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业的考生不用忧虑“我没有多学科的背景,是不是会占劣势?”
跨专业的考生不必担心“我该怎么才能考上新传研究生?”
我们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跳出各种条条框框,不被某一个“标签”所限制:

▲ 这个现象可能成立的原因很复杂,既“社会”又“个体”,也有可能并不成立,因为人的身份是多样的,选择某一个专业跟原本的“出身”无关,只和你的兴趣、你的坚持、你的心态等等这些有关,能否成功也是一样。
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
这也是我们这篇文章所想要传达的意义。
跨考新传的师兄师姐们大多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体会:
所以从理工成功跨考新传上岸的例子里可以总结出来的经验其实是普遍性的:专业并不代表上岸几率,不论是哪一个专业,甚至是新传本专业,都不一定能成功。但梦由自己定义,找准自己的方向就有无限可能。
而对于研究生阶段二者是否存在差距这个问题,师姐师兄们的答案是,部分新传同学的学术性会更强,但也没有太大的不一样。(毕竟你学的百分之六七十都是考研学到的东西)
考研笔试、面试也不会因为你是本专业的学生还是理工跨考生有明显区分,老师只会关注,作为想要入门的研究生预备役,你的能力是否达到了标准。
上过很水的业务课学采写编评,但是遇上真刀实枪的演练依然不知道论点论据立意结构从哪来。
有太多的例子是,本科四年学传播学不知道学了什么,考研还是得从《传播学教程》——“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开始;
就算是本专业的学生,很明显也并不是百分百地就能轻松成功。
没有任何一个考生能够逃过考研“一秃二崩三要命”的魔咒。(那些天选之子先往边上稍稍)
面对信心和意志一点点被消磨的灰暗时刻,是“坚持一下,天总会亮的”还是“好难好想哭,不考了”?
碰到混乱头疼、毫无思路的专业真题,继续写还是先出去浪?
对跨考专业的热爱能否支撑你走过漫长的备考期?
所以重要的不是专业与专业的差距,而是个体与个体的差异。
➤ 跨考翻译,“长期的知识积累不够该怎么办”的焦虑也是家常便饭。
➤ 去考法硕,一样也有背水一战的压力和抓不住背不完的重点技巧;
事实上,“与其说是理工跨考新传有gap,不如说具体技能是每个专业都存在的难点”。
那解题的钥匙到底在哪里?
毕竟“跨考上岸”这张大饼不是用兴趣一支笔就能画出来的。
他们大多都面对过在政治备考时因为写字速度太慢而心态崩掉、专业课答题实在没思维没逻辑没亮点的痛苦,也有过“相比本专业的同学自己的学术功底是不是不够?”的迷茫。
在采访里,也有同学提到:
➤ 而跨考北大,大多是因为——名校情结:
➤ “选一个离爱豆更近的专业,追星吃瓜”也是重要跨考因素之一。
➤ 或者不想从事理工科相关的枯燥工作,想做一个拥有“理想”以及更广前景的互联网弄潮儿;
➤ 本科阶段或多或少有过新传相关的经历,比如做新媒体、担任宣传部长等等,觉得这个比较“对自己的门路”;
在回答“为什么想要跨考新传”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基本都有一致的答案:
不过好在,考研给了广大理工生新的机会,尽管学也在后悔专业里榜上有名,他们从“心”出发,毅然决然地投入了新传的怀抱。
尽管专业不同,但痛苦和后悔都是一样的:“当我从理工离开的时候,没有一个数学公式是无辜的”“泪流干了,但是我的头发还能回来吗?”(不能)
是的我们也好奇,所以我们采访了5位从理工跨考到新传的学生,希望能听听他们的答案。
是“老师的偏爱”?是“不用学数学、门槛低”?还是“站在了时代的风口”?
那为什么“这么多”理工生爱跨考新传呢?
某不具名同学:“他们跨考多容易啊,现在新传都偏爱理科生的逻辑和数据水平的,我们本专业不擅长计算机的考生反而吃亏。”
(等下,这位同学你是不是对理工有什么误解,除了高数,不是所有的理工生都学计算机的啊喂!
)
也有人说:“新传本身门槛就低啊,所有人都能考,不然你说让我去跨考生物化学建筑我能有这个勇气吗?”
的确,想在跨考新传的考生中找到理工生有多容易?
不说30%,十个里头总能挑出来那么一两个曾经被数学公式疯狂支配到悲伤逆流成河的。
那为什么“这么多”理工生爱跨考新传呢?
是“老师的偏爱”?是“不用学数学、门槛低”?还是“站在了时代的风口”?
是的我们也好奇,所以我们采访了5位从理工跨考到新传的学生,希望能听听他们的答案。
Part1.
“当我从理工离开的时候,没有一个数学公式是无辜的”
命途多舛的2020届高考生再过几天就要进大学了,12年的寒窗苦读似乎有了圆满的结果。
但是,总有孩子会发现,大学四年间流的泪在当年选专业时就已经有了前兆:
兔子:“随大流报了理工科,本来想当酷酷的女科学家,结果发现(生物)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有趣和简单,实在提不起兴趣。”
小文:“大多数人都选理科嘛,感觉学习不好才选文科,然后被调剂到了这个专业...”
乐乐:“不喜欢文科,也不喜欢背书,而且家里比较传统,觉得学理工有更多出路。”
……
在种种因素促使下,鬼使神差般选了这条路却要跪着走完。
在DT财经对微博热门话题#后悔专业#以及#读大学千万不要选什么专业#的数据分析里,经典的理工科——计算机、化学、生物、数学都赫然在列。
图源:DT财经
尽管专业不同,但痛苦和后悔都是一样的:“当我从理工离开的时候,没有一个数学公式是无辜的”“泪流干了,但是我的头发还能回来吗?”(不能)
不过好在,考研给了广大理工生新的机会,尽管学也在后悔专业里榜上有名,他们从“心”出发,毅然决然地投入了新传的怀抱。
Part2.
用爱发电,什么才是永动机?
在回答“为什么想要跨考新传”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基本都有一致的答案:
➤ 本科阶段或多或少有过新传相关的经历,比如做新媒体、担任宣传部长等等,觉得这个比较“对自己的门路”;
➤ 或者不想从事理工科相关的枯燥工作,想做一个拥有“理想”以及更广前景的互联网弄潮儿;
➤ “选一个离爱豆更近的专业,追星吃瓜”也是重要跨考因素之一。
➤ 而跨考北大,大多是因为——名校情结:
乐乐:“反正跨考都是一样难,要去就去最好的。”
月亮:“北大氛围开放又有互联网的感觉,我觉得是比较与时俱进和活跃的。”
(日常拉踩:那为什么不去清华?[乖巧.jpg])
月亮:"北大就是坠棒的!
"
所以总的来说,从理工跨考到新传,出于兴趣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毕竟“爱才是发电的永动机”。
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对“理工跨考新传”感到困惑就是因为,虽然没有被数学支配的痛、新传也的确有意思,可薄弱的专业基础和激烈的竞争是摆在明面上的。
图源:知乎问答
在采访里,也有同学提到:
乐乐:“理工科跨考新传有优势其实感觉是误区,理科思维和文科思维很不一样,这个转变需要花费非常多的时间,除了复试时老师看到可能会比较好奇问一句之外,没有其他太大的感觉。”
他们大多都面对过在政治备考时因为写字速度太慢而心态崩掉、专业课答题实在没思维没逻辑没亮点的痛苦,也有过“相比本专业的同学自己的学术功底是不是不够?”的迷茫。
毕竟“跨考上岸”这张大饼不是用兴趣一支笔就能画出来的。
那解题的钥匙到底在哪里?
Part3.
用心投石,定义自己的无限可能
事实上,“与其说是理工跨考新传有gap,不如说具体技能是每个专业都存在的难点”。
➤ 去考法硕,一样也有背水一战的压力和抓不住背不完的重点技巧;
➤ 跨考翻译,“长期的知识积累不够该怎么办”的焦虑也是家常便饭。
所以重要的不是专业与专业的差距,而是个体与个体的差异。
对跨考专业的热爱能否支撑你走过漫长的备考期?
碰到混乱头疼、毫无思路的专业真题,继续写还是先出去浪?
面对信心和意志一点点被消磨的灰暗时刻,是“坚持一下,天总会亮的”还是“好难好想哭,不考了”?
没有任何一个考生能够逃过考研“一秃二崩三要命”的魔咒。(那些天选之子先往边上稍稍)
图源:侧耳倾听
栗子:“重点在心态,每个困难都是可以被拆解攻克的,‘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给到自己的预设就会成为自己最大的绊脚石。”
就算是本专业的学生,很明显也并不是百分百地就能轻松成功。
有太多的例子是,本科四年学传播学不知道学了什么,考研还是得从《传播学教程》——“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开始;
上过很水的业务课学采写编评,但是遇上真刀实枪的演练依然不知道论点论据立意结构从哪来。
考研笔试、面试也不会因为你是本专业的学生还是理工跨考生有明显区分,老师只会关注,作为想要入门的研究生预备役,你的能力是否达到了标准。
而对于研究生阶段二者是否存在差距这个问题,师姐师兄们的答案是,部分新传同学的学术性会更强,但也没有太大的不一样。(毕竟你学的百分之六七十都是考研学到的东西)
所以从理工成功跨考新传上岸的例子里可以总结出来的经验其实是普遍性的:专业并不代表上岸几率,不论是哪一个专业,甚至是新传本专业,都不一定能成功。但梦由自己定义,找准自己的方向就有无限可能。
Part4.
从 0 到 1
跨考新传的师兄师姐们大多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体会:
月亮:原本的直线思维会发生巨大改变,这个学科能够修正你对很多事情的既定看法。
乐乐:(学新传会)更加注重内在自我的交流,同时以一个更包容、更人性的态度去看待、去批判思考社会的状态、现象背后的原因。
这也是我们这篇文章所想要传达的意义。
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
“为什么有‘那么多’理工生爱跨考新传?”
▲ 这个现象可能成立的原因很复杂,既“社会”又“个体”,也有可能并不成立,因为人的身份是多样的,选择某一个专业跟原本的“出身”无关,只和你的兴趣、你的坚持、你的心态等等这些有关,能否成功也是一样。
我们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跳出各种条条框框,不被某一个“标签”所限制:
跨专业的考生不必担心“我该怎么才能考上新传研究生?”
本专业的考生不用忧虑“我没有多学科的背景,是不是会占劣势?”
就像乐乐学姐所说的:“人生就是0和1,如果你一直徘徊、犹豫、迷茫,那就停留在0。但如果开始投入、开始行动,那我们已经在走向1的路上了。”
关注自己的内心,未来本身就是基于畅想而存在,选择对的那条路,成为自己心中的无限可能。
希望你来到新传,永远心里有光⭐。
兔子、小文、栗子、月亮、乐乐均为化名,感谢TA们接受采访。
参考文献:
[1].DT财经.当代年轻人最后悔入坑的专业 | DT数说[EB/OL].2020-07-07.https://mp.weixin.qq.com/s/bfyLz6sp9hXR_eLs1yVUrQ
/END/
责编 | 北北
声明 | 文中所有配图均来源于网络,
版权属于原作者或网站,此处仅为配图表达。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通知我们,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