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形性分析
1.1 零件使用要求
零件为车身内部加强件,根据零件几何公差(GD&T)要求,如图2(a)所示的阴影部分,焊接面公差为-0.1~0mm;其它阴影部分焊接面公差为±0.5mm,如图2(b)所示;其余非焊接面公差为±1.5mm;外观要求无起皱和开裂。
1.2 零件材料参数

零件材料为FC420/590LA,料厚1.2mm,材料参数如表1所示。该材料常用于车身骨架加强件,屈服强度高,但成形性能与延展性较差,在冲压成形中多采用落料成形工艺。
1.3 前期成形工艺性及回弹分析
1.3.1 成形方案确定
为了提高材料利用率,零件采用落料后再成形工艺,对落料料片进行排样,在1155mm×1060mm的坯料中冲出7件样品,如图3所示,计算后材料利用率达到83.3%,符合要求。
1.3.2 成形性分析
零件采用一次成形,两侧的翻边和法兰采用镶件成形,中间部位的凸包形状采用压料体成形,如图4所示。因翻边与法兰分别是2个方向,CAE模拟采用上下双活动结构,向下翻边,向上成形法兰。Auto⁃form模型设置如图5所示。
由Autoform成形计算后得到图6所示结果,零件成形后通过成形性、减薄率、起皱3项检查,没有失效现象,满足使用要求。
再次进行回弹分析,通过第1次自由回弹分析,如图7所示,最大回弹量约为3.0mm,回弹量较大,需要进行前期回弹补偿;回弹补偿的要求是补偿后90%以上零件区域回弹量控制在±0.5mm,方可进行模具零件加工。采用自由回弹的结果进行补偿,最终补偿后回弹量如图8所示,90%以上区域回弹量在±0.5mm,说明回弹补偿可行,可以进行模具零件加工制造。
2 零件检测
2.1 白光扫描检测
模具加工调试完成后试制样件并进行检测,将样件放在模具的下压料体上,用白光扫描设备进行扫描,扫描后与零件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如图9所示,局部型面有超差,需要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回弹修整,直至达到客户要求。
模具零件回弹修整后,再次利用上述方法扫描对比,结果如图10所示,此时零件型面偏差均符合GD&T标准要求。
2.2 检具检测
为验证零件检具状态的合格率,将样件放在检具上进行白光扫描检测,结果如图11所示,发现在检具上的扫描结果与之前放在模具上的结果不同,出现中间下塌、两端翘起的情况。
3 问题探究与解决方案
3.1 问题探究
同样的零件放在模具上和检具上出现2种检测结果,探究其原因发现,检具上的零件支撑点只在两端设置4处,中间并无支撑点;又因零件采用落料后成形的工艺,零件自身刚性较差,在自身重力影响下导致中间下塌,如图12所示。同样放在模具上,因为有模具零件型面的支撑,零件没有出现下塌现象,如图13所示。
因前期CAE回弹计算均采用自由回弹,未考虑支撑回弹,按照检具支撑点位置设置支撑回弹,并进行计算,如图14所示,结果显示:零件回弹趋势与在检具上的白光检测结果大致相同,由此判定,重力对零件回弹影响较大。
3.2 解决方案
首先与客户商讨是否可以调整检具支撑点,将检具中间部位增加支撑点,客户未同意,此方案不可行;其次,按照零件在检具上的检测结果再次进行回弹补偿。
模具经重新整改后,零件在检具上检测,如图15所示,结果符合公差要求,最终达到了客户要求,如图16所示。
4 结束语
对于类似的梁类件,由于自身形状简单且刚性较差,在前期CAE分析阶段应参考GD&T中零件基准点位置,设置支撑进行回弹计算,以便验证零件自身重力对回弹影响的大小,才能更贴近零件在检具上的状态,在前期能准确预判回弹及补偿。在样件的实际检测过程中,也要考虑零件自身重力影响。为使检测结果更加精确,检测应在检具上进行,检具的检测结果是客户要求的零件最终合格的唯一依据。该零件制造过程中,通过运用2种不同途径的检测方式,结合CAE,验证了零件自身重力对其回弹的影响,对于类似零件的前期设计及后期整改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原文作者:张永波1 , 辛国升 2 , 姜辉3
▍作者单位:1.日照职业技术学院;2.诸城威仕达机械有限公司;3.日照市科技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