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是唯心主义。“知行合一”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在其“阳明心学”提出来哲学理论,意为内在的知识和行动的统一。王守仁的“阳明心学”源于陈献章的“陈湛心学”,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其“悟道”的理路,与陈献章的“静养端倪”堪相一致。
资料拓展
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