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南西汉水上游长道古镇及其周边人文古迹初探(陇南祁山西和西汉匾额)

今西和县长道镇商周时期为西垂赢秦族和古秦国居住中心。
秦汉三国为西县地,西晋归始昌县,北魏置南天水郡和水南县,西魏改置长道郡和长道县。
唐、宋时期均置长道县,分别属秦州、成州管辖。
元代长道县并入西和州,又置礼店军民元帅府,明清时期分别设长道里、古岷里。
民国十五年设长道镇。

1949年8月16日长道解放后设长道区,58年改设长道公社,84年改为长道镇。
长道古镇是西汉水上游西和礼县一带的历史文化重镇,也是历史上商旅通蜀的必经之地,境内人文遗迹和文化遗存丰富,尤其以“宁家庄新石器文化遗址”(1959年被省政府授予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长道古城遗址”(1976年被县革委会授予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最为驰名。
据著名学者西北师大赵逵夫教授考证:“蜀军北伐西路沿沓中阴平道,同五百五十年后杜甫入川的路大体一致。
这条通道的北端门户,即今西和县大湾峡,出峡即今长道镇。
曾有古之关隘与军事城邑,总在军事要道口。
长道以北即礼县盐官(三国时卤城),三国之时正可北至天水郡(甘谷以东),东北至上邽(今天水秦州)。
当时不会在卤城以西不远更设一城。
以此看来,三国时西城应在今长道,应为蜀人北上用兵的门户。
”其地名之所以叫“长道”,正是因为这里是入川长道的关口。
境内不仅仅有许多人文历史遗存,还有许多美丽的民间传说。
自宋代以来流传至今的长道八景有:(一)圣泉映月;(二)金钟罩(音kou,当地俗语)银水;(三)三柏一座寺(也叫柏林寺、南寺院、民国一度称为“园林寺”);(四)白兔望骆驼;(五)水映西城(当地也叫水包新城);(六)天地神坛(指西街天爷庙和毗邻的西观楼,西观楼亦称“菩萨楼”,供奉观世音菩萨,俗称“倒坐观音”。
据至今仍健在的长道街九十高龄的老人王实宝回忆,菩萨楼上还有一副对联:问观音为何倒坐,恨众生不肯回头);(七)勒石望槐(指的是长道义圣宫的古槐和碑林,义圣宫俗称“财神庙”,解放前后被长道小学占用,六十年代又被长道卫生院占用,建筑解放后多有损毁,两株古槐于七十年代末期被人为砍伐,仅存的戏楼毁于八十年代初期,大量的碑刻淹没于卫生院的改扩建当中);(八)纯禧圣观(即现在的泰山庙)。

当然,不管是历史上还是今天,我们不能仅仅从今天行政区域划分的角度去看待一个古镇的人文历史,应当放眼过去,从大长道角度出发,置身于西汉水上游,北与今天礼县的祁山乡甚至盐官镇等东南与礼县的永新镇,尤其是震惊世人的大堡子山等既相邻又相互交错,文化生活都极其相似的地区连接起来,可能才会更加准确的理解当地的文化。

甘肃陇南西汉水上游长道古镇及其周边人文古迹初探(陇南祁山西和西汉匾额)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一、 与古长道有关的古代名人、名流及名作

  (一)古代长道本土的重要人物

  从大长道的角度看,历史上的古长道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阎 温(?-213年),字伯俭,天水郡西县人。
生年不详。
初为凉州别驾,代理上邽县令。
马超兵败逃至此地时,他无法阻拦便逃回州城。
马超围攻州城翼县时,州官派他突围向夏侯渊告急,半途被俘。
马超欲使他劝降州城人,阎温反其道而行之,马超怒而杀死阎温。

  杨公则 南朝天水西县人,字君翼。
刘宋时随父从军,以孝著名。
仕齐历宋熙太守、白马戍主、晋寿太守、扶风太守等官。
及梁武帝起兵,公则为其东进先锋,克建康有功,进号平南将军、封宁都县侯,为湘州刺史。
在州有惠政。
后扶病统兵北征,大败北魏军,斩魏豫州长史石荣。
不久病亡。
谥号烈侯。

  赵壹 字元叔,汉阳郡西县人。
他“体貌魁梧,身长九尺,美须豪眉。
”由于才华出众,自负傲慢,又多次违法,差一点被杀头,多亏朋友营救,才得以幸免。
于是,他作了《穷鸟赋》慨叹自己的身世,感谢营救自己的朋友。
赵壹的著作有《赵壹集》二卷,包括赋、颂、簇、抹、书、论及杂文共16篇,抒发他愤世嫉俗的情怀。

  赵芬 字士茂,天水西县人。
周封淮安县令,任东京小宗伯,镇洛阳 (今河南洛阳)。
因密奏尉迟迥与司马消难往来事,为隋文帝杨坚所亲,迁东京左仆射,进爵郡公。
开皇初,拜尚书左仆射,与王谊修律令,俄兼内史令二后以老病出拜蒲州 (今山西永济)刺史,加金紫光禄大夫,领关东运潜。
后致仕数年而卒。

  赵煚,字贤通,天水西人也。
父仲懿,尚书左丞。
煚少孤,养母至孝。
年十四,有人盗伐其父墓中树者,煚对之号恸,因执送官。
见魏右仆射周惠达,长揖不拜,自述孤苦,涕泪交集。
惠达为之陨涕,叹息者久之。
及长,深沉有器局,略涉书史,周太祖引为相府参军事。

  赵翻 (?-558)西魏、北周大臣,字长舒,天水西县人,起家拜都督。
后为宇文泰相府属员。
招抚氏酋李鼠仁,破汾州胡,以功封章武县伯,魏恭帝初,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北周立国后,继续从事镇抚氏羌,进爵长道郡公。
明帝二年 (558)卒。

  赵文表(?-580),其先祖天水西县人也,后徙居南郑。
累世为二千石。
父江,性方严,有度量。
历官东巴州刺史、计部中大夫、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御伯中大夫,封昌国县伯。
赠虞、绛二州刺史,谥曰贞。
文表少而修谨,志存忠节。
便弓马,能左右驰射。
好读《左氏春秋》,略举大义。
起家为大祖亲信。

  吴 陟 岷州长道县人,宋元符年乡贡进士。
(见《宋史》)曾作《宋故西京左藏库副使飞骑尉致张公墓志》,该墓志铭文现收民国《西和县志》。

  尹 修 绍兴三年为免解进士,作《长道县寿圣院六级宝塔记》。

  郭 思 字得之,岷州长道人,宋元丰元年(1078)中进士。
官至徽犹阁待制,奉略路经略安抚使。

  孙鼎圣 北宋长道县人,进士,见盘龙山《崇禧观碑记》。

  孙鼎 北宋长道县人,进士,宋史收录其诗作一首。

  《题汪水云诗卷》

  北游不羡筑台金,忽解儒冠雪满簪。

  短剑空横无侠气,破琴欲抚且悲吟。

  啼猿声堕楚江碧,游鹿梦迷吴苑深。

  若见麻姑閒问讯,桃花千树正阴阴。

  苏湘 生卒不详,宋史没有其传。
宋代西和州长道县人,进士。
《西和县志》及盘龙山《崇禧观碑记》有记载。

  静应慈济大师 西和州长道县骨谷镇广福院静应慈济大师,孝宗干道三年八月,加赐灵感静应慈济大师。

  海渊 北宋长道人,大德高僧,其德行高迈,通医术,又善于调度管理,在宋王朝收复熙、河、洮、岷、叠、宕等州,结束了这一带长达300年的分裂局面后,受命兴建广仁禅院,导羌汉及吐蕃、党项民众崇德向善,取义归仁,和睦相处,其功业卓著,名播于当时而彪炳史册。
《陇右金石录》卷三收录有《广仁禅院记》,讲广仁禅院修建始末与海渊的功德。
从碑文来看,以海渊在元丰元年至郡主事计,至立碑时已经营广仁禅院七年之久,亦可谓费尽心血。

  李益 《资治通鉴》及《宋史、吴元载传》中,都有宋太宗雍熙三年长道县酒务官李益犯法被杀抄家的记载。
为北宋年间秦州长道县酒务官。

  马训 长道县人。
南宋末历官至巾带指挥使,封朝散大夫.宝淳中 (1256)从征至汉中,见主将不和,知边事必坏,就弃官归里.南宋亡国,元朝建立。
有人劝其在元朝为官。
马训叹曰: “我宋臣也,焉能再履仇仇之廷 ? ”遂隐姓埋名,终老林泉。

  何澈 康熙二十六年《西和县志》记载为:何彻,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西和州学长,曾作《德政堂记》。
据近年长道发现的《宋故太原王公墓志铭》为其所撰并书。
是否系“澈”“彻”之误,有待进一步考证。
记载为乡贡进士何澈。

  石吉连,礼店文州汉番军民元帅,子孙世袭其职,遂为礼店所人。
父允官至中书参知政事。
顺帝时西番扰边,吉连奉命统兵驻长道县崖城镇,番族畏服,西边遂靖。
以功迁至行省右垂,封秦国公,谥忠穆。
据现存礼县石氏家谱记载:石吉连(蒙古名亦辇真)吉连父石允, 任元朝官职,至中书省参执政事,封荣禄大夫.为人方正无私,忠义清廉,屡有所谏,上善纳。

  吉连九岁读书,及十二岁大通文学,性好武功,二十岁举武进士登第,智谋过人,才德出众,授都司至参将,至总兵,至都督,至元帅,至右丞相,封秦国公,谥忠穆。
天子目为辅弼,黎庶亲如父母.官府兵丁及西夷番服,莫不敬仰。
击师边备,屡建奇功,完成了\"西戎遂靖\"之战略任务,故功封袭爵。
礼店所城凤凰山(现燕河乡祁窑村桃花山)下有秦国公墓和纪功碑(1958年被损坏),有御史张某题诗赞日:

  身披虎符备边险,演武修文浩气严。

  弓马骑射时操练,屯田垦辟无事年。

  西番畏服不侵挠,农夫先畴歌尧天。

  上信始加为丞相,敕封秦公世袭。

  石麟 石吉连之子,袭父职为礼店文州汉番军民元帅,先后被拜为宣武将军、怀远大将军。
礼县赤土山前原有礼店文州汉番军民元帅石麟纪功碑,可惜已被毁。
石麟封雍国公,谥忠宣。
其墓在西和县长道镇西团村西后街。

  赵元鹤(1849---1921)字鸣九、号峻峰,西和长道镇赵家湾村人,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科举人。
是西和清末民国初杰出的教育家和诗人。
王少箕(访卿)、朱琴伯(绣梓)、黄秉虔(钺)等民国前期西和有影响的教育家皆出其门下。
今后代存有“大清光绪甘肃省第五名《文魁》”匾额及部分遗作。

  《辞馆居家偶成》

  两次学堂十二年,要将义理灌情田。

  进规退矩研台记,言物行恒勋易编。

  几擦四篇明目训,微参一线衍心传。

  斯文命脉关元气,精一功夫果熟先。

  《褐陈公网》

  翠竹苍松护胭垣,陈公菜兆倍尊严。

  鞠躬不让师双表,殉节惟知报九泉。

  四壁清风偕浩气,千秋烈日照忠魂。

  纲常大义凭君竖,片石峨峨万古存。

  赵元鹤 窍闻千里一圣,百里一贤,天不择第地而生人,人可随地以立德。
粤稽二程钟洛河之灵,三苏毓峨眉之秀。
岂以甘肃而无之乎?彼夫羲皇幼年,生于仇池;赵壹文华,显于汉代;姜维雄才,足见大将威名矣。
他如晋有皇甫谧之贤,盛唐有杜少陵之异;翰林供奉,宫锦袍著于青莲;嘎玉敲金,高轩过作于长吉;马伏波有聚米之筹,一标铜柱鄰应龙有劾奸之牍,三奏严嵩且也。
吴介矢匡国之志,陈寅弹效命之忠;理学名医,争传段氏;靖难勇士,艳洸晏公,此皆磊落奇伟之贤,可考而知者也。
《甘肃历代先贤考》记载。

  (二)外籍在长道任职及曾游历的名人

  尹奉 字次曾,凉州汉阳郡人,初为历城(今西和汉源镇)统兵校尉,马超叛,杀凉州刺史韦康,奉与梁宽、赵衢、姜隐、赵昂、姚琼、孔信、李俊、王灵等结谋,借以为康报仇,举兵讨超。
超血洗历城,杀奉全家。
夏侯渊领大军至,超遂弃城,投张鲁。
文帝践祚,敦煌太守马艾卒,黄华、张进等反,文帝迁奉为敦煌太守。
张恭别遣铁骑二百,迎史官属,东缘酒泉北塞,径出张掖北河,逢迎奉。
又灭华、进。
奉到任,屯田戍守政策,护商贾。

  阎式 西晋秦州天水郡人,曾任始昌(长道县)县令。

  赵肃 西晋时期人秦州刺史部始昌县令。

  何巨 西晋时期人秦州刺史部始昌县令。

  赵昶 字长舒,天水南安人也。
曾祖襄,仕魏至中山郡守,因家于代。

  祖泓,广武令。
父琛,上洛郡守。
昶少聪敏,有志节。
弱冠,以材力闻。
孝昌中,起家拜都督,镇小平津。
魏北中郎将高千甚敬重之。
千牧衮州,以昶行临涣、北梁二郡事。
大统初,千还镇陕,又以昶为长史、中军都督。
太祖平弘农,擢为相府典签。
后世宗念其功德,封长道郡公。

  王仁恭(558-617),字元实,天水上邽人。
其祖父王建、父王猛,都曾任刺史。
王仁恭少年时\"刚毅修谨\",弓马娴熟(工骑射)。
二十岁左右,被补为州主簿,秦孝王引为记室,转长道令,迁车骑将军。
后跟随杨素击突厥于灵武,以功拜上开府。
以骠骑将军典蜀王军事,奉蜀王命讨破山獠。

  《西县途中二十韵》

  野客误桑麻,从军带镆铘。

  岂论之白帝,未合过黄花。

  落日投江县,征尘漱齿牙。

  蜀音连井络,秦分隔褒斜。

  硖路商逢使,山邮雀啅蛇。

  忆归临角黍,良遇得新瓜。

  食久庭阴转,行多屐齿洼。

  气清岩下瀑,烟漫雨馀畬。

  黄鸟当蚕候,稀蒿杂麦查。

  汗凉风似雪,浆度蜜如沙。

  野色生肥芋,乡仪捣散茶。

  梯航经杜宇,烽候彻苴咩。

  逗石流何险,通关运固赊。

  葛侯真竭泽,刘主合亡家。

  陷彼贪功吠,贻为黩武夸。

  阵图谁许可,庙貌我揄揶。

  闲事休征汉,斯行且咏巴。

  音繁来有铎,軏尽去无车。

  溢目看风景,清怀啸月华。

  焰樵烹紫笋,腰簟憩乌纱。

  杞国忧寻悟,临邛渴自加。

  移文莫有诮,必不滞天涯。

  《西县作》

  三年西蜀去如沉,西县西来出万岑。

  树石向闻清汉浪,水风初见绿萍阴。

  平郊不爱行增气,好井无疑漱入心。

  从此渐知光景异,锦都回首尽愁吟。

  张俊 北宋年间曾任长道县县尉,据宋史记载:宋太宗十一月丁酉,杖杀长道县尉张俊,坐部下受賕,犯脏钱五百七十贯故也。

  黄崇敬,江东人。
南唐后主李煜时因其妹子被后主纳为妃子,故入朝为官,授右班殿直,后随军有劳效,改为左班殿直。
之后又请得“监秦州长道县之酒税”之职。
任职三年,但其“官人常增羡,卒官,其民吏戚悲思焉”。
死后葬成纪罗郊乡(今秦州区中梁乡)。

  陈鄯文 ,福建省仙游县连江里(今枫亭镇)人,曾任秦州长道县盐酒税。
后官拜徐州都指挥使,封千牛卫大将军。

  赵鼎 字元镇,号得全居士。
南宋解州闻喜东北(今属山西闻喜礼元镇阜底村)人。
宋高宗时政治家、名相、词人。
赵鼎早孤,由母樊氏抚养成人。
崇宁五年(1106年)登进士第。
累官河南洛阳令。
高宗即位,除权户部员外郎。
建炎三年(1129年),拜御史中丞。
建炎四年(1130年),签书枢密院事,旋出知建州、洪州。
绍兴年间几度为相,后因反对和议,为秦桧所构陷,罢相,出知泉州。
寻谪居兴化军,移漳州、潮州安置。
再移吉阳军。
赵鼎被称为南宋中兴贤相之首。
与李纲、胡铨、李光并称为南宋四名臣。
赵鼎善文、诗、词。
著有《忠正德文集》、《得全居士词》等。
1106年,年仅21岁的赵鼎中进士,并任两当县尉。
1109年任长道县尉。
在长道任职期间留有诗作三首:

  《蝶恋花﹒一朵江梅》

  (长道县和元彦修梅词。
彦修,钱塘人,名时敏。
坐张天觉党,自户部员外郎谪监长道之白石镇。

  一朵江梅春带雪。

  玉软云娇,姑射肌肤洁。

  照影凌波微步怯。

  暗香浮动黄昏月。

  谩道广平心似铁。

  词赋风流,不尽愁千结。

  望断江南音信绝。

  陇头行客空情切。

  注:诗中的彦修,即南宋名臣刘子羽,字彦修,少年随父驻防浙东。
金兵南侵,父子死守真定(今河北正定),于是出名,补将士郎,转宣教郎,代制东安抚司,书写机宜文字,以功转为朝议大夫,授直秘阁。
……刘子羽任利州路经略使兼兴元府知府,率部驻守关中、汉中,部署协调各将领,与吴玠等人力抗金兵,为保川陕又屡立战功,使南宋半壁江山得以保存。
绍兴十六年(1146),刘子羽含恨去世,葬于五夫里蟹坑,终年50岁。
谥为“忠穆”,后改谥“忠定”追封“魏国公”。

  七言律诗《守官长道之岷南过马务寨示知寨石殿直》

  夜关不锁成无兵,负贩行歌乐太平。

  绿野牛羊新牧地,颓垣烟草古边城。

  山川自昔留形势,基业今谁问战争。

  陇上少年多义气,弯弓徒自诧功名。

  注:诗中岷南即“岷州之南,属于岷州长道县管辖区域”。
马务寨即今岷县马坞乡,马坞宋代为马务镇,为岷州长道县八镇之一。

  赵士孚 北宋绍圣年间右侍禁卫岷州长道县骨谷镇酒税仓草场,曾撰写《广福塔石刻》。

  尹修 绍兴三年为免解进士,作《长道县寿圣院六级宝塔记》。

  靳德 北宋年间东头供奉官,岷州长道大潭二县巡检兼巡捉盐茶公事。

  程信 宋宁宗十三年,宣抚使安丙会夏人功金命沔州都统张威出天水利州都统,程信出长道。

  雷牛,成纪人,炼丹于长道县之南,明皇时宫中有病,召至长安,治之皆愈,封雷王,今山上药臼尚存,有古槐一株。

  高光 四川峨眉人,明嘉靖13年任礼县知县,后因政绩卓著擢升户部主事,见现存长道卫生院的《建长道里碑记》。

  马文升(1425-1510),号约斋、三峰居士。
名字见现存长道卫生院的《建长道里碑记》。
明朝大臣、钧州(今河南禹州市)人,景泰进士,授御史。
马文升一生成 绩显著,先后辅助代宗朱祁钰、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宋朱祐樘、武宋朱厚照,故后人有“五朝元老马文升”之称。
正德五年(1510年)文升病卒,终年85岁。
马文升文武双全,落籍虞城几年间,著有《约斋集》、《奏议》等。
《奏议》今有《马端肃公奏稿》十六卷本。
另外还有《西征石城记》一卷、《抚安东夷记》、《兴复哈密记》一卷,合称《马端肃公三记》,流传于世。
马文升所写的诗,仅在清刻本《马端肃公奏议》之后附录有若干首。
《南征过桃花源》、《抚陕征西过陇关》等诗,都有边塞诗的特点,这与他多年的戎务生活是分不开的。

  与祁山有关的古诗词很多,有明朝王教《祁山堡》,胡明善《谒武侯祠》、《祁山堡》,郑存仁的《登祁山》,高而谦《祁山怀古》,何嘉瑶《祁山》。
清人董贞《祁山谒武侯祠》、《复过祁山》,刘方蔼《祁山怀古》、《谒祁山庙》,黄凯《祁山武侯祠》,蓝启延《祁山武侯祠》,铁文谟《祁山故垒》,卢正谊《祁山怀古》,段克彦《祁山故垒》,徐作霖《谒祁山武侯祠》,王彭龄《祁山怀古》,王文权《盐泉赋》等等,以及《汉水春波》、《祁山暮雨》、《诸葛军垒》等数十首。
还有民国十五年四月初八日礼县县长杭县许以粟题敬谒神祠留题,现存武侯祠东山墙壁上,系许手书。

二、长道境内主要名联、匾额

  保存下来的与长道古镇有关的名联名匾较多,本文以长道及其周边较为有名又少有人关注的名联名匾为例。

  民国年间长道镇中心学校楹联:

  春光随流水俱来 愿诸生早日鼓jia续斯文一线命脉;

  天运与人心共转 看多士应时投笔 收吾国半壁河山。

  (民国二十八年)

  汉水曾扬波鼓浪而来 问谁竟委穷原 万里云程同猛进;

  祁山乃伐魏出师之处 缅彼雄才大略 廿年修养在长吟。

  (据说此联为长道学校创始人王镐 先贤撰)

  立德胜立功 从兹文风顿起 永垂韩胡雅范;

  树人同树木 但得化雨频施 伫看桃李成荫。

  (此联为教员王鑫 撰)

  盘龙山楹联、匾额:

  戏楼门联:

  1、盘龙巍巍显示千古壮观文明史;汉水滔滔唱出万代英雄凯歌声。

  2、前后百载翻腾事万目共望;上下千年变迁史一台同出。

  (此两联为民国以前泰山庙戏楼楹联)

  匾额:古观雄风

  山门对联:

  西礼重建新圣地;长兴保留万古城。

  东岳殿:

  揽胜快登临祁山汉水古岷佳景同瞻仰;

  披图祥史籍县宋镇元长兴遗迹幸保存。
(张喜童撰并书)

  主宇宙掌万物位镇四海;

  施雨露济黎民恩泽九州。

  玉皇阁:

  道德恢彰振教风于千古;

  玄恩显应流法派于万年

  祖师殿匾额:

  道并乾坤(三富撰书)

  圣母宫:

  慈光普照荫佑众生;

  麟趾呈祥造化万物。
(菊逸撰书)

  匾额:树德滋后

  永兴爷池村通池龙君殿楹联、匾额:

  山色四围社庙更新欢饮蜡;

  江流万里狂澜依旧障飞龙。

  (民国十一年岁次壬戌吉月榖日清赐进士出身诰封奉政大夫、钦点内阁中书、主讲陇南书院、古上邽任承允撰。
甘肃省议会副议长兼陇南镇守使参谋、古当亭田玉丰敬书)

  白崖寺匾额对联:

  德与天齐(中华民国八年立)

  威权自在功高千古德宇宙;

  气应青阳独尊震位判幽冥。

  长道水泉村石氏家庙对联:

  佛光普照石山秀;家庙维新嗣绪荣。

  凤凰山楹联、匾额:

  鸣凤呈祥(宁文举书)

  楼阁观成,画栋雕楹新结构;

  管弦重理,金声玉振入赓扬。

  (光绪丙戌年桃月鸣久赵元鹤敬书)

  台上台下同欢悲感整乾坤;

  凤起凤落亲睹兴 摧岁月。

  (赵松龄书)

  山门匾额:

  乐到名山 (陈浩书)

  日月无私明;天地有正气(戌辰年鄢雨民敬书)

  举念歪斜任尓烧香也无益;心地纯正见吾不拜有何妨。
(天水何灵生)

  平地起楼台恰如凤凰展翅;披襟坐霄汉正是西方佛主。
(任东旭书)

  匾额:

  浩然正气(鄢雨民敬书)

  峰色谷响(沙门妙慧敬书)

  西域谈经心仲尼山;东周问礼语传柱史。

  奎星阁楹联、匾额:

  仰问银河凝晓露(赵烈夫撰)

  浴苍桐(黄金鼎书)

  百里晴岚收眼底(宁文举撰)

  千峰珠翠聚毫端(廖志立书)

  星临斯土照文运(宁世忠撰)

  斗指西天蔚豪云

  雄嶂连云 (廖志立撰、宁文举书)

  文光灿地射牛斗(廖志立撰、宁文举书)

  天孙殿:

  和仲宅西留西和锦地;女修任织成织女星神。

  (壬申年九月赵逵夫撰 穆永吉书)

  凤凰仙山晨钟暮鼓歌盛世;梧桐禅院夏雨春风润苍生。

  (宁文举书)

  匾额:

  清风明月(窦相武敬书)

  左擎砖观察宇宙;右执鞭扫荡邪魔。
(漆茂详敬书)

  匾额:

  万圣云霄 (周长春敬书)

  太和三清 (何灵生敬书)

  翠柏寺楹联、匾牌:

  赫濯常新(清光绪拔贡沈树藩书)

  烟霞笼翠(宁文举书)

  祁山武侯祠匾牌:

  托孤苦老臣,鞠躬尽瘁师六出;

  适时真俊杰,和吴敌魏鼎三分。

  (谢威凤书)

  山门对联:

  隆中一对鼎足三分天下事瞭如指掌;

  前后二表祁山六出老臣心惊泣鬼神。
(何聚川撰联书)

  匾额:

  恩深作育(清光绪拔贡沈树藩书)

  全蜀安汉 (清贡生沈会瀛书)

  功迈萧曹(清武生沈选士书)

  万古清高(壬午年正月榖旦立,邑人杨树藩敬书)

  名垂宇宙

  伯仲伊吕(一九八三年邑人独耀玉重建)

  恩同再造

  金蜀安汉

三、与古长道有关的古代碑刻碑文

  (一)大潭长道二八分科后碑 宋李耆孙(碑文略)

  (二)宋故太原王公墓志铭 张希邈 刊

  从兄由义 勤劳于家 积善余庆

  事亲以仁 德昌而熾 贻厥子孙

  信交朋友 爱恤贫困 镌之琬琰

  睦乃四邻 钦崇释义 万世收存

  乡贡进士 何澈 撰并书

  碑文里的地名“祁家平”,指的就是现在的永兴赵坪圆顶山,对考证秦人西垂宫是否在赵坪是一个线索。
另外也佐证了古代长道地域宗教发展情况。

  (三)重修祁山武侯祠并祀田记 巡按陕甘督察御史何承都 顺治癸巳春正月(碑文略)

  (四)重修盐官镇盐井碑记 嘉靖丁未正月吉旦 乡进士知西和县事杨典撰文(碑文略)

  (五)盐官镇重修真武殿记 (碑文略)

  (六)例赠孺人黄母徐老孺人节孝碑记

  钦命提督甘肃学院翰林院编修、加三级直隶遵化雨亭秦澍春 保奏

  敕授文林郎乙卯科举人、前任礼县知县、四川绵竹仙芝 雷 文渊 公举

  敕授修知郎岁贡生、前署礼县儒学训道、正宁县雷鸣夏公举

  愚姪婿 敕授修知郎廪生、历任巩昌府、兰州府儒学教授 杨廷栋 顿首拜撰文

  恩 弟 敕授修知郎岁贡生、吏部候铨、儒学教谕黄晋云 顿首拜校订

  世丹晚 敕授徵仕郎丁酉科拔贡、吏部候选直隶州州判 沈树藩 顿首拜书丹

  大清光绪二十五年岁次乙亥孟秋之月中浣榖旦

  男 庆云

  孙 存朴 存余

  曾孙 东泉

  备注:此碑现嵌存甘肃礼县永兴农户家壁墙上, 原节孝牌坊毁于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
全碑共17 行。

  (七)游师雄碑

  2017年8月在长道镇盘龙山发现了一块记事碑,只有二十个字。
内容为:

  “游师雄 鉴陈令 元祐四年仲冬初四日同登普明寺 ”

  (八)盘龙山“纯禧观”宋代二碑

  长道,古秦邑也,此处胜地雄丹,号曰:洞天福地。
……徽宗皇帝赐 。
两通碑刻1993年3月挖掘于长道镇泰山庙。
《纯禧观记》碑刻仅存碑额及上半部的右部分,全碑能辨别清楚的文字共有103个;《佚名》碑(因无碑额,故暂命名为佚名)碑宽55厘米,高60厘米,虽然无碑额,但是字迹比较清晰可辩,记叙较为完整,全碑残存186个字。
根据碑刻中涉及的年份我们可以推断距今850年以上。

  (九)建长道里碑记

  此碑为明嘉靖丙午年,由当时礼县知县高光撰文,残损严重。
仅存碑额“建长道里”及碑文“长道,成化癸巳巡抚秦州都御史马文升.....”等句。

  (十)永兴镇通池龙君传

  公辽东懿州人也,姓于名德,字木之,生于至平二年秋七月之朔三,绍圣元年提兵镇守陇羌,年幼弱冠,于大元戎运筹策划,英武过人,至守连攻达,陇羌一带屡为游兵侵掠,公与各军尽心防守,食不辨味,坐不缓席者数载,不幸于金将律野大木儿鏊兵渭安之南,力战三日,偶被游矢所伤,时为三月二十一日。
宋帝嘉其节烈,追缢忠贞令,士人建庙奉祀羌陇等地。
庙貌巍峨,后至怀宗末年,因旱祈雨屡得甘霖,遂塑宝像供奉庙内迄今。
灵应不爽,俗称之曰“黑爷”。
今之巩昌柳家坪行雨,龙王即忠贞公也,初公尽节时,玉帝封为行雨童子水府当差,勤慎不怠,太上降敕恩赐道德龙王,准其八海行雨,因号曰:行雨龙王,及元革宋鼎南海藏底走火孽龙潜伏于透池,连年兴雹,屡伤居民,禾苗,至元末上帝命公降龙,居民靳邦杰寐中得见,及复建像于此境。
元明之间收伏胡鳌将军,燕王之乱后收黄顺鲁昌,号为左右尉及有清定定,燕京白莲初乱,巩昌一带焚毁寺庙,香火殆尽,延至今日,公之威震陇南,倍显到处殿宇赫然矣。
凡忠臣义士,英魂不死,食报千秋,理之所以,尔等当效慕遗徽勿徒,惊奇幻也。
戌午年四月初五日青海龙君于本殿略言。

  (十一) 永兴镇龙槐碑刻两通

  (十二)凤凰仙山补修圣母地师金像碑记(碑文略)

  (十三)修建盐官盐神庙碑记 民国姚启飞撰 王文权书(碑文略)

  (十四)清代川口沈氏先祖画像题记

  清廪生高祖考沈公者,清之名儒,沈氏之始祖也,时好善懿德俱尊,传家以耕读为业;处世以孝友立身。
幼年读书,壮载成名,逝后遗像留存,仪容另人堪钦,迄今缅想高风,德音宛在。
公之懿行虽不能详见,而其事实犹有可致而知者,公行二生于康熙三十三年五月初八日,终于乾隆五十五年八月二十六日,享寿九旬有七,葬柩于邑之西山辛向卯酉分金之老莹,兹因代远年没,面像残缺,爰集族人重为修理,以昭报本,追远之诚,遂恭述而为之序。

  天运乙未年九月吉日重建

  (十五)圣泉寺残碑

  发现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残损严重,仅存12个字,碑文内容为:“幽国钟希,寺主僧丁,上邽王周”。

四、与古长道有关的经典传说及古老地名

  (一)传说:《秃娘娘的传说》、《沈大壁背皇状》、《娘娘庙嘴的传说》、《白马爷搬迁》、《飞兔娃的传说》、《月搞得银子》、《黄狗娃耕地》、《野狐角儿》、《金蹄蹄银角角》、《水泉村的来历》、《杨老爷中举》、《金马驹》、《人才压科场》、《张厨子李善人》等等。

  (二)地名:龙马沟、广爷池、爷池、蒙张、龙槐、柏林哈、远门哈、捷地、西汉、祁山堡、盐官、赵家、川口、马套地、大柳树、三头磨、大寨子、马寨、马地、以及与长道接连的礼县祁山乡的杨窑等九窑,康集寨、夏集寨等当地人称之为十八寨。

作者简介

  沈文辉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陇南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出版《陇南谣谚》、《武都羊皮扇鼓》等多部。

  王 力 西和地方文化研究学者

来源:我行我诉沈文辉,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