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迪,一位来自乌鲁木齐的五官清秀的女生,201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当年高考651分考入同济大学。毕业后她没有去当景观设计师,而是转行当厨师!
当厨师之前她还去欧洲读了个酒店管理硕士学位,花了30万。
拿到硕士学位后她回到上海找了份月薪5500元的厨师工作。
![就业难找工作要考虑专业吗同济建筑女毕业当厨师是无奈之举吗 范文模稿 就业难找工作要考虑专业吗同济建筑女毕业当厨师是无奈之举吗 范文模稿](http://laqxx.cn/zb_users/upload/2024/09/20240921145325172690160513493.jpeg)
看到这里,很多人要说怎么看都让人感觉是浪费学历、浪费金钱的一段人生经历!
这个案例不具有典型性,崔迪的家庭条件应该不错,给她试错的成本很高,家庭的宽容度、包容度也很大,女孩自身的心态也很好。
在这些前提下,她花了一些试错的时间和金钱,最终选择了一份自己喜欢的职业当厨师,而不是按部就班去当景观设计师。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案例,还是有一些参考价值的。
就业难,工作不好找,尤其是建筑相关行业。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崔迪去了设计院获得了一份工作,也是每月拿着很低的薪水,随时可能被裁员。如果要改变这种状态,除了考公考编,还有别的出路吗?
对多数毕业生来说,很可能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大学所学的专业、获得的学历跟将来从事的行业可能不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甚至毫无关联。
即使考公考编上岸,从事的工作跟专业大部分没有关联度,只是工作比较稳定而已。
如果像崔迪这样,不在体制内,也不是自己本科学的专业,家长能接受吗?大学生自己能接受吗?
先就业保生存,还是先择业保专业?
像崔迪这种情况,可以说大学白上了吗?
哪怕对崔迪而言,生存还是很难的,崔迪月薪5500元的厨师工作内容是帮厨,租房要花4300元,生活成本太高。好在她很快度过了这个阶段,几年后升级为主厨。
可能对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娃儿来说,会选择先就业保生存,等过了生存关再想办法换自己喜欢的工作。
普通家庭的孩子没有太多的试错成本,包括时间和金钱。
如果不能上大学,或者上完大学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不如学门实用的技术,先保生存。
很多时候生存不是靠学历,不是靠文凭,而是靠技术或体力。崔迪也是选择了一门技术作为生存之本,只不过她内心喜欢这门技术,而不是被迫选择这门技术,她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夏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