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回响之外
瑞士建筑师雅克·赫尔佐格说:“发现是建筑实践的一种策略和方法”,想象力与思维力,源自持续的发现,而这种能力,是建筑师思维方式的一种本能。通过阅读,艺术、人文、历史、科学成为他们扩充自身思考的源泉,在建筑师身上,我们能够收获到怎样一种观察与对话的视角?
本期回响书单,我们邀请到9位建筑师分享他们的书单,通过建筑师的视角,重新思考设计的逻辑与建构的本质,与人文历史对话,深入细致的日常,在理性与感性的碰撞中,发现更多关于世界的可能性。
![九位建筑师的开年推荐书目 范文模稿 九位建筑师的开年推荐书目 范文模稿](http://laqxx.cn/zb_users/upload/2024/09/20240921173348172691122840139.jpeg)
©
不也设计
姜伯源
《米开朗琪罗与教皇的天花板》
[英] 罗斯·金
作者以米开朗基罗创作西斯廷教堂壁画为切入点,本书全景式地描写了文艺复兴盛期的艺术家生活。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米开朗基罗作为一个不世出的天才,却一样不得不在权力、酬金与生活、病痛等各方面折磨下不断委曲求全。整本书的魅力就在于让读者真切看到一个被不羁潦倒的凡人外壳包裹着的超人,如何在痛苦的绞压中让灵魂自由涌逸成一面恢弘迤逦、光华千秋的天花板。
《万物》
[德] 雷德侯
作者通过对多种具体艺术门类创作技法的研究,试图从“模件化”切入来解释中国古代艺术创作技法与思想,并指出这些技法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社会运作机制和民族思维模式间的共通之处。
我在本科时第一次接触到本书英文版,读后大受启发,此后常读常新。虽然作者的观点在学界还有争议,但它最早为我揭示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种核心观念,即在系统视角下处理“一”与“多”的辩证关系。如何通过创设一种简单的、自上而下的系统(“道”),来产生丰富的、自下而上的结果(“万物”)。这是一个来自过去,但面向未来的问题,或许也是一把解决建筑学发展方向的钥匙。
时境建筑
张继元&卜骁骏
《复活》
[俄] 列夫·托尔斯泰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晚年呕心沥血十余载的长篇巨著,也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结晶。通过马斯洛娃以及监狱中的“囚犯”蒙受的不白之冤,对沙皇的法律、法庭、监狱、官吏以及整个国家机构的反人民的本质作了广泛而深刻的揭露。从与生俱来的自我中展开批判性地审视,不断地颠覆自我,即向自我发问,也向时代发问。这对建筑设计来说很有启发:如何跳出场地形而下的框架,找到其形而上的真谛,是我们新的设计议题。
《The New York School》
[美] 多尔·阿什顿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艺术界目睹了一场美国前卫艺术运动的诞生与发展,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它就成功地将西方文化中心从巴黎转移至纽约。Ashton教授用撰写纽约时报的简洁语汇,向读者构筑了艺术家创作的时间与空间。著作呈现了一个“free artistic realm” ,用Dore自己的话说,她给了大众重新回到那个时代的思考可能性:这是他们的时代,也是我们的时代。
大料建筑
刘阳
《感知·理知·自我认知》
陈嘉映
哲学家陈嘉映先生新近思考力作。陈老师精研现象学、语言哲学,善于从小词的辨析入手去分析哲学问题,本书结合当今时代,从感知、理知等概念辨析角度入手,讲的事很具体,能把哲学里很多大题拆开了说,我自己感觉是对设计和生活都有启发的,本书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考视角:从感觉开始,理解自己来理解世界,再通过理解世界来理解自己。
《人类群星闪耀时》
[奥] 斯蒂芬·茨威格
涌动着匪徒、探险家、叛乱者兼英雄血液的巴尔沃亚成为第一个看到太平洋的欧洲人;流亡国外的列宁不顾自己的荣辱毁誉,乘坐一列铅封的火车取道德国返回俄国,十月革命就这样开启了历史的火车头……作者文笔流畅,将人类大历史的时刻聚焦在个人上,某件琐事,某种性格,某次偶然,但却对人类的进程影响深远,这可能就要命运吧。
察社办公室
成直
《哈扎尔辞典》
[塞尔维亚] 米洛拉德·帕维奇
作者的创作和思考方式很特别,利用名词字母排序的方法,把海量充满想象力的细节,通过“伪造的”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三种宗教文献来把一个想象中的民族“哈扎尔人”的传说故事展露给读者。因此你完全没必要从头开始读,可以创造自己的阅读方式,并把这些海量的细节互相建立连接,甚至延展你的思绪。最终营造一个作者和读者共建的世界。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有趣的创造和体验过程,这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的工作方式。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
[美] 艾略特·温伯格 / [墨] 奥克塔维奥·帕斯
本书是世界各地的译者对王维《鹿柴》这首五言绝句的翻译,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中译者光哲再反过头来,把他们反向翻译成中文对比。有趣的是,诗本身内容很短,表达意向也很简练。但是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却从中反射出了不同关于王维所见的想象。事实上,每个译本都是一种“偏见”,但是当19种偏见汇聚在一起,我们仿佛通过一个小小的标本看到了磅礴而来的人类与心灵和自然检视的历史。
任天建筑
任天
《禹域鸿爪》
[日] 内藤湖南
内藤湖南于1899年到1918年之间多次到访中国、游览考察后,写作记录成集。借他人之眼,反观处于巨大变革与动荡年代时的中国,书中大有作者借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溯源,也时有表达对中国当时现状的惋惜之词。书中也有大量对当时城市,建筑,景观的游览描线,有别于一般游记,而是在大背景下对整个东亚历史和命运的思考。
《人的宗教》
[美] 休斯顿·史密斯
全球宗教史权威,休斯顿·史密斯教授凝聚其30余年心血的巨作。书中依次谈到了印度教、佛教、儒家、道家、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与原初宗教,集世界七大宗教的历史与智慧于一书。世界各地宗教信仰的指南针,也可与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起阅读,一窥这个世界运行的内部规律与逻辑。
《纯真博物馆》
[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因为今年去了伊斯坦布尔,所以特意拿出此书来读。帕慕克谈到《纯真博物馆》时说:“这是我最柔情的小说,是对众生显示出最大敬意和耐心的一部。”书中他谈的是爱情,背后则是他对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及众生的情感释放,以及对时代变迁中渺小个人的冷静审视。我觉得这是最好的理解城市的小说之一。
时地建筑
李烨
《幸福的建筑》
[英] 阿兰·德波顿
德波顿从一个极其独特的角度,审视了一个我们看似熟悉、其实颇为陌生的主题:物质的建筑与我们的幸福之间的关系。这本书讲述了怎么去看待建筑,不是从建筑的形式,而是一种细腻的生活美学,和超出视觉言语之外的,精神视角来体会、品味建筑对人的影响,读完这本书,对建筑的看法会到达另一个境界,也会打开建筑审美的一扇门。
《从包豪斯到我们的豪斯》
[美] 汤姆·沃尔夫
本书作者通过对西方现代建筑近六十年的梳理和分析,引经据典,对于以“包豪斯”风格为代表的现代派建筑艺术的理论及作品,进行了追根溯源式的点评。批判了无趣的现代主义建筑,调侃了高高在上的现代主义大师们。我想对书中的观点每个人都有同感,方盒子建筑的问题究竟在哪里,所谓的现代主义风格对人的影响是什么,以及探讨现代建筑的得失与未来。
天仝建筑
王翔
《乡土中国》
费孝通
本书是一本重要的中国社会学著作,首次出版于一九四八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费先生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最复杂社会特征,从中国的乡土性出发,系统诠释了中国独特的社会环境、组织结构、亲族关系、权力分配、道德体系和礼法。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邻里社会的建设,通过阅读我们更加理解中国人的思维原型和结构形态,这也更益于我们在设计时的深入思考。
《建构文化研究》
[美]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
建筑师这个职业,其核心意义究竟是什么?弗兰姆普敦假设了一个正统的前提,非常详细地从法国新经典主义,到普金的结构理性思想;从森普尔对建构文化的研究,到对赖特的影响;以及在现在现代主义思潮下,对诸如密斯和最近炙手可热的斯卡帕作品的阐述。笔者认为在文化和风土的角度,阐述了“建造”这个议题,在当代已经被讨论的角度,为关注于此的建筑师提供一个学院派的平台。建筑师,是保护者、是倡导者、是诠释者,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是擅建者。
合造舍
徐浪
《现代建筑》
[美]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
建筑学理论经典书籍,对20世纪的建筑及其起源的一次全面审视,涵盖了这一时期几乎所有主要的建筑思潮及流派、建筑师及代表作;通过其中论述,使现代建筑发展中纷繁复杂的线索变得清晰可循,建筑及建筑艺术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贯穿始终,建筑与音乐、绘画、哲学的内在联系也更可感知。“城市越来越处于一种连续不断发展的消费者经济控制之下,已经失去了维持其本身完整意义的能力。”面对城市的困境,也许我们还可以在建筑学中找到答案。
《通往奴役之路》香港版
[英]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
《通往奴役之路》一书在哈耶克的学术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对古典自由主义和自由意志主义理论的阐述颇为深入。从长远考虑,我们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从短期着眼,我们则是自我观念的俘虏,只有及时认识到这种危险,才能去避免它。哈耶克给我提供了一种弥足珍贵的视角,去认知社会,认知市场,以及去认知和珍惜每一个自由的个体和思想。
©
特别策划 | 回响之外
平面设计 | 王津 排版 | 侯雨
监制 | JAY
新媒体运营 | JEAN
品牌运营 | 子溪、侯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