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震减震技术托起城市安全梦
在临沂客户端讯近日,全省建设工程抗震技术现场观摩活动在我市举行。
“想不到这些以橡胶为主要材料制成的隔震支座,在地震中竟有如此神奇的抗隔震效果。”“要抗震防震,建筑物自身的安全性能是重中之重。”在活动中,观摩团一行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议,先后参观了临沂市中医医院高铁院区、临沂双月湖实验学校和山东建业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减隔震实验室,现场观看隔震减震技术应用,了解隔震减震结构工作原理及设计亮点并实地查看相关应用成果。

隔震减震技术应用数量、规模居全省前列
“临沂市中医医院高铁院区是国家‘十四五’中医药战略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建设项目。该项目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2g(地震作用计算按8度0.3g),除后勤保障楼和中医药科研楼采用传统抗震技术,其余楼座均采用隔震减震技术。其中内科楼工程地上21层,建筑结构高度90.6米,高宽比4.02,是国内最高的‘抗震医院’建筑,同时也是国内医疗建筑减隔震项目的又一个重大突破。”在临沂市中医医院高铁院区项目现场,讲解人员这样作了介绍。
在建筑领域,减震技术起到“消能”的作用,而隔震技术能“以柔克刚”。经测算,地震发生时,隔震减震技术可削减80%的地震破坏能量。
临沂市中医医院高铁院区隔震支座。
我市地处郯庐断裂带,做好抗震设防工作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住建厅关于抗震设防部署要求,着力完善机制、强化监管、抓好培训,大力推广应用隔震减震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提升建筑工程抗震设防能力。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抗震设防工作,成立抗震减灾工作专班,完善制度体系,并出台《关于加强抗震设防管理工作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减隔震技术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为推广应用隔震减震技术提供有力保障。
2021年《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发后,我市按照《条例》规定扩大隔震减震应用范围,要求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新建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等八大类新建项目应采用隔震减震技术。截至目前,我市累计采用隔震减震项目514个,建筑面积795万平方米,其中,面积超20万平方米的医院建筑6座,建筑工程隔震减震技术应用数量、规模居全省前列。
我市新建工程抗震设防率达到100%
在临沂双月湖实验学校项目现场,了解到,该校4栋建筑均采用隔震技术,努力打造让学生安心、让家长放心的“防震学校”。目前,该校小学教学楼北楼、综合教学楼已投入使用,小学教学楼南楼、初中教学楼、餐厅综合楼正在建设中。
“这些采用隔震减震技术建成的医院、学校等建筑,不仅比普通建筑有更大的抗震能力,在灾难发生后,还能成为灾后地震避难所及救治中心,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我市减灾防灾能力。”市住建局有关负责人说。
观摩团实地观摩。
同时,为保障工程质量,我市加强监管,严格执行国家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新建工程抗震设防率达到100%。对学校、医院、幼儿园和超限建筑工程,以及对城市功能、人民生活和生产活动有重大影响的市政公用设施,进行抗震设防专项论证。强化施工图抗震审查,对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查通过。
推广技术应用
让城市更具“韧性”
目前,我市成立江北首家3000吨第三方隔震减震检验检测实验室,可检测隔震橡胶支座最大直径为1.5米,有效覆盖现有隔震减震检测项目,切实解决了隔震减震产品检测周期长、成本高的问题,满足了检测需求。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隔震减震技术中心,全员具备独立设计所有隔震减震项目的能力,为隔震减震技术应用提供了基础保障。
市住建局将按照省住建厅部署要求,进一步完善机制、强化措施,深化技术研究应用,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加快隔震减震技术推广应用,全面加强过程监管,切实提升建筑抗震设防水平,让城市更具“韧性”。
●名词解释
隔震减震技术
隔震减震技术是隔震技术和消能减震技术的统称,是通过隔离或者消耗地震能量的方式,从而达到以柔克刚的抗震效果,是最近40年来抗震防灾工程领域最重大的创新技术之一。其中,隔震技术是在建筑物某层装上隔震装置,可产生类似于滑板的效果,将结构体的剧烈晃动转换为隔震系统缓慢平动,让地震波或其他振动几乎传不到上部结构,可隔离80%地震力,从而极大地降低地震对建筑的破坏。减震技术原理类似于汽车的避震器,当地震或其他振动发生时,可以将20%-30%地震能量转化为热量耗散,减少建筑或桥梁的结构体破坏,明显提高建筑的抗震和抗风性能,达到减震的效果。
临报融媒 谭笑 通讯员 马晓娟
编辑:李济华