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社会上关于“干活的没证,有证的不干活”,“取消执业资格证书”,“职称代替执业资格证书”的呼声日益高涨。这主要源于“挂证”现象的泛滥,确实反映了一些现实问题。然而,全面否定执业资格证书制度,转而完全依赖职称制度,是否真的是最佳选择呢?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设计初衷,在于通过标准化考试确保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对于提升行业整体水平、保障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针对建筑类的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等证书,市场缺口大、考试门槛相对较低、监管不严等问题,导致了一些不良现象,如“门口的保安大爷都考过了一建”、“宝妈偷偷考个建造师,一年在家拿几万”的传言,这使得很多人对执业资格证书制度产生了质疑,甚至呼吁取消职业资格,以经验性更强的职称来代替。
职称制度以工程业绩为判别指标之一,更注重实践,听起来似乎比考证更为可靠。毕竟,有业绩的人员通常都是从事该行业的。然而,职称评审的真实性与公正性也同样面临挑战。在现实中,论文买卖、假专利泛滥、职称代评机构丛生等问题屡见不鲜,“论资排辈”、“混资历”的思想也时有发生,甚至很多人的业绩都是虚构的。因此,职称评定过程中的水分不容忽视,其公平性并不一定优于职业考试。

此外,职称制度更侧重于对过去成就的认可,而非对未来能力的预测。许多拥有高级职称的同行大多是老同志,他们可能已逐渐脱离了一线工作。相反,获得执业资格证书的业内人士往往更年轻,且大多坚守在一线。
我们不应将执业资格考试制度与职称制度视为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两者各有优劣,应相互补充。保留职称制度对于确保老同志的职业认同至关重要,他们是行业的先驱者和坚强后盾。但完全取消执业资格制度并以职称单一替代并非明智之举。我们需要以多维度、多标准来衡量和评价专业人员的技能与贡献。
针对执业资格考试制度中的“挂证”问题,这并非制度本身的缺陷,而是监管执行层面的不足。通过加强监管、提高考试难度与实用性、严惩违规行为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让拥有执业资格证书的都是真正在一线从事该职业的从业人员。这样看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保障行业规范和服务质量方面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上讨论仅以“挂证”现象为例,并不针对任何特定群体如宝妈或保安等。只要通过正当途径获得证书并合法从事相关行业工作,不违规“挂证”,不扰乱行业良性发展,都是为社会建设做出贡献的宝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