中,物品修修补补仿佛是老年人的专属,年轻人过日子追求新潮,喜欢断舍离。但如今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也逐渐加入到老一辈传承人的修补大军之中。
樊磊(化名)是陕西师范大学大二的学生,最近他在学校开辟了一项“新业务”,那就是帮助同学们修理宿舍日常用品。小到水壶、小电器,大到自行车、摩托车,樊磊的“手艺”在校园里渐渐出了名。
“小时候我就对机械类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平时用东西也比较仔细,上大学后偶然的一次帮同学修理了小电器,感觉自己可以好好发挥一下这个特长”。
生活中,樊磊帮助同学们修理日常用品,甚至自己还自学了理发技艺,随着手艺的渐长,越来越多同学主动联系到樊磊,修电器,理头发,闲暇之余,自己的校园生活更充实了。
为了让更多的同学知道自己这个“校园匠人”,樊磊通过在校园公告栏、论坛上为自己打广告,主动转介绍等方式,不断拉拢新“客户”。每为同学修理一次东西,理一次发,收费在1元到3元不等,他表示“要以自己的方式把校园生活成本打下来”。
樊磊并非个例。
随着年轻人群或学生群体消费观念的转变,“该省省该花花”的生活理念正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热捧,其中部分人群也开始了自己的“微创业之路”。
据樊磊同学介绍,现如今很多大学生在课余选择零工就业,或是在宿舍接单,或是节假日通过互联网渠道承接外部业务,有人帮助同学修理生活物品,有人则在校外选择了摆摊卖货和消失已久的修补行当。
为了吸纳更多人群零工就业,近年来西安市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及服务措施,在保障社会大环境就业趋势下,以见缝插针的形式激发社会剩余劳动力最大价值,最大程度使群众“长有所用”。
2023年,为落实全市“家门口15分钟就业社区服务圈”的目标,向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即时快招”高质量的零工服务,西安市高新区首个“零工服务驿站”在兴隆社区挂牌成立。
2023年高新区零工服务驿站挂牌成立 来源:西安高新
零工服务驿站为周边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通过搭建集岗位信息发布、政策咨询、技能培训、创业指导、劳动维权以及候工休息、免费饮水、图书阅览、手机充电、交流洽谈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就业创业服务载体,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网格+便民
有寻处亦有归处
走访中,观察到街头手工匠人数量逐渐增加,其中大多为社会基层群体。
为了让这些服务有效回归生活,让基层群众发挥自身所长,近年来,西安市出台了多项政策,落实各项行动,让“小修小补”在城市生活中有序回归,让城市正确治理理念进一步落实的同时,更是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有序回归,重点在“实用”和“规范”。
2023年9月,商务部发布《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典型案例集》,西安有4个案例成功入选,分别为西安市枫林绿洲社区《推动15分钟半径内互助共享 圈出便民利民“同心圆”》,3511社区《老旧工厂特色化改造 打造便民服务样板》,建南社区《老菜场更新改造 打造新烟火主义街区》,嘉华街社区《营造市井人文生活风貌 打造烟火巷特色生活圈》,这其中在打造便民生活圈的同时,通过集纳民间零散修理手艺人,集中基层消费力量,在盘活城市经济的同时,合理规范城市个体商业发展。
西安市碑林区大学南路的一家修理小铺
为了解决老手艺人们经营愈发困难,而市民生活中的修补需求却又难以解决这一痛点,自2022年以来,西一路街道办事处针对辖区内常住居民的切实需求,整合修鞋、缝补、配钥匙、修拉链等二十余家老手艺人进行整合,为这些民间手工艺人发授官方从业资质,让手艺人们落脚有归处,市民们修补有寻处。
据了解,目前新城区将社区手艺人实行平台化管理,线上下单上门服务,将辖区进行网格化细分,精确标注铺位地点,使居民快速准确找到周边修理小店。
2023年,国家商务部明确积极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补齐便民服务短板,这其中便包含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生意。
一方面,西安市政街道等相关部门在谋划前期多方走访调研,结合现有条件和群众需求,合理利用城市和社区的边角、街道等闲置区域,为“小修小补”从业者划定经营范围。另一方面,从监管和宣传等角度出发,合理管理从业者所在区域卫生问题,减少因“小修小补”的回归而带来的周边环境卫生问题。
随着互联网服务的快速化发展,一些年长的手艺人们对于互联网的掌握程度不足,相关单位从源头抓起,下基层进社区普及互联网使用知识,鼓励从业者们利用“互联网+服务”的模式,提供网络接单,网上预约等便利通道,让市民更方便地找寻“小修小补”服务。
“小修小补”不仅是一门生意,更是关乎人民生活品质的大事。每一个匠人就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摊位便是一个舞台,留存这一个个故事,更要留存城市的温暖。
城市生活,忙碌中叠加着故事,奔波中又充盈着温情。曾经那些儿时响彻耳畔的街头手艺人们的吆喝声,如今也正在通过更加现代化的管理方式重现。
本文来自【陕西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