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吉光片羽
——拙政园明瓦窗修缮
蠡壳窗是明清江南地区很有特色的窗户样式,但它还有一个更古老也更形象的名字,叫「明瓦窗」。

不过,这里的「明瓦」可不是指古建筑上常见的屋顶瓦片,而是指被打磨成薄片的贝类的壳,将这些类瓦又具有透光性的「明瓦」逐片镶嵌在木质窗格上,就形成了「明瓦窗」。
明瓦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在江南地区曾经盛行一时,明人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提到园林的窗时就指出,要“俱钉明瓦,或以纸糊”。直到晚清民国,西方平板玻璃的出现才终结了“明瓦时代”。
之后,历史变迁,世事沉浮,明瓦窗在时光洪流的呼啸之下,逐渐暗淡蒙尘,直至毁弃,踪迹全无。苏州明瓦,留存至今者,只能偶在古民居或古典园林里看到,比如拙政园见山楼、留园明瑟楼等,可谓是古典园林建筑中的吉光片羽,亟待我们拾取、整修、复原,让五百年前的旧时园貌再次映照在今天的「明瓦窗」上。
2018年,拙政园管理处古建修缮工作团队为复原苏式明瓦的制作工艺与园内明瓦窗的历史原貌,首先对见山楼明瓦窗展开研究性修复试点工作。
试点工作从基础研究开始。
材料明瓦考证
明瓦窗的原材料是什么?这个问题没有现成答案。今天我们提到明瓦窗时多用贝壳、蚌壳等名称来指代,目前较为常见的说法主要有「牡蛎壳说」和「海月壳说」。
牡蛎大家都很熟悉,其实「海月」也是贝壳的一种,多产自我国东南沿海,菲律宾、印度等地也有发现。《太平御览》第九四三卷所引《临海水土物志》中记载:“海月,大如镜,白色,正圆”。清代画家聂璜的《海错图》中描绘了「海月」“昭明有融”的形象。
《海错图》所绘「海月」
至于「牡蛎壳」、「海月壳」与窗户的联系,历史文献中都有着不少的线索。
清人徐珂编纂的《清稗类钞》中载:“明瓦,以蛎壳磨薄,成半透明之片,夹以竹片,嵌于窗,未有玻璃以前多用之,南方制此至多。”清《肇庆府志》中也提到:“蚝出阳江海中……治其壳,施以窗隔,薄而明,谓之明瓦。”可见,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将「牡蛎壳」磨成薄片镶嵌在窗户上制成明瓦的情况。
而「海月」与窗一起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的地方志,梁克家的《淳熙三山志》中提到:“海月,形圆如月,亦谓之蛎镜。土人刮磨其表,以通明者鳞次以盖天窗。”后世的描述也都大同小异。明代屠本畯的《闽中海错疏》中还补充有“岭南谓之海镜,又曰明瓦”之句。《清稗类钞》在描述蛎壳明瓦之后又提到:“又有将贝壳之薄而透明者切四角成方片,则自印度诸岛及暹罗输入,为用亦同。”虽然这里没有明确此类贝壳的名称,但据其描述的地点和形貌,与海月极为相似。可见,最迟在南宋时就出现了将打磨后的「海月壳」镶嵌于窗户的现象。
那么,拙政园的「明瓦窗」到底是采用的「牡蛎壳」还是「海月壳」呢?这就需要实物的观察与比对了。
首先,观察我们选用苏州本地牡蛎壳制成的样品,样品整体呈现明显的乳白色,透光性较差,而见山楼原来的明瓦即使经受长年风吹日晒,也依然保持了一定的通透感,两者在形貌上有着一定差异。
苏州本地牡蛎壳所制样品(左)、拙政园见山楼旧明瓦(右)
再来看看海月壳。海月壳体近圆形,整体扁平光滑,呈半透明状,带有银白色的珍珠光泽。值得注意的是,海月壳右壳的铰合部有两枚长度不等的齿尖,呈“∧”形排列,左壳相应部位则形成两条凹陷,也就是《系统动物学》一书中指出的:“右壳片有八字形长短二齿,嵌于左壳的沟内”。这一特征也见绘于《海错图》上,应该是海月壳非常重要的生物学信息。而从见山楼部分旧明瓦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两条明显的铰合齿。
海月壳(左)、拙政园见山楼旧明瓦(右)
因此,从形貌特征、透光感等角度来判断,见山楼的「明瓦」应该取材于「海月壳」。
技艺明瓦复原
「明瓦窗」的制作技艺早已随着其流行的中断隐入历史尘烟,历史文献记载也相对模糊,只可提取出“磨薄”、“夹以竹片”、“嵌于窗”等关键词。《长物志》中也只是详细描述了窗格的制作:“用木为粗格,中设细条三眼,眼方二寸,不可过大。……俱钉明瓦……”。
除文字记载外,清末《图画日报》所设《三百六十行》专栏曾刊载过《钉蛎壳窗》图,传达了明瓦制作中的部分信息,包括工匠装订明瓦片的动作,以及制作竹片的竹子、打磨好的明瓦片、钻孔的工具等制作中会出现的物品。
但是,想要借助文献中展现的“一鳞半爪”来还原明瓦窗的制作技艺,中间还存在很多缺环。
幸而拙政园见山楼还保留有旧时流传下来的明瓦窗。以明瓦窗原装订样式为主要依据,用拆卸的方式逆向还原技艺。同时借鉴了浙江嘉善许金海先生复原的蠡壳窗制作工艺,并汲取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的海月壳加工经验,通过大量的练习,完整复原了明瓦窗的制作技艺。
1、处理海月壳
通过清洗、磨削、打磨和抛光等几道工序,使海月壳表面达到平整光滑的效果。再根据窗格的尺寸,对海月壳进行裁剪,并再次打磨边缘,去除毛边。
2、装钉明瓦片
按照窗格尺寸,准备两套竹片,其中一套先装钉在窗格上,将明瓦片摆放在竹片上,再将另一套竹片放在明瓦片上,使得明瓦片夹在两层竹片之间。
这是明瓦窗制作中的关键一环。明瓦片的摆放需要逐层、由下而上将明瓦片放置在竹片上,用上面的明瓦片紧压下面的,以确保紧密稳固。还要将有光泽的一面朝外,这是为了利用表面的光洁度,使窗既能反射阳光,也不易积灰,且防水效果强。
这样,纵向来看雨水可以沿着明瓦片逐片滑落以实现有效排水,而横向明瓦片的紧实叠压也能够防止雨水通过缝隙渗漏;朝外的光泽面在阳光下,呈现出《钉蛎壳窗》图中“亮汪汪,遮风遮雨兼遮阳”的效果。
3、安装明瓦窗
将装钉好的明瓦窗安装在窗框内,钉有竹片的一面向外,木质窗格的一面向屋内,以保护木质窗格不受风吹日晒。
重现明瓦风貌
2019年,拙政园管理处开始着手对见山楼明瓦窗展开修缮试点。这是从基础研究到运用实践的跃迁,也是一项新的挑战。经过细致的打磨、装钉、安装等工序,使用了近3200片海月壳明瓦片后,见山楼得以再现曾经雅致的建筑风格,重现了江南园林建筑的古朴之美。
见山楼明瓦窗的成功修复验证了前期基础研究实践运用中的可行性。
2023年,拙政园管理处根据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记载,再次运用传统材料与技艺恢复宜两亭、倒影楼的明瓦窗样式,再现了上世纪五六十代老照片中展现的园林文化氛围和生活场景。
几十亿年前,生命从浩瀚的深海里起步;几百年前,启航自海洋的贝壳们,在一代又一代匠人的手中,成为园林里熠熠闪光的装点;六年前,我们在研究与尝试下,终于擦去明瓦窗上凝结的灰尘,用传统「技艺」延续了历史「记忆」,展现了古典园林的历史情境。
目前,拙政园明瓦窗的修缮工作已经暂时告一段落,但留给日后的遗产保护工作还有很多。
复原明瓦窗制作技艺,绝不是一项心血来潮的复原游戏,也不该止步于一、两座建筑的修缮。明瓦窗既是静止的「文物」,也是活态的「技艺」。「明瓦」方块间的细腻与严谨,承载着园林无声的历史信息,流转着无形的科学技术传承,也蕴藏着巨大的文化传播价值。如何将这一传统技艺更好地记录、传承下去,也是亟需思考的问题。
希望我们对明瓦窗的修缮实践不仅可以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也可以成为大家接触园林传统技艺和理解古建筑思想意义的「起点」,期待着大家以此为原点与园林、与传统历史文化产生更多的连结和共鸣。
来源:苏州园林官微
编辑: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