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开走了,实际是这样么?(鬼子八路粮食辎重缴获)

文/王英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以后,对敌斗争变得更加艰苦起来。
那年我作为冀中军分区第五陆军的学员代表,到位于邢台的抗大第二分校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学习。
半年后毕业回到任丘县由高适一同志任司令员的120师独立一旅。
重回部队后我发现同抗大分校的紧张学习生活相比,这时的部队已经进入更为艰难的时期,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部队的给养跟不上。

在部队的工作会议上,我们分析了造成给养跟不上的原因,以立足当地抗日斗争的实际,积极寻找解决办法。
当时的八路军给养有这么几个途径:刚开始成立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的时候,靠得是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发放军饷。
后来军饷停发了,就靠跟当地的老百姓搞好关系解决了。
那时我们部队的粮食都是老百姓给的,有的老百姓自己宁可不吃饭,也要送粮食给八路军。

都开走了,实际是这样么?(鬼子八路粮食辎重缴获)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为什么会这样呢?在八路军抗日活动的范围内,经常会有老百姓给八路军送粮食,他们真有粮食吗?没有,他们把自己的口粮拿出来供给给了咱们的军队。
这是多么可爱的人民啊。
那时形势严峻,军民一心。
老百姓的真实想法是,如果没有八路军,小日本扫荡来了,穷凶极恶地推行“三光政策”,东西会被抢走,自己也会被杀,留着粮食干什么呢?所以老百姓通常留点可以吃,因为谁也不知道战争年代自己什么时候会死。
后来由于日寇升级大扫荡规模,对沦陷区实行了全面封锁,粮食供给更加困难。
为了应对这一形势,按照上级部署,我们实行化整为零的战斗策略,凡是本地有家的同志,平时都可以在家里隐蔽,一边隐蔽一边在家里种田,有任务才一起出动。

得民心者得天下。
我们同日军展开的一系列激烈的大战役,是完全离不开老乡们的支持的,他们从后方用骡车、马车、小推车甚至肩挑背扛输送到前线的。
后来八路军每解放一个地方,就收缴地主乡绅地方权贵的财产充实部队;到了贫困地区,地方富户没有多少财产可供收缴,就要靠自给自足,自己生产。
对于具体每一天单兵军粮份量的供应,应该是根据部队当时的情况安排的。

那时我们冀中军区提出一个号召,就是自力更生搞生产,以此来补充给养。
所有的部队,从司令员到普通战士,在战争之余,都要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
但这毕竟还需要一个过程,庄稼成熟是有时间限制的,在春种夏管期间,远水常常解不了近渴。
没粮食吃了,八路军战士们就去打鬼子的运粮队,打鬼子的运粮队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反过来让鬼子的粮食短缺;二是让战士们的饥渴问题得到补充;三是在打运粮队的同时,不仅可以得到粮食,还可以补充一下枪支弹药,供下次打运粮队。

120师从冀中平原转战山西,八路军所在的根据地因为特别穷,而且当时的农业单产量很低,小麦的亩产量只有一二百斤。
在这种情况下,军区领导就想了,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抗日武装的粮食来源问题?从农民手里买粮食还是征粮?如果是征粮的话,是不是就是说不管农民愿意不愿意都得把自家产的一部分粮食上缴?根据日寇五一大扫荡的实际,和平汉路以西的八路军根据地得不到冀中的粮食供应的实际问题,我们的战士在困难时期只能吃黑豆,后来连黑豆也不能保证供应。
但是,八路军平时要跟日军打仗的呀,如果最基本的营养都不能保证的话怎么去打仗呢?

因此,我们必须要依靠老百姓的帮助,老百姓是水,部队是鱼,这种鱼水关系是十分宝贵的。
对于当地老百姓给送来的粮食,部队一律按市价收买,付给老百姓边区票。
后来,八路军的军费不能得到保障了,就被迫改为给老百姓打借条写下账单,言明打了日本鬼子,解放了全中国,老百姓可以凭借条到当地政府领钱还账。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黎城县有个孔家峧村,全村当时有300多口人,1938年八路军进驻孔家峧期间,时任村干部的郭建仁是当地有名的医生,也是当时八路军总部记录物资收支情况的财粮会计人员。
郭建仁积极为入驻孔家峧的八路军筹粮筹款,带领全村群众共同开展抗战工作。
当时八路军就曾经给他家留下了千余账单,所记载的都是八路军调运粮食物资信息。
那些账单后来被他家藏在了地下的两口大缸里。

在那些账单里,就有这样两份账单,上写:

“今欠太行军区麦子肆仟斤。
”落款为“繁城县孔家峧仓库1940年9月11日。

“今收到柏官庄麦子捌石(小石)、小米壹石贰斗(小石)、包谷壹石(小石)”,落款是“八路军教导队”,经手人是"王之青""。

仅这样的单据就有上千份,详细地记载了八路军各部调运粮食和其他物资的信息,许多单据的经手人就是郭建仁。
落款处有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第一二九师、八路军教导队、八路军吉峪部、襄防部、决死三纵队、抗大医院等多个八路军机关和生产单位的公章,还有的盖着八路军总部直属部门才有的菱形公章。
这些旧单据的落款日期大多集中在1940年前后。
经过岁月的沉淀,许多纸张已经泛黄,还有一些已经黏在一起难以剥离。
但是,一纸账单,虽然有些破损,字里行间却传递出军民鱼水情谊。

根据抗日斗争形势对需要,从抗大分校回归部队后不久,我就担任了晋绥边区工业部材料股股长。
这个时期,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粮食问题,人活着总要先吃饭,战士们工作也必须吃饭,吃饭是第一件大事,吃饭问题解决了,才能保证材料股的战斗任务完成。

立足实际,怎么样才保证有粮食吃?这是我必须思考对一个问题。
《游击队歌》里不是有那么一句歌词么?“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
”,当时我就想,当务之急就是得去打一场袭击鬼子运粮队的战斗。

经过事先的缜密侦查,我们得到情报,有一支鬼子的运粮队要从易县城里出来,运往山西绵山地区。

"不管它运往何处!
"我对战友们说:"运往山里也是去侵略中国,供给那里的日寇与当地军民打仗。
咱截了运粮队,就是给山西的鬼子釜底抽薪了,也补养了咱们部队。
"

这一仗务求必胜!
跟小日本作战绝不能做赔本的买卖。
这是我们这次同小鬼子作战的出发点。
做出决定后,我带人在易县通往山里的一处拐角处,选择好有利的隐蔽地形,便回来对这次截粮计划做了周密部署。

这天,一春没下雨,却在他们进入埋伏地点不久,就下起了当年春季的第一场小雨。

"天助我也!
"我和战友们都很高兴,因为这样的天气,有利于打伏击,却对小鬼子的运粮队不利。
接着,我告诉大家,战斗打响后,迅速出击,要一举歼灭敌人。
在夺得粮食后大家立即撤离,不可恋战,因为我们每人身上只有5发子弹和一颗手榴弹(那时候作战条件艰苦,每人只发5发子弹,用一枚手榴弹得连长批,用一枚炮弹得旅长批)。
虽然一营抽出一个班来支援我们协同我们作战,但我们的伏击地点距离易县县城较近,枪声一响,如果引来鬼子大队人马过来,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借助阴雨天气的亮光,我远远看见鬼子的运粮队从远处的两山之间露出头来,缓缓地开过来了。
"准备!
"我随即下达了战斗命令。

待鬼子的运粮队车辆开过去,后边压阵的一车鬼子摇摇晃晃地紧紧尾随而至。

"打!
"我瞄准了汽车的驾驶室内的司机,一枪打响,战士们一齐射击,车上的鬼子没顾上下车,就报销了。

"卸车!
抓紧运粮食。
先藏进山洞,晚间再过来取。
不然城里的鬼子听见枪声过来,我们就前功尽弃了。
"

所有战士一齐动手,搬的搬,运的运,五辆运粮的农民小车队一见自己的队伍打了鬼子一个伏击,纷纷上前,赶忙帮助把粮食在山洞坚壁好。

我见大功告成,连忙对战友们说:"撤!
"

我们截粮的八路军小分队很快走得无影无踪,等到易县城里的鬼子赶来,除了躺在地上的鬼子的尸体,一切都无影无踪。
整个战斗从打响到结束,总共用了不到一小时,打死鬼子17人,截粮队5人阵亡、7人负伤。
除了缴获了五车粮食,还有鬼子一个班的武器、弹药。
后来,我们派人又去把那辆炸坏了的鬼子军车弄走了,给了一旅后勤部的修械所化铁后铸成零件,用来修理、制造枪支弹药。

这是根据大连海事大学原校长,李景天同志的回忆录整理的文字。
以那个时期的八路军装备水平,缴获的日军辎重汽车,大部分都收归了修械所,用来修理、制造枪支弹药。
看到这里,您明白了吗?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