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吗?(机床企业齿轮厂子还在)

  2023年5月,厂区旧址启动更新改造。
项目开工当天,过几个月后就要退休的老工人李振宝在参加完启动仪式后,一个人,在厂子里转悠了一圈又一圈。

  我们一家三代人,生长在这片大院里

  “舍不得。
但是也放心了。
”李振宝摸着熟悉的机器说。

还在吗?(机床企业齿轮厂子还在)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李振宝今年60岁,地地道道的天津人,他的父亲就是天津第一机床总厂的职工,在仓库管理岗位干了20年。
时至今日,他还记得下班铃响时,上千工人推着自行车,走出厂区的情景。

  1979年,李振宝中学毕业,顶替父亲进厂上班,成了一名车工——因为厂子效益不错,这是一份在当时让人向往的工作。
在这里,他从学徒工成长为技术骨干、车间主任,走上管理岗位——在那个一份小炖肉食堂卖8毛钱的时代,李振宝的工资加上加班费,能拿到好几百块;也是在这里,他认识了自己的妻子,然后在工厂不远的居民区里成家,有了一个聪明的女儿。

  “一机床是个大厂,上千工人,金工车间就有五个。
厂子里医院、托儿所、澡堂子、电影院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我闺女就是在厂子幼儿园的。
所以我们工人的生活都是围着厂子转。

  那时,正是一机床兴盛的时候——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作为机床工业“十八罗汉”之一,一机床生产的各型车床,尤其是主力产品齿轮机床,仍然行销全国各地。
建厂以来,企业先后开发出20多个首创产品、21项替代进口产品、150个品种规格的机床产品。
甚至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由坦克、装甲车、重卡、炮车汇集的滚滚洪流,也都离不开一机床——核心传动装置的弧齿锥齿轮,大多是从一机床出品的“津一”牌齿轮机床上切削而成的。

  “我小时候,爸爸经常加班,我到现在都记得他衣服上的机油味。
”李振宝的女儿李晓琳说。

  如今,她也是通用技术天津一机的一名员工——2011年,李晓琳大学毕业,选择了应聘进厂,接续奋斗。

  “其实当时对机床不是很了解,就觉得把一个铁疙瘩变成一个想要的东西,很厉害也很有意思。
”李晓琳说,“我父亲说‘你喜欢就去试试,不行换别的也来得及。
’”

  “我当时还奇怪:父亲对厂子有感情,但是听这话,不太希望我去那工作,这是为什么呢?结果等我一上班,我就明白了!
”李晓琳笑着说:“厂子不行了。

  一新一旧两台机器,震住了企业新老总

  就在李晓琳进厂上班那几年,国内机床市场悄然发生变化——数控机床逐渐取代原有机械机床,成为市场主流。
但是,一机床没有及时跟上变化,危机逐渐显现,员工收入锐减。

  “从2012年起,厂子就在走下坡路,最低的时候,一个月就发1000来块钱,别说往家里交钱,连养活我自己都不够。
”李晓琳说。

  不得已,企业安排部分员工停岗,也有很多人自谋出路,离开了一机床甚至机床行业。
李晓琳看着自己长大的厂子,舍不得离开。
“我也相信机床行业的未来,企业不会就这样倒下去。

  2019年,一机床迁出位于河东区的老厂区,搬到了西青区大寺镇。
也是在这时,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宣布,参与机床厂重组改革。
这是央企中唯一以发展高端数控机床为主业的单位。
在此之前,它已经连续参与了沈阳机床、大连机床等机床企业的改革,共和国机床行业的十八罗汉,6家已经集聚通用技术集团旗下。

  为了激活这家曾经的机床骨干企业,集团任命年近花甲的纪华青担任这家新成立的通用技术集团天津第一机床有限公司董事长——在此之前,他在北京市机床研究所系统工作了近40年,搞过技术,也做过管理。
而北京市机床研究所,更是一家具有60多年历史的中国机床行业最大综合性研究所,长期从事数控机床的技术研发、制造及应用。

  作为一名“老机床人”,纪华青对天津一机床早有耳闻:“公司历来是以生产螺旋锥齿轮加工机床闻名于行业的,齿轮机床的制造技术难度非常高,有种说法把齿轮机床称作‘数控机床皇冠上的明珠’。

  当时,企业刚刚搬家,带过来的200多台设备,都是资产管理部门从现有的900多台设备里优中选优的。
饶是如此,纪华青却在一些设备上,看到了“第一机械工业部部管设备”的铭牌和具有明显年代特征的老旧机床,有的机床甚至已经运行了60多年!

  纪华青还在库房里发现了一台全数控铣齿机,是企业10年前自主研发的。

  “这台设备放在制成样机的那年,技术上绝不落后。
但是,样机研制出来就束之高阁,没有持续改进,也没有形成商品。
说明企业是有研发创新能力的,但是缺乏持续迭代改进以及积极地参与市场验证、竞争的意识与韧性,这也直接导致了产品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衰落。

  “改革是必须的!

  改革重组的第一步就是激活,通用技术集团先后注资4.97亿元,形成以通用技术集团为主、天津百利集团、大桥焊材以及天津大学参股的股权结构。

  “天大持有公司5%股份,也是希望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后续的研发能力。
”纪华青说。

  天津一机床的强项是齿轮机加工机床,嵌入通用技术集团的企业矩阵后,集团又将下属另一家从事高端螺旋锥齿轮数控铣齿、磨齿机的企业并入。

  “通过资源调配,增强了企业在螺旋锥齿轮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更重要的,原本两家企业是竞争关系,合并之后就是合作了!
”纪华青说,“打破无意义的内卷和价格战模式,我们的目标是专攻齿轮机加工机床和高端螺旋锥齿轮数控铣齿、磨齿机,集中力量向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

  输血和重组为沉睡的企业注入了第一股动力,随着企业开始运转,原有的机能开始一点点复苏。

  “有的同事前几年已经离职甚至离开天津,现在有的人重新应聘进了这里。
”李晓琳说。

  输血能为一个企业赢得时间,但要最终站起来,还是要靠企业自己克服原有的问题,重新激发内生动力。
这道关,天津一机要自己过。

  责任到人,让老国企适应了新变化

  一大早不到8点,机床装配部技术主管巩建丽就来到操作工位上,把改锥、扳手等工具摆放好。
今年54岁的巩建丽,还有一年就要退休了,但是她每天依然提前到岗,做好开工准备。

  “大家都恨不能早点开工,有很多问题需要问我。
我卡点到,别人咋办?”快人快语的巩建丽说的很实在。

巩建丽(右)和同事在调试机床

  巩建丽已经干了35年,从最初的学徒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蓝领技术工人。
调试机床时,有时仅凭听声音,就能分辨出哪些零件和环节还存在装配瑕疵。
公司的出口产品需要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也都是先找到她。

  正因如此,2018年,巩建丽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她清楚地记得,在第一年赴京参会前几天的深夜,自己被一通电话吵了起来。

  “是厂里一位老职工,知道我成了全国人大代表,他特别激动,告诉我一定要把企业不能‘黄’的呼声带到两会上。

  那晚,两个人聊了很久,巩建丽深深感觉到,很多老职工哪怕退休多年,依然关注企业,他们有一种“惧怕”,害怕一机床没了,甚至为了救活企业,他们仍然在构思新机床。

  “我越聊越觉得惭愧,这些老员工对机床厂的情怀,是我和年轻一代职工理解不了的。
他们这样关心企业,也让我们觉得有责任让企业重新发展。
这也是这几年我没有选择离开的重要原因。

  巩建丽和其他职工们的坚守,终于等来了通用技术天津一机的新生。
说起改革后的变化,她有很多切身感受,首当其冲的,就是工资待遇。

  “以前一机床工资不高的,而且岗位级别挂钩,干多干少,收入上体现不出来。
所以大伙干活,积极性可没有现在这么高。
”巩建丽说,“那会我和其他代表联名写议案,讨论蓝领工人工资待遇,我都不好意思提自己的收入,怕被笑话。

  加入通用技术集团后,一切都变了。
新建立的考核制度和薪酬体系以产量、成本、利润等为核心,既考核部门,也考核员工个人。
业绩不好,不仅部门负责人要挨罚,员工收入也要受影响。

  “其实我们装配车间不太好考核——装配质量高,出活慢,数量就少;手快了,数量多,质量就可能要受影响。
而且装配是个集体工作,考核不太好落到个人头上。
但是新的考核制度就平衡了这个问题。
几个职工组成团队,承包一个装备台案,每个月根据装备调试的设备数量、质量算钱。

  巩建丽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装配质量挂钩售后服务,如果你装配的机床回修率是零,那拿到的钱就多,如果总有售后问题,就要扣钱。
所以现在不用督促,大家就抢着去干活,而且还要保质保量。

新出厂的设备

  “职工积极性上来了,更重要的,我们有了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纪华青说,“这两年我们投资近1亿元,规划了两期技改项目,购置30多台新设备,新的恒温车间也建成了,后续将更好地助力产品转型升级。

  过去,齿轮机床的大用户集中在两个方向:汽车和通用机械上的减速机。
近两年,新能源汽车快速崛起,汽车市场对齿轮机床需求锐减。

  面对市场的急转弯,市场部门主动寻找开拓农业机械领域的需求,研发部门则围绕螺旋锥齿轮机床、高端立式复合磨床等高端装备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在前不久北京开幕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上,通用技术天津一机研发的高精度立式复合磨削中心亮相展会。

  “这台机床就是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依靠这两年的新投入、购置的新设备,持续迭代创新的产品。
它除了能磨削内孔、外圆、沟槽外,还能自动换刀具、工件自动测量,有效提高加工精度。
”巩建丽如数家珍。

  “现在汽车驾驶起来,声音越来越小,这对我们产品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换句话说,就是对机床加工精度的要求更高了。
有了这样的设备,我们能进一步严格内控,可以做到比客户要求的精度再高半级!

  与此同时,转型升级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支持。
重组后,天津一机先后承接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天津市“揭榜挂帅”项目。

  “重组第一年,公司调整了工资结构,职工的平均收入大幅提高,去年工资提高也在14%左右,对于一些优秀的操作工人、研发人员,收入增长幅度就更高了。
”纪华青说。

  2022年底,李晓琳拿到了停发多年的年终奖。
用这笔钱,她给自己和爸妈各买了一份礼物。
“我就想让他们知道,自己呆了一辈子的企业又行了!

  位于河东的老厂区,未来将变成什么样

  2022年,天津泰达与河东区签署协议,围绕一机床的老厂区,启动了城市更新项目。

  “这里是‘十八罗汉’里唯一完整保留到现在的厂区了,是难得的一片工业遗存,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没有按照传统地产开发的思路去规划,而是希望能用好这一片工业活化石。
”天津泰达融宇城市更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路阳说。

  按照最终设计方案,第一机床总厂及周边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整体定位为“都市产业公园”,将包括工业遗产保护和提升工程、老旧小区和市政提升工程、产城融合工程等板块。

  整体上保留四大车间原貌,改造为国家机床博物馆展示中心,以及数字装备研发、展示、交易中心,引入智能制造、工业设计等企业入驻,并对周边15个小区和7条市政道路全面提升,惠及居民超1.55万人,同时新建住宅、公共服务配套等,打造宜居生活区。

  机床博物馆摆放陈列最具代表性的39台机床,用这些机械设备作为符号来讲述机床厂的故事。
路阳说:“厂区里还有大量的零部件,未来它们可能会被做成园区内的雕塑、小品,丰富园区内涵。

  李振宝告诉,虽然厂子搬到了西青,但是总有80多岁的老工人们会时不时来老厂看一看。
“他们知道这个片区要改造了,老同志们最关心的是能留下什么?听说这里要建一座博物馆,我想建成后我也会经常带着我的孙辈过来转一转,看一看。

  一机床,这里是千千万万个老李一辈子的念想。
城市更新是历史的进步,而记忆和情感是老李们永远都抹不去的。
(:董朗、郭曦然 编辑:马瑞、霍然)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