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当代豫商的典范:好人孙万根的传奇故事(职工厂里来了企业老板)

【序言】

去年七月份,在我们巩义三中八五届QQ群里,我写了一篇文章《曹站长的传奇故事》。
之后,我在群里跟同学们说,我计划再写一篇《孙老板的传奇故事》,还说:孙老板是谁呢?随后分解。
我准备找机会跟孙老板——万根叔聊聊(我父亲和万根叔生前关系很好),把他的传奇故事给同学们说说。
平时,我只是在路上碰到万根叔打声招呼,没有静坐下来深聊过。
谁知在四个月之后,惊悉万根叔溘然长逝,我潸然泪下,真后悔没抽时间和万根叔在世时好好喷喷,了解他的创业史,聆听他的教诲……终生遗憾啊!

巍巍嵩邙天下秀,

巩义当代豫商的典范:好人孙万根的传奇故事(职工厂里来了企业老板)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滔滔伊洛中州鸣。

昔日豫商康百万,

今天好人孙万根。

经商慈善传美名,

为国替民来分忧。

一生善事数不清,

永远铭刻百姓中。

孙万根先生是巩义市回郭镇柏漫村人,是巩义市优秀企业家和慈善家。
生前是环宇机械公司、新昌铜业公司、鑫盛金属公司、锦昌金属公司的董事长。
孙万根先生深得政府的信赖和百姓的爱戴,他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是一位政府放心、百姓满意的企业家、慈善家,他的传奇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今天,我把万根叔的传奇故事,说给大家,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也请万根叔的亲朋好友给以多多指教。
另外,为

谨以此文,深切缅怀孙万根先生。

一、 家族坎坷,历经生活的磨炼

孙万根祖籍回郭镇罗庄村(现在的北罗村),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的夏天,伊洛河涨水,因罗庄村地势低凹,大部分房屋倒塌,民不聊生。
村民为了以后不再受洪水侵害,纷纷外迁,一部分人家迁到罗庄南边的高台地,就是现在的南罗村,俗称“南高地”。
一部分人家迁到罗庄东南的古柏南岗下,就是现在的柏漫村,俗称“柏坡”,又称“漫流”。
因当时孙万根的先辈家境贫寒,经济困难,就暂借居在清西村的亲戚家中,两年之后,迁到现柏漫村的沟中。

1953年1月29日,孙万根出生于巩义市回郭镇柏漫村。
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百废待兴,条件较为艰苦。
孙万根从小受父母亲的影响较大,父母在村中是出名的大好人,与邻为善,乐于助人,深得乡亲们好评。

记得上小学时,孙万根和几个小伙伴利用礼拜天到南坡遛红薯(家乡话“遛红薯”,就是红薯收后,去地里捡或刨留在地里的红薯),来补贴家用,到家后,有一个年纪较小的小伙伴眼含热泪,孙万根上前问:“咋了?”小伙伴说:“我遛的红薯少,怕回家挨打。
”孙万根说:“别怕,把我篮中的红薯拾给你。
”说着就给小伙伴篮中塞红薯,小伙伴破涕为笑。
后来母亲知道了这件事,还夸儿子做得好。
从这件事上来看,孙万根从小就有一种慈善和侠义心肠。

在家中,孙万根是长子,处处让着两个弟弟和姐妹,总以男子汉的风度帮助他们,护着他们,同时,也经常帮助父母干些家务,在村中,村民经常夸赞他。

孙万根初中毕业后,到村中务农,因表现突出,1971年到村里当广播员,在村里经过了锻炼,也感受到农民的勤劳和辛苦。
两年后,因本村小学缺少教师,他又被村里分配到学校任教。
1975年回郭镇筹建化肥厂,孙万根又被镇政府抽调到化肥厂工作,在化肥厂里,孙万根干过机修工、电工、仪表工等工种,他踏实肯干,技术过硬,团结同事,口碑很好,深得领导和同事的好评。

孙万根无论在哪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服从组织分配,从没有半点怨言。

二、 家庭教育,父母是他人生的启蒙老师

孙万根的父母是地道的庄稼人,为人实在,乐善好施,在村中享有很高的声誉,特别是母亲,经常说当年受洪灾之事,别人帮助过咱们,咱永远不能忘了人家,还有在三年自然灾害之时,全家十多口人,生活极其艰难,在危难之时,亲戚送来一袋红薯片,救了全家人的命。
这些往事,母亲经常给万根讲,可谓老生常谈,教育万根从小要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思想,也使他从小养成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有一年,村中的一位老妇人,被孩子媳妇赶出家门,在无奈之时,万根的母亲收留了她,让她吃住在自己家。
两年之后,孩子媳妇幡然醒悟,把自己的母亲接回家。

万根的母亲在村中助人为乐,舍己为人,德高望重,村民给老人家送个绰号“佘太君”,以示对老人家的褒奖吧。

母亲的言传身教,对孙万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从小在他心里播下了爱的种子。

孙万根家庭的良好作风又传给了下一代。
孙万根的儿子孙志飞大学毕业后,父亲没有让他做行政工作,而是让他到生产一线历练,志飞在电工班一干就是三年。
父亲的一言一行是对儿子的最好教育,志飞平时也不爱穿名牌服装,也养成了生活简朴的好习惯。
一次,志飞穿着工装,骑着自行车去相亲,女方家里不相信这个“富二代”是这样的出行打扮,认为他家是徒有虚名,结果吹了。
父亲知道这事后,没有批评儿子,还表扬了儿子“有见识,出息了”。

三、 社会课堂,教育了他要有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孙万根在村里当广播员,使他有了社会的责任感,让他在心里埋下“农民啥时候能过上好日子”的想法。
在学校当老师,使他有了教育的担当,“学生啥时候能住上好教室”的想法。
在工厂,他想到企业如何发展壮大,造福一方百姓。

柏漫村南依嵩山,北邻洛水,西至风景秀丽的昭君岭,东连名胜凤凰寨,隋唐以来,村南岭上森林茂盛,古柏参天,恶风洞的传说就发生在这里。
在家中,父母经常给万根讲恶风洞的传说:在隋唐时代,回郭镇叫“灰坡头”。
在古柏南岗上有个恶风洞,里面有个妖怪经常出来作怪,每到麦收时节,妖怪兴风作浪,百姓颗粒无收,使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受到极大损失。
唐朝名将郭子仪平叛回京,路过我们镇,在我镇驻驾村驻驾并征集粮草(驻驾庄村由此得名)。
郭子仪听到百姓讲恶风洞妖怪作乱之事,颇为气愤,于是就统帅兵马到恶风洞镇妖,郭子仪把随身宝剑直插在恶风洞顶上,从此我们镇平安无忧,百姓安居乐业,恶风洞遂更名为“遏风洞”,百姓为纪念郭子仪镇妖有功,把镇名“灰坡头”改为“回郭头镇”,后来又更名“回郭镇”。

孙万根对遏风洞的传说,可谓百听不厌,小时候就经常和伙伴们到遏风洞上玩耍,对郭子仪的侠士风格佩服极了,从小在他的心中培植了为人仗义的根基。

四、 艰苦创业,使企业成为当地的明星企业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拨乱反正,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我们回郭镇政府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随后就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这时回郭镇化肥厂生产的炭胺和胺水,不受农民欢迎,气味难闻又肥效低。
化肥厂准备技术改造,计划生产尿素,因技术和资金等问题,最后没有实施,面临停产。

1982年夏季,回郭镇又遇上了伊洛河暴涨,镇中镇西镇北均遭到洪灾。
洪水过后,百姓没有向灾难低头,开始寻找机会做生意,重振家园。
回郭镇开始家家户户做电线电缆生意,几年之后,回郭镇成为电线电缆基地,闻名全国。

孙万根从化肥厂下岗回家。
在1986年冬天的夜里,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孙万根在雪夜里往返几十里,从亲朋好友家里借来3000元钱。
通过考察,在回郭镇化肥厂桥东约200米路北的马口村租赁了一个空院,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他买了一部旧车床,一台焊机,在空院里盖了个简易厂房就干起来,厂名为“回郭镇海绵设备厂”。

凭借在化肥厂工作几年的技术,以及自己的韧劲儿,终于做出了第一台海绵设备。

工厂成立后,他每天早上五点左右起床就骑自行车上班,到厂后,先将一天的工作细化成表格,进行安排,然后到车间看看,白天工作任务完成后,晚上再学习两个小时左右的业务资料和相关书籍,累了,困了,他就用冷水洗头,保持头脑清醒,这一习惯,他一直坚持了数十年。
凭借这种执着和拼搏精神,厂里生意兴隆,产销两旺。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海绵设备厂场地太小,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要,他决定迁到现在位于柏漫村的新厂址。
孙万根办企业的理念是“质量第一、客户至上”。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他又创办了新昌铜材厂,收购了鑫盛钢带厂、三星铝合金厂(后更名锦昌金属公司),并走出中原,到湖南创办了湘北铜业公司,这些企业均成为当地的明星企业。

企业发展壮大之后,孙万根仍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
厂里有几辆小轿车,联系业务使用,百姓家办事使用,而他经常骑一辆破旧的28自行车,到各个厂办事或去街上。

在他的办公室,没有豪华的老板桌、老板椅,简陋的办公室里,放着两个陈旧的木沙发,一张单人床,一个老旧的布衣柜,一台旧的取暖煤炉……

他没有穿过时髦的名牌服装和皮鞋,有一次弟弟送给他一套名牌毛衣毛裤,还有一双名牌皮鞋,他都送给了职工。

五、 体恤职工,职工永远是企业的主人

孙万根的几家企业里有职工上千人,有本村的,外村的,还有外地的,还有国企的下岗工人。
有普通职工,还有高级技工和工程师。
职工无论来自何地,职位高低,他都把职工视同自己的兄弟姐妹。

有一年的冬天,孙万根下班后,在厂门口,看到厂里一个工人自行车后边带了一个铁煤炉,正准备出厂门回家,工人不好意思地说:“孙厂长,我用车间的边角料焊了一个煤火,家里冷,烤火用的,您让会计算算多少钱,我明天补上。
”孙万根二话没说,还帮助那个工人把煤炉绑结实,怕半路掉下,摆手让工人把煤炉带走了。
第二天,他安排生产科专人负责,组织人员,为全厂工人每人焊了一个煤炉,免费让工人下班带回家。

厂里一个工人的妻子因脑出血住院,家里经济不宽裕,孙万根知道后,给工人送去3000元。
一个工人因孩子上学交不起学费,孙万根送去600元。
每遇到职工生病住院,他总是亲自带上慰问金和礼品到医院探望。
职工家里红白事,他总要送礼金2000元,并给职工派车使用。
若办红事还让司机把车上面的大喇叭装好,真替职工想得周到。
每到周末,厂里都要派车接工人子女放学回家,暑假开学时要派车送职工子女外出上学。
年龄大的职工退休时,孙万根都会给老职工2000—10000元的生活补助,这在民营企业里还不多见。
……

一名未婚女工在厂钢材库锯车房工作,每天顺手偷走一段圆钢(藏在摩托车货箱里)。
一次钢材暂时没拉回来,厂里急用,供应科人员到柏峪村的旧钢材市场找货。
在一个门市里,发现这些圆钢与厂里的一模一样,约有一吨。
经与门市老板闲聊套关系,才知道这些圆钢段都是一个女的下午送来卖的,后经调查,卖钢材的是本厂锯车房的女职工。
孙万根让供应科人员以收购价全部买回。
同事劝孙厂长报案并惩罚女工,孙厂长说:“算了吧!
她还没有成家,不能毁了女孩的前程!
”不久,主动辞职的女工准备结婚,孙厂长带着礼品前往女孩家中祝贺,女孩的母亲见孙厂长前来,大哭起来并要给孙厂长下跪,被孙厂长拦下。

孙万根的企业里,外地职工较多,外地职工吃住在厂里,孙万根给每个职工宿舍配备空调和电视,使职工感受到家的温馨。

孙万根的企业离自己家很近(约300米),但他几乎天天在厂里吃饭,并与职工同吃一锅饭,从不给自己开小灶,他与职工一样排队打饭,从不插队。
他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与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把职工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另一方面自己在职工食堂就餐,可以随时监管饭菜的质量,保证职工吃好。
职工食堂的饭菜在一周内都不重样儿,与附近几家企业相比,孙万根企业的职工食堂,饭菜质量最好,价格最实惠,职工吃得最满意。

年终福利,孙万根的企业是本地最好的:一袋大米、一壶食用油、十斤粉条、一箱火腿肠、一箱苹果、一箱梨等等。
另外给每位职工发现金600元,让职工自己去买肉。
有的企业给职工发福利是应付的,专捡便宜的买,可是孙万根给职工办福利,先让卖方把福利样品送到职工食堂,让职工试尝、试用后再做决定,职工说了算,老板不当家儿,即使万根的亲戚朋友也不行,一切为职工着想,职工在孙万根的心里永远都是企业的主人。

六、 客户至上,客户永远是企业的上帝

海绵设备厂(已更名环宇机械公司)一名业务员费尽口舌与外地客商谈成一笔销售设备的生意,双方已谈妥设备出厂价为一万五千元,大概此台设备的利润约为2000元,业务员带客商去见孙厂长,准备签订合同,外地客商见这位身穿工装、个子不高、微胖、挺白净、很朴素、面相极温和的人,生怕加价。
孙厂长得知对方刚办厂较困难时,说:再给你抹(减)一千!
客商一听,一惊一喜。
推销员一听,一惊一惑。
业务员心中不快,孙厂长笑着给业务员说了一道算数题:3X3=9不如2X5=10……果然,让业务员意想不到的是,一年内,还是这位客商,竟来厂订购了十多台设备……

新昌铜业公司建厂不久,不少铜材市场客户闻名前来供货。
一次,我省某县铜材市场送来一车铜材,按照几天前价格,此车铜材这次落价,恰逢铜材销售淡季,针对这车铜材,厂里主要人员粗略一算,若照客商报价收下,厂里将损失六十多万,六十多万对刚建厂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啊,按照市场规则,厂里完全有理由拒收,或者现价收购。
在拍板会上,众人均说拒收或现价收,面对众人,孙万根说,若拒收,人家来回运费赔多少,若现价收,人家又赔多少?一个无钱可赚的企业能否成为咱厂的回头客?淡季如此,旺季谁给咱厂送货?一旦咱们带上“顾己不顾人”的帽子,以后谁还给咱厂做生意?众人皆惊。
孙万根当即拍板:照客户报价全收。
事后,不少人说孙厂长“真憨”、“生意咋这样做”。
孙万根心里知道“客户至上”、“诚信第一”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此后多年,无论铜材市场价格如何风云变幻,这个县的铜材市场一直优先优价保障新昌铜业公司的原材料供应。
孙万根的经营理念如此神奇,使职工和客户叹为观止。

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新昌铜业公司成为中国长江以北最大的铜杆生产基地。

七、 孝顺父母,他是乡亲们公认的大孝子

在回郭镇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孙万根创办海绵设备厂之后,到外地出差,回来的路上,碰到一个人在卖老鳖,孙万根在筐里挑了一只个头大的老鳖,约有一尺多长,想回家给母亲补养身体,孝敬老人,谁知道快到中午时,孙万根看到老鳖可怜的样子,于心不忍,他骑车十几里地来到洛河边把老鳖放生了。
回家后把此事给母亲一讲,母亲直夸儿子做得对,“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行”,母亲说只要有孝心就行了。
此事在民间传开了,有人说,孙万根放生的是只神龟,保佑万根以后肯定发大财。
从此以后,孙万根无论招待客户、在外吃饭或自家办宴席,餐桌上从不让厨师做老鳖宴。

孙万根的两个弟弟和姐妹均不在本村工作,父母不愿离开老家,照顾父母的重担落在了孙万根的身上,每次其他姊妹回家看望父母,看到父母衣食住行样样齐全,不用他们操心,甚为感动。
特别是十多年前父亲去世后,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工作再忙,孙万根每天都要骑车到老家看望母亲,嘘寒问暖,给老娘送菜。
夏天怕老娘寂寞孤单,孙万根买来十多张凉席放在老家,还买来老人爱吃的食品,让左邻右舍的老大娘去陪母亲聊天、乘凉。
逢年过节,孙万根还给村里老人送礼品,并给他们发零花钱。
另外,孙万根对自己的岳父母同样孝顺有加,众人皆赞。

随着母亲年龄越来越大,行动不便,老家条件较差,孙万根在县城专门为母亲购置了一套带暖气的房子,让母亲安享晚年。

八、 扶植教育,学校是培育下一代成长的摇篮

孙万根曾在本村学校担任过教师,深深知道尊师重教的重要性,当他有财力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时,将无怨无悔去实现。
他决定把家乡小学变成一流的学校,让孩子们享受城市般的环境。
通过与学校、村委、镇政府沟通协商,孙万根压缩厂里各项开支,投资一百多万元,建成了柏漫小学漂亮的教学大楼,投资三十多万元,建起了学校办公大楼,投资十万元建成一流的学校厕所。
学校刚建成后,他发现学校还没有教师食堂,给校长说,把八名公办老师暂安排到自己的企业就餐,一日三餐全免费,后来学校有了食堂,他还不断派人送米面、送油盐……天冷了,他派人到学校修理门窗,送来取暖的煤球;天热了,他派人送来电风扇;放假了,他派人给学校添置、修理桌椅板凳;开学了,为了让孩子们开眼界、长见识,他给孩子们订阅了《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

孙万根不但关心本村的教育,还关注外村的教育。
他听说清西小学扩建教学楼,派人送去2000元。
北寺小学教学楼建成后,他亲自给学校送去了一台柜式空调以示祝贺……

为了学生的安全,上级教育部门决定禁止学生教室使用煤炉取暖。
孙万根知道后,就派人给本村小学送来八台冷暖空调,并派本厂的电工给学校改换了电线。
学生们哪里知道,孙爷爷的办公室取暖用的还是煤炉呢!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孩子是未来的栋梁,家乡的栋梁,家庭的栋梁。

有一年,学校举办运动会,校长去借海绵设备厂的乒乓球案子,孙万根说,只管抬走,不用还了,留在学校用吧。

每逢教师节,孙万根都带慰问品或慰问金到本村和周边的学校慰问老师,一转七八个学校,年年如此,从不落下。

2009年南罗小学校长求助,本村一个学生因烧伤住院,家庭困难。
孙万根立即派人送去5000元。

海绵设备厂与回郭镇第六初中(现顺源中学)只有一路之隔,一天晚上,孙万根发现停电了,马上派本厂电工给六中架设专线,让本厂的发电机给六中送电,生产可以不用电,但孩子们上夜自习不能没有电……

九、 为民修路,路是出行、致富的基础

孙万根爱骑自行车,爱到厂里、村里、路上转悠,他曾对家人说,骑自行车有三大好处:一是“接地气”,知路情,不迷路;二是“接人气”,知村情,不忘乡亲;三是“出力气”,锻炼身体,不忘本。
要想改变家乡面貌,使乡亲们脱贫致富,必须修好家乡的道路,才能打开农耕门户,促进家乡各项事业的发展,农民才能逐步富裕起来,文明起来。

在村支两委的支持下,孙万根出资八十余万元,修通了从二化桥到村口的道路,道路宽阔平整。
随后,孙万根又出资五十余万元,修通了柏漫小学到清西村的道路。
在修路期间,孙万根还让妻子从家里烧好茶水,送到修路工地,给施工人员喝,真是想的周到啊!

孙万根看到柏漫村和清西村交界处的一段路,常年坑坑洼洼,来往行人和车辆行走很不方便,特别是到雨季成了真正的“水泥路”,泥泞不堪。
两村的群众意见很大,也向政府反映过,两村村委多次协商未果,也影响到两村群众的团结。
主要原因是两村群众意见不统一,涉及个人利益,工作不好开展。
孙万根知道此事后,利用晚上空闲时间,挨门逐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
最终大家意见统一起来,孙万根主动出资给路旁的困难户每家补助八千元,说是补偿修路给住户带来的不便。
终于这条路在孙万根出资五十万元下,修成了真正的水泥路,平整宽敞,路人皆赞。

孙万根不仅修本村的路,还修外村的路,多少次他骑车遇到外村修路,都主动去找人家,伸出援助之手,一出手就是三万五万。
仅北罗村及北罗九队修路,他一次就捐出十五万元。
柏漫村支两委粗略一算,仅修路这一善举,孙万根出资多达三百多万元。

十、 服务农业,民以食为天,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有一年夏天,孙万根骑车去老家给母亲送菜,回来的路上,听到在阴凉处乘凉的几个妇女议论:玉米都打卷儿了,快旱死了,机井也不修。
他到旁边的商店里买了几瓶绿茶,送给几位打麻将的妇女,问明情况后,才知机井上的变压器坏了,组里没钱修理。
他说,你们快给队长说,赶快修理,费用我出,不能耽误庄稼。

为了确保粮食大丰收,旱天庄稼也能喝到水,孙万根给村里协商,决定出资一万多元,在南坡上打机井一眼,保证农业旱季也丰收。

每年到夏收秋收季节,孙万根的企业就是各种农机的修理厂。
只见机器一坏,百姓都异口同声说:快到万根厂修理!
孙万根安排职工,农机啥时候来啥时候修理,并且不收一分钱。
难怪开农机的师傅说,就喜欢到柏漫干活儿,村里有个万根修理厂。

十一、化解矛盾,避免人民内部矛盾扩大化

有一年,柏漫村的孙某和南罗村的徐某因车堵路发生纠纷,引发两村部分群众的群体事件。
双方在矛盾激化、事件即将爆发时, 孙万根知道了,决定不让这件事往大处发展,于是他带着礼品和现金到双方家庭协调,孙万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两家息怒,同时,两家家长也看在回郭镇名人孙老板的面子上也气消三分,终于两家达成协议,平息了两村的群体事件,化解了矛盾,孙万根为此事花费八千多元。

本村的一家兄弟两人同住一院,家境困难,住房紧张。
分家后,都想盖一间厨房,因地方有限,两人大打出手。
孙万根前往调解,问明原因后,决定让厂里的建筑队免费给两个兄弟各盖一间厨房,还说,若两个兄弟愿意,可到厂里工作,并拿出二万五千元让其中一人盖房。
此事平息。

十二、扶弱济贫,永远怀有一颗菩萨之心

永通铝业公司是回郭镇的明星企业,前几年因外地的大股东抽资,使永通铝业陷入了资金链即将断裂的境地。
公司老板寝食难安、一筹莫展,找银行贷款,银行需要担保人。
公司老板找了几家公司担保均婉言拒绝。
在孤立无援之下,永通铝业老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找孙万根,孙万根了解情况后,满口答应为永通铝业担保五千万元。
永通铝业老板真是不知道说什么是好,跟孙万根一不沾亲二不带故,能为永通担保,孙万根真是永通的大恩人啊。

回郭镇九通商务酒店建设之中,因资金短缺,几近停建。
酒店老板找到孙万根后,孙万根爽快借给酒店老板一百万元,使酒店顺利施工。
如今九通商务酒店是回郭镇知名度较高的商务酒店。

另外,孙万根还扶持天基塑业公司、旺中旺公司、中云照明公司等等。
孙万根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发家致富了,但他饮水思源,回报社会,回报乡邻,无论从技术上,还是资金上,都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共同发展,共同致富,几十年来,捐助其他企业发展的资金多达五百多万元。

他在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同事,还不断关心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孙万根在回郭镇电视台播出的上,看到芝田镇南石村的一位姑娘范某某身患重病,立即给她捐款5000元。
芝田镇青年孙某某,因不慎跌入排水渠道造成骨折,孙万根为其花费11000元。
孙万根为东庙村一白血病患者捐款10000元……

清西村的残疾人张某某,平时以捡破烂为生,多年前的一天,他推着破小车去捡破烂,路过海绵设备厂时,刚好碰到孙万根,孙万根喊住他:去拾破烂哩?他口齿不清说:啊……啊,孙万根指着海绵设备厂说:你的车快不能推了,你过两天来这里,我给你做个新的,中不?他说:啊……啊。
孙万根随后骑着自行车到回郭镇街上,买了四个皮轮,让工人用好的钢材焊个车筐,装好后刷了漆。
张某某看到新车后,高兴得不得了,竖起了大拇指,他要给孙万根塞钱,孙厂长能要吗?张某某的母亲逢人就讲,孙万根真是大善人,是菩萨转世。
至今张某某还推着孙万根给他做的推车,到处捡破烂,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

柏漫村七组一李姓傻子、一个残疾孤儿等人,由于家贫,每年都会从孙万根企业里领到一份年终福利。
村民邵某某,早年丧父,家贫,孙万根听说他买房子钱不够,立即赞助他五万元。

每当在厂门口看到流浪汉、残疾人的时候,孙万根都派职工到食堂给他们打饭,走时再给他们零花钱。

十三、为国分忧,国家让咱富了,咱不能忘了国家

有一年,孙万根骑车看到老310国道二化桥段路上坑洼不平,给过往行人和车辆带来不便时,就回到厂里安排人员购买修路材料,安排运输车辆,亲自带领工人来修补道路。
有人说:“老孙,这应该是政府的活儿啊?!
”他笑着说:“没有党的政策,咱能富?富了就该为政府分点忧吧?”

2010年,在孙万根出巨资建设柏漫小学教学楼时,回郭镇党委书记张会录对孙万根说:“老孙啊,你办企业也不容易,本来建校这些公益事应该是政府出钱,你看是否把学校的名字冠以你企业的名字?”他说:“张书记,为政府分忧是应该的,咱俩定个君子协议,凡公益事业,让我出钱,你只管说,但千万别让我出名啊!
”如今,柏漫小学漂亮的教学大楼屹立在村中,是村中最美的建筑,学校大门上有四个遒劲有力的红漆大字“柏漫学校”。

回郭镇第二化工厂闲置多年,因厂区荒芜,厂房坍塌,无人使用,二化成了镇政府的包袱,孙万根主动找到政府,愿为政府分忧,承担这个包袱,跟政府商量后,孙万根把旧厂房全部拆掉,建成了全新的钢架厂房,这就是巩义三十强企业之一——新昌铜业公司。
孙万根不但为政府解了忧,还安排几百人就业,又为国家多纳税,还为回郭镇电线电缆行业提供质优价廉的铜杆,真是一举多得。

每年到三、六、九月纳税的节点,孙万根的企业都提前完成任务。
负责本片的税务专管员常找他,求他帮忙代缴周围其他厂因特殊情况完不成的任务,不管二十万三十万,孙万根总是点头答应,立即办理。
几十年来,孙万根的企业上缴国家税收近亿元。

十四、沉痛悼念,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孙善人

2014年11月16日中午,孙万根在职工食堂吃过午饭后,跟门岗交代一声,说去树山耍去。

“树山”是老百姓对白云山的别称,白云山位于回郭镇南部的鲁庄镇东边,风景秀美,是嵩山的余脉,古称“九山”、“舜山”。
汉代著名学者桑钦在其《水经》中称“其山孤峰秀出,嶕峣分立”,“南据嵩岳,北带洛澨”。
如今,富裕后的鲁庄人民把白云山绿化美化,并修了通往山顶的石阶。
白云山成了周边群众休闲的理想场所。
闲暇之际,孙万根经常和亲朋好友到白云山游玩。

孙万根让司机把他送到回郭镇化肥厂桥头,他独自乘坐通往鲁庄的公交车上山了。
谁知下午三点多钟司机打电话准备去接孙厂长回家,可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大家觉得不妙,纷纷上山寻找。
在山上的一个偏僻处,发现孙厂长已经去世。
经现场勘查,可能山上有碎石,意外滑落所致。
弟弟在哥哥孙万根身上找到了三件遗物:一部老式手机、一部老年收音机、一百多元现金,仅此而已!
这就是身价过亿老板的遗物!
弟弟哭了,在场的所有人都哭了。
一位资产数以亿计的企业家,奋斗了一辈子,在商界辉煌了一辈子,做好事做了一辈子的人,就这样告别了他所钟爱的企业,告别了他所钟爱的百姓,告别了他钟爱的家人……您才61岁啊……咋会这样呢……真让人们难以置信……

听到噩耗,心情悲痛万分,在回郭镇贴吧,我以网名“水货无水”发了一个帖子:

苍天落泪,大地呜咽。

嵩邙稽首,伊洛悲鸣。

翠柏伤悲,菊花含哀。

百姓伤心,痛失好人。

亲人痛哭,泪洒缟素。

哀乐低回,寄托哀思。

回郭善人,人民共仰。

驾鹤西归,美德永存。

惊悉我们回郭镇的好老板——孙万根先生不幸去世的噩耗,心中无比悲痛,孙老板是回郭镇人民公认的好老板、好人、善人,他为我们回郭镇做出的贡献和为老百姓做的好事,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孙先生、孙老板、孙老前辈:您一路走好!

我怀着敬佩和悲痛的心情,到孙老前辈家中吊唁孙老长辈,看到门前那么多挽幛和吊唁的人群,我的眼泪不由落下。
吊唁结束,我又在回郭镇贴吧发了一首藏头诗:

【孙】府门前挽幛悬,

【万】人同悲好老板,

【根】植民间大善人,

【先】行一步众人惋,

【生】前好事百姓赞,

【一】世英名天下传,

【路】见难人把钱捐,

【走】在前头真典范,

【好】人为何寿命短?

2014年11月21日上午,孙万根同志追悼大会在回郭镇柏漫村文化广场举行。
灵棚前悬挂着孙万根先生的巨幅遗像,遗像上面是黑底白字“孙万根同志追悼大会”,遗像两边是一副挽联“万民敬仰德无疆;根植回郭惠桑梓”,街道上和追悼会现场,到处都悬挂着各单位、企业和亲朋好友悼念孙先生的挽幛,上写“浩气长存”、“永垂千古”、“德高望重”、“功德无量”、“青史永垂”、“德及桑梓、功在乡里”、“千古一人、一人千古”……

追悼会现场人山人海,本村的人都来了,年轻人来了,老头老婆儿来了,孙先生企业里的人来了,周边企业的人来了,老师来了,学生来了,外地客商来了,资助过的学生来了,政界官员来了,外乡镇的人来了,来了,残疾人来了,拄拐杖的老人来了……悼念的人群,不停地在抹眼泪,不时传出抽泣和惋惜声……

追悼会上,官员、企业家、学生、百姓,心情沉痛,眼含热泪,各执誉词,同表一心:孙先生是政府的好助手,是企业的好老板,是学生的好爷爷,是百姓的大善人。

到追悼会现场为孙先生送行的人员近万人,民心所向,众望所归,这是对孙先生一生最好的褒扬。

孙老先生:您一路走好!

十五、万根精神,永远激励人民奋勇向前

有一年年底,企业的会计和出纳拿着一沓条子找到孙老板,汇报一下,这么多年老百姓借款的事,共计借款一百多万元,孙万根在办公室走了两圈,一挥手,对两人说:“不是人家不还,各家有各家的难处,你们回去把借条烧了,我签个字,把账冲了,不要对外人讲。

听到这件事,使我想起了我们巩义的豫商康百万“康应魁”,在康应魁七十大寿之时,吩咐管家,把百姓几年来的借据统统拿到院中一把大火全烧了。
后来,康应魁成为中国三大活神仙之一。

记得康百万庄园至今还保存着中华名匾《留余》,上写“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这是豫商康百万的传家之物,也是豫商的精神所在。
康百万庄园是豫商的精神家园。

孙万根先生是现代豫商的代表人物,他对豫商精神的博大精深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并倾其一生的心血去实践。
他是我们家乡人的骄傲!
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楷模!

“艰苦创业、造福桑梓、为国分忧、替民解难”——这就是当今的万根精神!

万根精神永远是企业的灯塔,企业家的标杆,永远照耀后人,激励后人。

学习万根精神,汇聚社会正能量,永远做万根精神的传承人,为把我们家乡建成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再立新功!

作者 张建军 老张的文学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