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专业or普通应届生如何找建筑设计工作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文章转自公众号 石头的建筑记,作者石头吃土豆

之前大家都是听我叨叨一些没什么的建筑感想,想写篇回馈的文章给即将毕业的小伙伴们一些建议。
虽然标题是说跨专业或者普通应届生如何找工作,但是我觉得对于刚毕业不久的小伙伴同样是有用的。

跨专业or普通应届生如何找建筑设计工作 范文模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我先交代下我的情况,我本科是农学方向的园艺专业,跟建筑应该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当我当初打算来上海找建筑工作的时候,我的基础是一份超级粗糙的作品集,基本上不能看,本来想放出来给大家看看有多差让你们找点自信,但是实在是拿不出手还是算了。
su也是自学了点都不太熟练,设计方法完全不懂,也不认识几个建筑专业的朋友,没有人能给我推荐。

说白了,就是基础差,甚至没基础,而且那时候是2015年,是一个找工作困难的时期,如何找到建筑的工作,甚至去心仪的公司,这是个问题。

我当时来上海租好房的时候,也在网上投简历,可是没有及格的作品集,甚至还是别的专业,基本上没有任何HR会通知我去面试,完全不给机会怎么破?

我相信看到这篇文章即将毕业迷茫的你,肯定比我当时的状况要好很多,哪怕你就是个非常普通的学校毕业,哪怕成绩不是特别优异,都比我的情况要好。

那么当时我是怎么找到第一份建筑工作的呢?

现在几乎都是网络求职,最常见的是建筑英才网,更新自己的简历和作品集,投简历,那里会有很多正式的公司的求职信息,甚至你没有投,可能也会收到很多公司的面试邀请,还有些之建筑相关的网站,都会有求职信息,可以多留意。

但是仅靠招聘网站会错过两种类型的公司。
一种是很知名的公司,他们不缺人,而且有自己的文化,经常会在自己的官网发布信息,寻求对他们公司文化了解认同的人,而且知名的公司,很多人都想去,经常有职业空缺就会通过内推就招聘到,那么很少会去发布很正式的招聘信息。

那么我就要说说为什么很多公司会选择内推的人选,仅仅是因为靠关系吗?

其实这跟靠关系是完全不搭嘎的,因为从用人单位的角度,仅仅通过你的作品集和面试了解你,第一,无法确定你人是否靠谱,我以前待过的公司就有刚毕业的同事突然不想干了某天就消失了的经历,完全不打招呼。
甚至可能特别不听话,不服从安排,偷

第二,很难确定你的作品集里的内容都是真实的,以确保你的真实实力。
特别是刚毕业的人,作品集里放入曾经参与过的项目,项目是挺高大上的,但是很难判断出哪些部分是你完成的。

而内推,基本上都是同事之类的熟人推荐,那么因为有认识的人,不太会存在突然消失,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把关系搞的很僵之类的情况,第二,相当于有了解的人,就有担保,能够保证实力基本上和所述差距不大。

所以,能够通过内推招聘到合适的人,也就

其次,大公司都是HR统一招聘,然后分到各个小组,每个组的风格不一样,领导认可的员工也不一样,HR招聘的人不一定会适配,而且还存在资源分配的情况,比如把优秀的应聘者分给公司里受重视的组,略差的再分给新兴的或者不太重视的组,那么就存在个情况,对于招聘者,你不能保证你去到一个优秀的,资源好的组,对于某些组,分配到他们那里的都是挑剩的人,那他们更愿意自己面试自己招聘。
而组内自己发布招聘信息就不太会通过很正规的途径,可能只是发个朋友圈,在一些专业的群里喊几声之类的。

那么如何另辟蹊径在网上求职呢?

可以尝试在archdaily或者谷德或者相关的建筑网站上找你感兴趣的作品,看是哪个公司设计的,然后搜索公司的官网,微信公众号等,查看招聘信息,精准投简历,并且简历里最好阐述对公司的了解。

而且如果你没有过硬的作品集,可以展现你的积极和潜力,毕竟刚毕业或者毕业不久,公司都喜欢努力肯干热情有想法的人。

举两个例,我有个朋友当时很想去一家国际顶尖的结构公司,然后从实习开始就在投简历,他是建筑专业的,所以没有优势。
后来他先去的幕墙配合的公司待了三年,一直不懈的投这家公司,终于获得了面试的机会。

这表示了什么,第一哪怕是好的公司也有缺人的时候,第二,经常投可能会让对方留意到你的坚持。

最后他又是怎么面试成功的呢,他说第一他准备了建筑的作品集,第二他向面试者展示了他那几年工作中学习到的一些实用但小众的软件使用技巧,第三,他用BIM软件把这个公司一个很著名作品的结构建了出来,据说当时面试的 领导看到模型的时候很震惊,还问他怎么会知道怎么建,然后破格接受了他这个跨专业的应聘者。
(当然了这个有点偏题,因为他准备的非常充分实力得到了认可,我只是想表达,认真准备一些特别的东西是加分项)

比如当时我刚来上海的 时候想去一些学术氛围浓厚的小事务所,这种地方招的人少又相对清高,蛮看重背景的,优选都是留学生或者研究生,我压根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
后来我通过网上搜索的公司地址,亲自登门去询问可否过去实习(我记得我第一份工作的领导告诉我,她从没有遇见过有学生亲自找上门要实习机会的,如果有首先印象就很好觉得很积极。
当然了,对于很出名的公司不建议采用,因为可能很多人这样做过了)

后来遇到的一个学长告诉我,我不是本专业,然后又没有过硬的作品集,那么我可以在上海花一个月时间把好的建筑逛一遍,然后写一篇相关的论文,这些公司是很看重建筑思想的,说不定这篇文章就能成为我的敲门砖。

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建议,但是当时我一个月都不想耽误,毕竟囊中羞涩,我想到一个折衷的方式,我以前喜欢摄影和旅游,我写了篇图文并茂的,观察我大学四年待的城市的一篇文章,然后放在投的简历里一起投出去,希望能够得到青睐。
最后我真的因此收获了橄榄枝,获得了一份对我当时而言非常重要的机会,去了一个新型的先锋事务所,对我后来直到现在对设计的态度,都是受到当时领导的影响。
我的领导后来告诉我,当时打电话给我的时候有些犹豫的,但是他当时刚好非常缺人,还有他也是景观专业转做建筑的,曾经刚毕业的时候也去各个知名事务所拜访过,我的行为让他感同身受,所以想给我一个机会。
而犹豫的原因,无非就是不了解我,怕我只是嘴上说的厉害,不踏实,不能吃苦。
所以你也可以考虑类似的方式展示自己,比如去某个城市旅游,对当地建筑,城市设计,民俗风情的感受。

再说个问题,没有资源如何通过内推获得合适的工作机会呢?

很多建筑的学生,可以获得老师的推荐,学长学姐的推荐去一些比较好的公司。
但是跨专业的人没有这样的资源,甚至这些资源对于本专业也只向优秀的学生倾斜,那么如何能够自己获得这样的资源呢。

首先可以多关注一些建筑设计公众号,加一些相关的建筑师的交流群,读书群,求职群,软件学习群等,里面时不时会有人发送招聘信息。
然后自己多去跟一些专业能力强的人交流,比如一些公众号的文章作者,很多都愿意留联系方式交流的。
但是切记做伸手党。

再比如,我当时写这个公众号的原因,主要就是觉得孤单,我没有建筑专业的同学,唯一认识的本专业人,就是我的同事。
我渴望和更多本专业的人交流,也希望展示自己,得到认可,获得平等的交流权力。
而这几年,虽然更文不频繁,还真的达到了我的目的。
我认识了一帮很优秀的建筑师,他们甚至会邀请我进一些内部的学术交流群,而且大部分来跟我交流的人,都是我觉得非常优秀的人,在各个好的学校的研究生,留学生,各大知名公司的从业者。
还认识了好些建筑媒体的

最后我再说说什么样的公司适合你

其实建筑公司风格差别还挺大的,最常见是分类,比如国企,私企大公司,外企,小事务所,各自都有不同的风格。
还有做住宅为主,还是公建为主,还是只做某些专项建筑,或者什么都可能接触。
根据喜好选择。

比如国企,相对福利更好,会按数交够五险一金的相对较高,而且加班强度很多都不高,接的政府项目多,适合追求稳定的人。
拿上海来说最著名就是华东院和同济院了,当然这样的国企加班也不一定少,至少相对福利待遇有保障,项目也能比较优质。
同时对学历会要求高些。

私企大公司,我了解的做住宅的居多,比如上海的话,天华,柏涛,日清,联创,UA等等,这种公司招聘人数多,相对要求不是特别高,而且做住宅比较赚钱,提成高。
比如天华,是出名的加班超多,奖金超多的公司。
要钱还是要命也要好好选择。

外企,上海有KPF,MVRDV,SHL等很多著名外企,甚至大师工作室的分公司,要求的话,肯定首选英语好,有留学背景的。
当然也有很多不太知名的外企,要求会低些,整体而言还是比较正规,加班强度适中。

小事务所,比如大舍,山水秀等等,上海特别多各种小事务所,知名或者新兴的,大多有学院背景,一般待遇相对低,工作强度高,入职门槛高。
那么为什么还很多人愿意去呢,大部分会去的都是工作年限比较低的,还有很多建筑热情和理想,觉得做的设计非常高大上,尤其擅长很多小公建,但是这类往往不赚钱,而且投入设计时间多,所以并不是老板不愿意发高工资,的确是赚的不够多。

有好处是学习进步快,接触建筑类型多,有成就感,但是钱少事多注定了流动性蛮大的,因为最重要的就是老板自己的设计想法,下面的大部分都是执行者,可有可无。

所以找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清楚你擅长和感兴趣的,然后去求职。
因为这样不仅是你会觉得更开心更匹配,面试者也会觉得更匹配。

希望上面的方法能对你有启发,毕竟对工作年限不久的人,你还能告诉公司你是潜力股,如果你已经工作多年,那么这些方式就不太用的是了。
毕竟不可能工作十年还说你是潜力股吧。
中年危机的文章,可能再过几年我才能写。

最后我想说,

热爱,是一切的基础。

坚持,总会慢慢走到你想去的地方。

第一次尝试这样分享的文章,如果有人觉得有用,给个赞赏,下次我再写应届生或者实习生如何在能力不变的情况下谈到更高的薪水。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我的几个建筑师朋友(三):他在写代码,她在管项目,他和她做设计,他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我的几个建筑师朋友(二):他在写代码,她在管项目,他和她做设计,他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我学建筑的朋友们(一):他在写代码,她在管项目,他和她做设计,他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认真对待每一个项目,第一个靠讲故事获奖的中国建筑师

海归独立建筑师单挑大公司,打破传统做商业设计

驻场建筑师谈“一专一村”如何打造农村夯土农宅更新

论一名建筑学大触的自我修养,俄罗斯小姐姐Anna带你走进建筑绘画的世界

移动空间,时代科技,新锐建筑师谈建筑产品化的探索

把设计做好,代表中国公司手撕各路鬼子

专访幸福古村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得主俄罗斯建筑师Amir Idiatulin

从蓝天组到gmp,他是如何成为不画图的建筑师的?

做一个新兴建筑师的勇气或许是自成一派,探索属于自己的设计之路

在北欧各大建筑事务所求索,也享受探索生活的乐趣,来听听她的故事吧

读书工作,做一个稳扎稳打的建筑师

工作快四年,26岁的建筑师又想出国深造了

罗德岛的多元化训练,让他们拿下了evolo一等奖重塑中央公园

从同济建筑学到北师大心理学,我终于····

“不要再称呼我美女设计师”成功转型到甲方的Trista的心路历程

离开霍尔事务所后,留在莫斯科做建筑,竞赛是他做设计的放松方式

拿遍各种奖金的MIT联合培养博士谈建筑带给他的热爱与痛苦

哈佛可能是她身上最不值一提的标签

他从“建筑狗”转行成“金融狗”,走向人生巅峰

裸辞建筑师,自从开始了“流浪计划”,他见到了那些让他想学建筑的风景

离开新锐建筑工作室,在建筑新媒体开天辟地

坐标二线城市,青年建筑学研究员如何怡然生活?

念完建筑,开始上商学院创业做教育

哈佛GAP一年,从BIG到AECOM,四所事务所的实习经历,如何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

我在剑桥的所得,确有许多是其他学校不能给予的

美国康奈尔的教育体系、英企日企的工作经历,她的故事,有兴趣听听嘛?

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理,如何做一个不用做设计的建筑博士?

接受英国建筑教育并在500强设计公司工作三年后,是什么让她放弃设计?

我想要追求的建筑,美国给不了

谈谈设计,聊聊旅行,回顾写作,建筑师的二十五岁?

海归建筑博士生回国开咖啡馆创工作室,为能够驻扎在社区观察人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改行做各类设计,有个性的女建筑师教你如何“不务正业”

千人大院里最年轻的主创,忍不住创业了

创工作室开民宿,听80后建筑学博士谈谈她的设计之道

从建筑师到独立插画家:我去做有趣的事情,然后有趣的事情就来找我了

同济建筑学硕士毕业,如何转行游戏行业?

改行做各类设计,有个性的女建筑师教你如何“不务正业”

CP档景观设计师离职张唐工作室后一起创业是怎样的体验?

考过一注,玩过乐队,这位最爱骂建筑师的摄影师,誓要站着把钱赚了

从米兰到北京,世界上最浪漫的事就是和室友一起开工作室

华工研毕国企8年竟离职去地铁设计院后成为合伙人,来自80后建筑师的职业选择

东大硕士生从设计院转型市场营销后创办公司,80后的他想跟你谈谈建筑发展

留学之后,我们在西班牙开工作室

MIT毕业之后,做个想家的建筑师

学设计让他从建筑师转型到甜品师

学设计让她从“画图狗”转型到花艺工作室老板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