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整个汽车市场,在2021年应该说还算是交了比较不错的成绩单吧?
修宇:虽然2021年中国汽车市场受到了很多不利因素的影响,比如说芯片短缺、原材料上涨等等。
但是最大的好消息是,中国汽车产销数量,结束了2018年以来连续3年的下降局面,出现了同比增长。

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608.2万辆和2627.5万辆,同比增长3.4%和3.8%。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销售了352.1万辆,同比增长接近160%,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
主持人: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还不错。我们知道在2022年汽车行业会面对新的挑战,当然也有新的机遇,您觉得今年的销量会继续增长吗?
修宇:确实,2022年是充满了机遇和挑战的一年,也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因为很多新的政策会出台,而且一些新的技术会加速突破,去年的一些问题会逐渐解决,所以汽车行业会迎来新的变局。
从销量上看,目前业内还是持比较乐观的态度的。
我们刚才说到中国汽车销量从2018年开始出现了一波下降走势,这样的情况,发达国家在汽车普及阶段也曾经出现过2年到4年的波动。所以增长的可能性非常大。
比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官方的说法认为,中国汽车市场产销目前已处于短期调整的尾声,未来将保持温和的增长态势。他们给出的预测是,今年的销量会达到2750万辆,同比增长5%左右。其中,乘用车销量2300万辆,同比增长7%,但是商用车会同比下降。
我觉得这个预测是有依据的。
主持人:新能源在2021年的销量增长幅度非常大,2022年仍然会保持这样的趋势吗?
修宇:新能源车去年增长了160%,已经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
其实不只是销量的增长,比较好的趋势是,这样的增长并不是完全因为政策导向带来的。比如说以销售新能源汽车为主的比亚迪,已经排在了2021年中国品牌汽车销量的第9名,这说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从政策驱动转向了市场拉动。
另外,这一段时间,新能源车的技术也在持续改进,让电动车的性能更加突出。比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大规模装备轿车等等,这些都进一步保证了电动车的安全性和性能。
还有,新能源车品种越来越多,几乎覆盖了各个级别,出现了更多可选的车型。这有助于满足消费者更多更个性化的需求。
所以这些都保证了2022年新能源汽车会进一步增长。比较主流的预测是,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500万辆,同比增长40%以上,市场渗透率有望超过18%。如果达到这一水平,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提前三年实现国家提出的2025年目标。
主持人:芯片在2021年是一直困扰汽车行业的一个问题,2022年会缓解吗?
修宇:缺芯短缺是2021年车市最突出的一个难题。有一个说法是,因为芯片供应紧张,至少让2021年中国车市少卖了200万辆。
至于2022年芯片能不能解决,主要可以通过分析之前两年芯片缺乏的原因得出结论。
缺芯最主要的原因是疫情,疫情防控不可控因素比较多,而且局部突发状况仍难以避免。
虽然国内各个企业开始了芯片方面的布局,但是我们知道芯片的研发周期至少是3年,生产周期则要更长一些。所以芯片的短缺非常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预测认为,芯片短缺可能会持续到2023年初。而且现在看,智能电动车趋势已经不可逆转,每辆车采用的芯片数量大幅增加,车用芯片严重缺货的情况肯定不是一时的。但2022年,芯片短缺可能不会那么严重,有一些缓解。
主持人:刚才说的都是关于产品的变化,有关行业方面,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有哪些?
修宇:一个应该就是股比的放开。
这个背景是这样的,之前因为中国的汽车行业比较弱小,为了保护本土汽车工业,中国在1994年发布了《中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要求外资在中国生产销售汽车必须通过合资公司的形式展开,而且外方占股不能超过50%。
如今这个政策有了比较大的变化,按照最新的相关规定,持续几十年的外方股比不超过50%的合资股比红线,从今年的1月1日起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外商投资将全面放开。
这意味着,汽车市场将进入自由竞争的时代。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车企,通过独资的方式进入中国汽车市场。
这会使中国汽车市场面临更大的考验,竞争会更加激烈,能力较弱的车企逐渐会被淘汰出局。
但是充满竞争、充分竞争的市场,才是有活力的市场。
竞争加剧后,倒逼汽车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消费者会有更多、更好的新车型可以选择。
而且其实在竞争加剧后,会使资源流向效率最高、管理最优的企业中去,这对整个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主持人:但是中国品牌汽车会承受更大的压力,他们的前景如何?
修宇:确实,股比放开后,大家最担心的就是对中国品牌的影响。
但是恰恰是在2021年,股比放开的前夜,中国品牌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市场份额超过44%,接近历史最好水平。去年11月单月,甚至高达46.3%的历史最高点。
这当然跟中国品牌这些年巨大的进步有直接关系。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品牌获得芯片的能力更强,所以反而是合资企业受芯片的影响更大。他们这种芯片紧张的影响在2022年会有所缓解,这对中国品牌的冲击会非常大。
具体到各个企业,我觉得头部企业比如长城、长安、吉利,应该是会继续保持一定的优势。造车新势力中,差距也会越来越明显,产品和运营有特点的企业会逐渐占领制高点。但是将会有更多中国品牌乘用车企业被淘汰。
跟刚才说的一样,外资企业的竞争,也会推动中国汽车品牌不断升级。但这几点在2022年可能只是拉开序幕,它们的作用会持续产生,可能会延续几年甚至更长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