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住上楼房就是农民们心中的梦想。如今,梦想早已变成现实,一栋栋漂亮气派的楼房在广大农村崛起,极大改善了村民们的居住条件。
然而,在周口市商水县巴村镇的娄庄村,全村却至今没有一栋楼房,成为当地乃至全省农村都不多见的一道“奇观”。究其原因,村民们说,这是老辈人传下来的习俗,大意是娄庄不能有“楼”。而当这个传统沿袭到今天,却成为了移风易俗、文明新风的典范。当别的村庄互相攀比盖楼、甚至铺张浪费的时候,这个村依然保持着质朴的民风。
一方面没有盖楼,另一方面村民们则把节省下来的钱用于改善村容村貌、互帮互助。当地镇政府的干部点赞说,要号召全镇向娄庄村学习,破除个别村民盲目攀比盖楼、大搞铺张浪费的陋习。
习俗:沿袭百年传统,全村没有一栋楼房
尚未发芽的杨树耸立在村子里,平静秀美的汾泉河从村子南头穿越而过。初春时节的商水县巴村镇娄庄村,徜徉在灿烂的阳光下恬静、古朴。
步入村子,农闲在家的村民们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闲聊,几只鸡鸭或狗猫在村里穿梭。这个普通的村子咋一看起来,同别的平原村庄并无两样。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周边村子早已建起了楼房,但娄庄村却没有一栋楼房建筑,要么是瓦房,要么是宽敞的平房。
村里为何不盖楼?81岁的村民张老太告诉大河报,她是土生土长的娄庄人,娘家在本村,婆家也在本村。打她记事起,老辈人就说娄庄村不能有“楼”,至于为何有这样的习俗,现在已经无人能说清了。
老辈人立的规矩流传到今天,朴实的村民不敢违背祖辈的古训,至今,全村没有人建楼房,相对富足的村民顶多也是建一座宽敞漂亮的平房。因此,“无楼”的景象几乎成为当地乃至全省农村少有的奇观。
“哪村没有楼房?就俺村没有,不兴盖楼。”村民们对恪守祖训不变而骄傲自豪。
探访:不住楼的生活,村民也很幸福
据介绍,娄庄村虽然是贫困村,但多数村民的生活还相对富足。全村680多户村民,贫困户从原来的100多户,已减少到目前的90多户,乡亲们有的已经奔上了小康,有的正在奔小康的路上。
大河报在村里走访发现,大部分村民家中建起了平房,只有个别宅院里还保留着瓦房。在村医刘永峰家,他家大约8年前新建了平房,当时花去10多万元,比建楼正好节省一半。来到他家时,刘永峰本人在村卫生室坐诊,妻子和母亲在家筛花生,平房客厅里电视机、电冰箱、空调等一应俱全。他的妻子笑着说:“不住楼房也没啥,现在日子不挺好嘛。”
接连走访多户村民,发现家中陈设相差不大,基本的电视、冰箱等家用电器都已具备。眼下春节已过,村里的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了,村子里多是妇女、老人和孩子留守在家。就不住楼房这件事而言,村民们称早已习惯了,虽然别的村都在争着盖楼,但他们村里的人并不羡慕。
还注意到,娄庄村的众多平房之上,还多了一个彩钢瓦搭建的顶棚。村民们介绍,这是最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做法,以前就是光秃秃的平房顶,这样做是为了在房顶扩出一些空间,用于储存杂物或者粮食。
讲述:不盲目攀比浪费,省钱给村里办事情
当地村干部告诉,如今的农村随着日子越来越好,个别村子的攀比风也比较盛行。“比如李家盖个7米高的楼,那张家再盖就得超出7米,哪怕7.1米就中,咋着也得高出一截。”村民们说,实际上这种盲目的攀比有些浪费,平时家里的人口少,根本住不了这么多房子。即便是逢年过节在外打工的村民回来,两层楼多达七八间房子也住不完。而由于娄庄村一直有不盖楼房的传统,所以这种攀比浪费的陋习自然也就不存在。
那么,节省下来的钱干什么了?村干部介绍说,大部分钱“装进”了村民的存折里,还有一部分大家伙拿出来用于改善村容村貌、村民互帮互助了。
村支书刘怀鹏告诉大河报,2012年前后,村民雷继红、雷峰涛、娄大州等几位在外打工富裕起来的村民,率先捐出几万元钱作为启动资金,帮助村里新修了水泥路。大约4年前,村民刘老汉的儿子患白血病,全村人都参与了捐款,高的每人200,少的也拿出了三十、五十,虽然最终没能挽救患病村民的生命,但村民互帮互助的新风算是“刮”起来了。
现在,村里在有关部门的帮扶下开办了“爱心超市”,除了政府部门捐赠的一些米面油外,村里在外工作的知名人士、创业能手也捐款、捐物“注入”爱心超市。在超市里,村里的贫困户可凭免费票券,每季度领取一次物品。
“上百年的祖训传统,流传到今天成了破除攀比浪费陋习、倡导文明新风的典范。”巴村镇宣传委员、副镇长胡湘江点赞说,娄庄村的这个传统保持得很好,值得其他村庄借鉴、学习。
大河报采访结束时看到,娄庄村实际上还是有一处楼房的——那就是村小学里的教学楼,站在学校外面,就能听到楼房里传出孩子们的朗朗书声,这是全村唯一一处楼房。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