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泥泞不堪的乡村小路上,几个人吃力地推着一辆抛锚在泥潭里的老式吉普车,鞋上、衣裤上沾满了泥浆,这个场景在检察院刚刚恢复时期的工作中绝不罕见。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郊区检察院(现已改为赛罕区检察院)检察官王怀营提供了当年他拍摄的这幅照片,每次说起当年那些事,他总是无限感慨。
1978年7月,在部队服役6年的王怀营走出军营,被分配到检察院工作,安置办的同志告诉他,检察院和区委在一起办公。王怀营来到区委,里里外外、转来转去也找不到检察院的牌子。去问传达室,传达室的同志顺手一指说,就在这里。原来,传达室内还有一间耳房。走进一看,屋内只有一张办公桌,5把椅子,还有一个火炉。检察长白俊卿告诉王怀营:“检察院刚刚恢复,全院共有5个人,先凑合在这办公,你来了,再去找把椅子,咱们共用一张办公桌。”
后来,区里为郊区检察院配发了一辆苏联的老式吉普车——嘎斯69,车况不好经常抛锚,但下乡办案和进城开会都还用得上。
1979年4月,检察院接到区委交办的一起小井乡十字村干部违法侵犯村民权利的案件,检察长白俊卿带领法纪科的同志开着嘎斯69下乡调查。快到十字村时,由于前几天下雨,有一段路特别难走,车子陷在泥中怎么也出不来,大家一道推车,几个过路的老乡也拿来镐头和铁锹,出手相助。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连挖带刨,总算是把车推了出来。
在法纪科工作的王怀营,业余爱好摄影,在办案的同时也兼任拍照。正好他当时带着一台海鸥120照相机,就把推车的场景拍了下来。王怀营还记得,照片中的那位大辫子姑娘,就是十字村的女青年。
这个场景已定格在中国检察事业的史册中。
涨姿势
嘎斯69吉普车由前苏联的高尔基汽车厂1954生产。长度为3.85米,宽度为1.85米,高度为2.03米,轴距2.3米,前后轮距一致为1.44米,离地间隙0.21米,转弯半径6,采用4轮驱动,自重1525公斤,乘员5人,发动机为前置四冲程水冷汽油机,最高车速90公里/小时,油耗14升/100公里,排量2120毫升,压缩比6.5:1,最大功率55马力/3600转/分,最大扭矩为12.7公斤·米/2000转/分,变速箱为手动3档同步,蜗杆滚轮式转向器,前后鼓式制动器。前后悬挂为整体桥钢板弹簧,有的老车至今簧性尚好,据说是苏联二战后大量采用炮弹皮加工制作的。
供稿: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检察院 王怀营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 师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