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县禄加镇石坪村的威荣山有个巨大的溶洞,勘查人上报后于1966年正式开工建设,历经4年半于1971年投入使用。军工厂是国家机密,厂房也相对较隐蔽,威荣山的大溶洞成为军工厂的生产车间。军工厂的整个生产过程都在山洞里,山洞不仅隐蔽性好,隔音也相当的好,军工厂从开工建设到投入生产,再到后来的10多年间附近的村民都不知道这个厂生产什么,足见当年的保密程度有多高。
厂房都在大溶洞里,建设难度不大,职工宿舍楼和办公楼都修建在外面。尽管地表上的建设难度不大,但是整个工程过于庞大,建设工期相对较长。职工宿舍、办公大楼、还有医院、幼儿园、子弟学校、职工食堂、图书馆还有工人俱乐部等众多配套工程同时开工,4年多的时间才完工交付使用。
军工厂代号4403厂,对外联络102信箱,简称102厂,主要生产坦克和航空配件。坦克大部分都是仿制苏联的T50轻型坦克,因技术革新跟不上被其它型号所替代,最后停止坦克生产线转向生产坦克配件和航空配件。1981年三线厂军转民,改制后更名国营庆光电工厂。

军装民后的庆光电工厂主要生产电真空专用设备、电火源、以及环保产品,同时生产军用特种火源、军用特种显示器等军工品。1989年庆光电工厂整体搬迁至成都新都工业区,仁寿县禄加镇的三线厂亦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厂区整体搬迁后遗留下的就是一栋栋老房子,这里的记忆停留在上世纪的80年代。
出于保密,102厂对于外人来说都是很神秘的一个地方,搬走后人们才有机会走进厂区观看神秘地带的真容。3000工人外加上家属,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生活着近5000的人口,内有学校,有医院还有邮局,几乎就是全封闭的小王国。军工厂属保密保密单位,安保人员都是现役军人,外人根本就没有接触厂里的机会。
工人来自五湖四海,东北话、陕西话、山西话、上海话还有川话在封闭的小王国里流通,慢慢就形成别有特色的三线文化。地处四川腹地,方言极为盛行,忽然听到有人说普通话都感到有些突兀。三线厂的工人在当时就像熊猫一样,极少有机会出来跟外界接触,直到80年代102厂军转民管制逐渐宽松,工人才有机会出来。
102厂地处农村,当时的工人工资大部都在几十块左右,记得我爷爷是排挤干部专业,二级工人工资也就36元再加上三线补贴7元,月薪就42元。别小看这42元,一家四口都绰绰有余,加上当年的农村收入不高,在农民的眼里算是有钱人。去集镇赶场的时候,村民们都排着队看工人们排队等车。
那时候农村交通工具几乎为零,村民去集镇赶场大多都要步行,而工人赶场还有厂车专送,岂不能让村民羡慕。102厂当时的职工福利很好,春节放假、职工子弟外出求学都有厂车专送。很多村民都挤破脑袋想让自己的娃儿当工人,俺村就有很多父母为给孩子农转非而争抢名额,还得交4000元的手续费。没想80年代后期体制改革,工人下岗潮的到来,没能当上工人就进行再创业。4000元的农转非手续费,除非农业户口和工人身份外,什么也没捞到,要知道那时候的4000元可以在农村修新房了。
工人还有接任政策,父亲退休后子女可以接父母的岗位,102厂的子弟学校就是培训职工的子弟,掌握好上岗前的培训后直接上班。不过接替父母岗位的职工子弟,大多数都是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习成绩好的职工子弟都继续上学。国营企业体制改革后,很多工人大部分都下岗,接替父母岗位的子弟正好赶上当年的下岗潮。选择继续上学的子弟正好避过下岗潮,毕业后赶上自主择业,10多年后两者相比差距就很明显了。
成品储存间,进去看要是胆小的都吓掉胆子,里面竟然存放几口棺材,而且还上黑漆,还好棺材两头没有上字,要不然看着更加的恐怖。民间有句话说见材发财,近些年运势不大好,满身的病再加一身债,真的有点喘不过气来,但愿看到这几口棺材后能够运势大反转。
三线厂是在特殊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转型留下的产物,虽然看到的只是一栋栋陈旧的老房子,但是老房子的背后有着深厚的故事,每一段故事都能让人回味无穷更有说不完的辛酸。随着时光的流逝,三线厂遗址也会跟着风吹雨晒而逐步消失,可能是岁数大了,有历史回忆的地方就越在意,或许也只有三线厂的老建筑才能找到当年的回忆了。
本文是记事性文稿,见物说物,见其所想,所想所写,如有不对的地方,敬请大伙谅解,谢谢广大读者阅读本文稿,敬请给予建设性意见。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